分享

知青往事:厦门知青记忆中的武平马鞍桥和良种场……

 fzcw6610 2019-05-23

  对位于武平县七坊平川河上的马鞍桥,我一直留有特别的记忆。

  或许是老天的眷顾与安排,仍回味在3月初“山海缘武平行”活动点滴的我,因此瞄上书橱中的“武平地名文化”。随手一翻,映入眼帘的是李永荣的“马鞍桥“一文。我顿时眼前一亮,认真看了几遍。文章约八百来字,将马鞍桥的方位作用、重建简况、形制构件与相关数据,以及拱上的横额镌刻等内容均简要说明,很具史料价值。获益之余,也勾起深藏在我脑海中的记忆和情愫。


马鞍桥 钟文泉摄于2012年

  该文末尾依据此桥题刻中“己未冬立'四字确认马鞍桥于1919年完工,这更令我感慨万分。真太巧了!今年,是石砌马鞍桥一百年,又适逢知青下乡五十年,围绕这位老友与我们相识相伴的片断点滴,汇聚见闻感受,展现当年生活,抒发深藏情思,是一种缘分,既有意思,也有良益。

马鞍桥 钟文泉摄于2012年

  我对马鞍桥的第一印象是:堪称武平良种场的门户标志,醒目且特别。第一次见到它,是1970年元月。我从原插队的中堡罗助奉调良种场,成了良种场首批厦门知青。马鞍桥是必经之处。它静卧在平川河七坊腾里段的水面上,连接起县城通往园丁、东云的公路,从而造福平川河北边众多百姓,方便他们的出行与生活。四拱相连的石砌桥梁与流淌的河水、绿色的田园形成一处怡人的景观。这是一座按中国石拱桥技艺传承建成的佳作。三座尖头船型桥墩由条石砌成,高高托起厚实的桥面,予人壮观之感;四拱相连的桥身与流水相映,显得柔和与秀美。


拆除中的马鞍桥 钟文泉摄于2012年

  那天,刚上马鞍桥就有人提示,桥那边的田和房子就属良种场了。我也自此将马鞍桥与良种场紧紧相连。这以后,有人来访,马鞍桥便成为引路的标识。该桥桥身形似倒扣平底船,桥面隆起但平坦,桥两头与公路连接处均为斜坡,确如马鞍状。我曾由此臆断,“马鞍桥”大概因此得名。此次拜读李永荣之文方知,百年前原址有座高大的木桥,即名“马鞍桥'。

马鞍桥老照片

  落户良种场后,家就在场,场就是家,我们,名副其实的以场为家。随着时间推移,将马鞍桥作为单位门户标识的僵硬意识,渐渐被“快到家”的亲切感所代替。由县城访友、购物、游玩归来时会有此感;被派工到县城掏粪、送货、挑尿桶、拉板车回来,这感觉就更强且特别。那种时刻,踏上桥面,有种“要解脱了'、“快完成了”、“再坚持一下,胜利在望了'的慰籍感和推动力。此时的马鞍桥,真好像是返港渔船见到的引航灯塔,让人有种期盼、温馨的感觉。

良种场的厦门知青

  然而,我对马鞍桥至今印象深刻,感受特别,则源自那期间一次次负重拉车过马鞍桥的经历。那时,我所在的畜牧队隔三差五得派人到六、七里外的县碾米厂拉饲料,老职工、女同胞也不例外,因为全队就那么几个人。有时结伴同行,有时独自前往。从牧场工作安排考虑,清晨喂完猪还未到集体开饭点这一个多小时为最佳时段,对我们来说,这可是饥肠辘辘难熬之时。每人每车一般装四百斤,走平路还好,上下马鞍桥的艰辛与惊心,唯有亲历,方感受深切。上桥路段,是坡度颇大的沙土路,易打滑。若“步步为营'走“之”字路径虽稳当,但没控好会打滑,更吃力。

原良种场碾米厂和大型拖拉机停放处

  若一鼓作气拉车冲坡,比较干脆,可桥两边没有护栏,往下瞧挺吓人的,据测距离水面有5米5,已发生多起坠河事件。场里也有知青骑自行车连人带车掉下过。一旦板车上了桥面,就能喘口气了,缓行在33米长的桥面,正可平复一下情绪。可到桥那头,又不轻松了,问题还是沙土斜坡。拉重车下坡,技高体壮的可顺坡就势往下冲,挺酷的;可已肚饥身软的我们,只能再次自我鼓劲,全神贯注,握紧车把,迈腿快步跑。倘冲力太大,感觉脚力不济、把控不了,得赶紧用双臂将车把死死托起,让车尾底部触地摩擦,加大阻力。因用劲、紧张,有时下完坡脚还禁不住打颤。场里就曾有知青因控刹不住,下其他坡段时连人带车撞上墙,所幸两只车把虽均拦腰折断,却顶住墙体并形成一个小空间,人正好保护在中间,就此逃过一劫。因此,每每拉重车过桥,感觉象过关过坎似的,实在是劳力劳心。

原良种场老屋下一角

  说来也怪,渐渐地,正是在这种与桥为伴、与桥共舞的一次次劳作与生活中,我对马鞍桥这位老友的情感也有微妙变化:负重拉车过桥,虽还会萌生畏意,但曾经的望桥生厌的无名火没了。厌桥干嘛呢?他可是你这段艰苦生活和顽强磨炼的见证人!他见证你的坚持、努力、辛劳与汗水,见证你成功的脚步与完成任务的喜悦。这么一想,不仅桥变得亲切、亲近,人也开朗、愉悦多了。真是换个角度想,情况就不同。其实,希望被了解、被证明应是凡人正常之念想,尤其在某些境遇时。世上才会有那么多“苍天可鉴”、“翠柏为证'之类的肺腑感言。与我们相邻而居的马鞍桥,堪称为最有资格的见证人。

良种场旧址养鹿场

  九十年代中期,我多年后第一次回武平良种场。场部前面开了一条新公路,西连万安,东接县城东新开的往梁野山的公路。经询问得知,原有经过马鞍桥的旧路还在,但不再过汽车。几年后我又路过周边,再问及时,竟是“原马鞍桥拆了!”。我随口惊讶地应了声“噢”!惋惜之情饱含其中。


拆除中的马鞍桥 钟文泉摄于2012年

  早料到地处风水宝地的马鞍桥地段,会在武平新城的开发建设中被重新安排,可没想到是如此结果。真没办法有机地纳入新的建设中吗?我为此念叨了多次。

原良种场旧址

  前不久,知青组团武平行,在离马鞍桥原址不远处新建的“平桥翠柳'景区中,我透过窗外濛濛细雨,瞧见区内有座仿马鞍桥的新桥。当然,矮小多了,没有原桥的气势与英姿。


  这仿品新桥,是否是因为人们的怀念而问世?还是“平桥翠柳”这历史景点,就该有个桥?我自问道,猜想道,却很快放弃了,眼前浮现的,还是那座历经近百年沧桑的马鞍桥。

作者陈大中近照 摄于老七坊

  一次次油然而生的念及和情不自禁地追忆,清楚地显示:马鞍桥在我心中,真实清晰地留在我心中,连同那难忘的经历与记忆,在我心中永远珍藏。(文:陈大中,摄影:林传府、钟文泉)有话说?点文末“写留言”参与讨论!喜欢文章,到文末右下角点“好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