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来评课 || 构建有冲击力的高三复习课堂

 胡建兰fa55h3z7 2019-05-24

刚才听了各位老师的评课,很震撼。特别是黄组长的一席话让我肃然起敬,高山仰止。他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指导我们进行教学研究,我想,在永州语文界也是第一次。虽然我来这边不多,对老师也不是特别了解,但我知道在新田一中有一群高人,我想黄组长就是高人中的高人,我建议把掌声送给我们的前辈。

在评课之前,我想与大家分享昨天我在新田二中听课之后的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教师不做答案的拥有者,要做方法的引路人;第二句是:教师不做话语的独霸者,要做智慧的引领人。(这两句话是否肯句)今天的课给我的感觉也是这个样子。如果这两堂课一定要我选出哪个更好,我更看好W老师这堂课。离高考只有90多天了,我想老师疲倦了,学生更疲倦。所以我想从这么几个角度来评课:我们如何构建有冲击力的高三复习课堂呢?我想有四个要点:

第一选题的冲击力。选题的冲击力就是教学主题的冲击力。两堂课有个共同特征,都有教学主题,一个是写否肯句;一个是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选择题的能力。我们比较一下,哪一个的选题更有冲击力。显然w老师的写否肯句更新奇。我记得我去年评y老师的课的时候,我就讲过,一定要提炼教学主题。我觉得y老师这次的教学主题提炼的还不够小。你说提高选择题能力还是太大,你其实可以就讲一个方法就是选择题的比对法。这样切口是不是更小?切口小,冲击力才大。选题的冲击力,是有原则的:第一、小切口;第二、能发散;第三、删繁就简,三个原则。老师们上课之前可以思考这个问题。

我想问一下W老师,你今天这个课题确定,是你自己独创的,还是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借鉴的是吧?但加了很多内容,加的很有水平的。写否肯句,提炼的很见功底。选题的冲击力,必须有两个前提,第一,根据专题复习的需要。第二,根据学生的需要。W老师选题为什么好?他说了,到了这个阶段,我们一轮复习已经结束了,但是在语言训练方面还是有欠缺。欠缺的原因是学生文章没思想。那怎么让学生有思想?通过语言训练。语言它就是一种思维。没有思维语言是表达不出来的,所以它选点是很精准的。Y老师为什么讲选择题?也是因为他班上的情况是这样的。但提升选择题的能力太大了,所以不够冲击力,换个小切口讲比对法就有了冲击力,但是这还不够,为什么?这是老生常谈。还要新鲜,独辟蹊径,让学生一听,就感兴趣了。

第二展示的冲击力。我以前讲过一句很偏激的话,我说,没有展示就没有教学。W老师的课就有展示的冲击力。Y老师的课,只有教师的展示,没有学生的展示,好的教学要有学生的展示。

学生展示怎么有冲击力呢?我认为是:可见,可听,可感,可想,四个维度。W老师做得很好,请学生到黑板上写一写,读一读,感受感受。但是,做得还不够。因为学生有些问题,你没有解决。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生如何写否肯句。刚才有个老师评课的时候,他说你如果先来让学生展示,最后好的学生总结,他说课堂氛围就好很多。这是个误区,为什么?因为这个好学生会误导你,为什么?他一讲,你就会以为学生都懂了!这会让你忽略一大批基础差的学生。我们讲,教学必须到位,必须到家。教对是到位,教会是到家;教会个别是到位,教会大家是到家。所以这里不够,因此我在这里提出一个观点,叫教学等候区

教学等候区,是我杜撰的一个词语。比方说我们教学是开高铁,永州到北京,始发站是永州。今天那位优秀的学生其实是永州始发站的乘客。我下课问他了,我说,你为什么能写出来?他说老师教了一个方向;我说你怎么写出来的?他说我以前读了很多书,我会想,所以写出来了。他属于典型始发站的乘客,你只教他一点就会了。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从永州到北京期间其他车站等候区的乘客,比如衡阳的,祁东的,长沙的,武汉的等。他们只知道方向,还需要你把他们搭上车,而你没有停车,那他不是一直在那等着。所以我们的复习教学,要照顾到等候区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始发站的学生。所以教学不要逃避问题,而要勇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这也是否肯句吧)。而你只是把你的路引出来,却忽略了等候区的学生,所以展示的冲击还不是那么好。

第三诊断的冲击力诊断有三个方面:一、学生诊断;二、学生自我诊断;教师帮着诊断。比如你展示一个学生的问题之后,首先让其余的学生来诊断,其次让得出这个答案的人自己诊断,如果还没到位,那么这个人就是等候区的学生乘客。老师你是司机,你就停下来帮他一把,帮着诊断。而你没做,所以你的展示欠缺冲击力。如果有了诊断,你就能补全展示的冲击力。而我们Y老师的课,他没有展示,也没有诊断。这里我也提出个观点,就是:Y老师没有教学的磁场。教师比较沉闷。因为没有学生的问题,没有学生展示,没有学生诊断,师生之间不能有效的构成一种关系,这种互相吸引、碰撞的关系。我觉得教学是有磁场的,老师和学生在我们的磁场当中,它是不断的吸引的,不断的碰撞的。老师只是说,学生只是听,磁场不够,所以我们讲要想构建教学磁场,必须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无法构建磁场,没有磁场,师生之间关系它是隔离的,他是没有联系的,好的教学应该是教学合一的。教学合为一体就体现在互相的吸引,互相的碰撞。

