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态】北京:社工参与社会救助 让困难群众“暖”到心坎上

 健康慢走 2019-05-23

基本生活有困难,政府提供救助金;就业有困难,有专人帮助链接就业资源;家庭、情感等方面有摩擦,专业社工上门解难题……近年来,北京市聚焦困难群众实际困难,引入社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并将“精准”贯穿于救助帮扶全过程,有针对性地提供帮扶措施,让困难群众从一次次具体帮扶中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尊重+倾听

困境青少年重获信心反哺助人

“从被动变为主动,通过一年多的参与和学习,让我真正了解到公益,也让我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有尊严,每个弱者都有力量这句话的含义。”这段发自肺腑的感言来自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海运仓社区18岁的小甫。很难想象,两年前的他自闭、木讷,不愿与人交往,直到2017年4月,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专业社工任文欣对他进行精准需求评估后,提供了“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帮助他成长为一名公益少年。

小甫自幼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带大,性格孤僻,也有点自卑。任文欣初到小甫家时,他正在和小区里的老人下象棋,在爷爷电话的催促下赶回家,满脸的不悦。因前期入户评估时了解到小甫像其他困境儿童一样应对风险的能力偏低、缺乏安全感,任文欣加深与小甫的沟通交流,让他渐渐敞开心扉,并为像小甫一样的困境儿童设计了一系列社会融入活动。

2017年8月,小甫参加了“跨城际公益少年营”活动后,发生了较大转变。八天七夜的活动让小甫由被动参加活动转变为主动参与活动,正是这次活动,让他萌生成为一名公益少年的念头。

“精准救助之所以被称为‘精准’,就是需要精准识别他们的困境,制订个别化跟进方案,回应他们的需求。”任文欣介绍,针对困境家庭儿童,要为他们搭建来自本社区居民、同伴之间的支持网络。同时,提升困境群体的社会表达能力,让他们正视自己的困境状态,在此基础上,精准表达需求,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

在服务中,任文欣发现小甫很擅长下象棋,便鼓励他组建儿童象棋小组。小甫经过精心准备,在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下成为一名活动组织者,也因此体验到自助互动的乐趣。同时,小甫还参与公益服务,与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的志愿者们组成公益团队,一起开设篮球文娱课堂、陪伴社区孤寡老人、参与公益义卖助力困境儿童上学。

2018年1月,小甫彻底告别过去的“自己”,勇敢地成为北京市协作者年会的主持人,向社会各界传递困境儿童的声音。“困境儿童也有能力改变世界,成为有力量的助人者。”小甫真挚地说。

近两年的精准帮扶,让小甫变成一个自信的大男孩,他有了自己的价值认同,也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这让任文欣倍感欣慰。“精准救助就是让这些困难家庭的孩子被看见,看到小甫的改变,我觉得每个生命都是有力量的。”任文欣说。

“一对一”精准帮扶

因人施策解全家人生活难题

家住朝阳区东风地区的王丛(化名),今年56岁,二级肢体障碍,患有脑梗、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由妻子全职照顾,唯一的儿子就读高中。王丛的医疗费、儿子的学费、家中生活开支均来自一家三口每月3000多元的低保金,生活异常困难。

朝阳区旭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邱子龙经过几次入户探访,了解到王丛因行动不便,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弱,情绪较为低落,有轻微抑郁症状,自信心不足,而且朋友等社会关系简单,社会支持薄弱。为此,邱子龙为他制订了“一对一”的精准帮扶计划。

“精准不是大而全,而是确确实实地帮助困难群众,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帮扶不能追求快,一定要稳稳地去做。”邱子龙说。

因为长期接触帮扶残疾人,邱子龙与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康复师资源,她特意联系了经验丰富的专业康复师为王丛上门进行中医推拿、专业针灸服务,提高他的身体舒适度。专业社工多次入户探望慰问也让王丛的主观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低落情绪逐渐消失,自信心逐步增强。

经过持续的穴位推拿、针灸按摩等康复,加上王丛自己坚持康复锻炼,他的身体症状逐渐好转,生活也更有信心。看着一天天变好的自己,王丛眼中充满喜悦:“厨房里有油,饭桌上有米,卫生间有‘滴露’,大处小处都有政府的关怀、社会帮扶的温暖,我们残疾人的生活阳光明媚!”

链接多方资源

将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事关困难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小康建设全局。”北京市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市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技巧开展入户走访、需求评估、政策宣传,全面了解困难群众生活状况和救助需求,强化主动发现和救助响应。同时,有针对性地制订个案帮扶计划,把人文关怀与政府救助紧密结合,切实提升精准救助水平。对困境老人进行陪伴倾听、生活照顾,帮助老人乐观、快乐地生活;对困难残疾人开展中医理疗按摩、心理疏导等,使他们摆脱生活困境,增强生活信心;对困境儿童开展亲子关系调适、课业辅导等活动,消除贫困代际传递,使困境儿童的社会融入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在实施过程中,将“精准”贯穿于救助帮扶全过程,努力聚集困难群众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提供帮扶措施,让困难群众“暖”到心坎上。

在帮扶中,社会组织还努力与属地政府、企事业单位、慈善组织和社会力量进行资源链接,拓宽社会化救助渠道,综合施救、分类施保,变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救助+身心救助”双重保障转变,实现政府救助、社会帮扶、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困难群众在改善生活质量、增强生活信心方面真真正正有了获得感(记者  安 娜)。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