第四悟法的冲击力我们回到Y老师的课上来,比对这个方法好不好?是好方法。那么这个方法的背后学理是什么?H老师讲得特别好,那就是思维的争议。我们学生为什么会错?这道题目到底是考什么能力?信息的筛选,信息的归纳、概括,还有逻辑推理。比对能解决吗?不能。因为比对,只是一种形式。只是到位,而背后的东西才能让学生到家。我想问,学生什么情况之下他会偷换概念,什么情况之下他会因果倒置,这才是我们研究的问题。高三复习教学有可教和不可教,这是可教的。分析它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哪里?我们仅仅是讲一个比对的形式,是不够的。要讲透,才是方法,这涉及到学科的思维。悟法的冲击其实就是思维的冲击力。

为什么今天讲否肯句具有冲击力,因为它触及到思维了。你看“鲁迅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它流的不是血,是汗水。”这都上升到了思维的高度。否肯句,前面是对一个现象的否定,后是对本质的揭示,这是一种思维方法。“重庆万州的,它不是普通的纠纷,而是人性的丑陋,而是道德的沦丧。”一般思维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否肯句的逻辑在于:不是什么?而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你看他是有个思维的线在这里。其实语言表达就是思维的表达。我们要依据我们生活的积累,阅读的容量,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具体的方向。如果不具体,学生就很难写出来。所以今天我就问学生,我说,你为什么写不出来?他说,老师这个讲虽然很好,但是老师没告诉我具体怎么去写。你看把方法讲具体是很重要的。

然后我就问写的好的学生,他得出结论是,老师是提醒我写否肯句,于是我就知道先写否定,后写肯定。我说,你之所以写得这么容易,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他说,是因为我以前书读得比较多,我经常会想,所以我觉得就很简单写好了。所以有时候我们还要思考我们的教,是教谁?教哪些人?如果我们因为基础好的学生,而终止我们的教,那我们的教学效果就打折扣了。所以这里还是一个问题,就是对学情的分析,再就是对语文的思考,我们的思维的方法就是语文的方法。

我有一句话:一定要用语文的方法搞高三复习教学。我举个例子:我们二模的作文题,很多老师他自己也审不清楚题,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问一问。现在的高考作文考什么?那天我们听讲座,有一个老师讲得特别好,他教政治的,他说现在就是考情景之下的写作,他会给你一个情景,然后要你写作。它规避了押题猜题。这里最核心的是什么?他说,由做题转向两个方向,一个是做人,一个是做事。

思维有很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思维就是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学生极其缺乏的,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缺乏的。我们听语文老师讲话,往往有语言没观点。我们一般讲话必须概括主观点,然后进行论述。我听了很多语文老师发言,评课都有通病,不会概括,还有一直在论述,但是不知道在论述什么观点。你看领导说话,1234清清楚楚。以前我很讨厌领导讲1234,后来我觉得1234真的很好。为什么?首先让听众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学生提出分论点,也是这个道理,这是对概括能力的一种锻炼。 

但现在我们要学生提的分论点就套版的,比如谈意气是一种能力,谈意气是一种智慧,谈意气是一种情操。这么去教,学生没有思维,那我任何东西都可以这么说。比方说我谈信心也可以这么写,谈信心是一种智慧,谈信心是一种能力,谈信心也是一种情操。任何题都可以套用,它就没有思维,没有思路了。没有思维,就不会有深入的认识。我们的作文为什么不能出高分?就是因为学生不会思考。不会思考跟学生的遗传基因有关系,还是跟老师的教有关系?我想答案显而易见。因为我们一直没注意培养一个会思考的人。很多时候我们把聪明的孩子教愚笨了!为什么?你永远这么教,谈意气是一种智慧,谈意气一种能力,谈意气是一种情操,学生他不傻才怪!我们要教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生发现语言表达方式,教学生多用关联词语说话等。

我举个例子:我去给江苏一学校他们讲高考,我就发现他们的试卷除了作文之外,概括能力有50多分。总共才那么多分,考概括,考了一半。而我们很多时候忽略了,你看我们的全国卷很多还是考概括。所以我觉得语文的核心思维真的是概括思维。你写文章,写议论文,是不是概括?你写记叙文,是不是概括?你读现代文的小说,是不是概括人物形象?这都需要概括。老师们,你就是图文转换也需要概括。我们这个方面培养是缺乏的。

所以,第一、老师要提升自己的概括能力;第二、要有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意识。有的老师会说概括能力,我不知道怎么锻炼,其实生活处处可以锻炼。比如说我今天评课,我就四个观点,关于冲击的四个观点,第一,是选题的冲击;第二,展示的冲击;第三诊断的冲击;第四悟法的冲击。那么我今天的主观点就是:如何构建有冲击力的高三复习课堂。那么这个观念怎么来的?我听到你们课之后归纳概括出来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这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要给学生可观的材料,然后让他们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你看我们这几年高考,特别是16年17年,18年也是一样,给学生一些材料,有相同处,也有不同点。学生概括得好,就可以打50分,语言差一点都没关系。我们可以反复地训练学生读材料,找相同点,不同点。我觉得我们要在这上面下功夫,做这样的研究。

高三复习阶段有冲击的课程太重要了,这个真的不能人云亦云,要一下子能够攫取学生的心。以上就是我要讲的如何构建有冲击力的高三复习课堂。

最后,我还要提个小问题,就是我们的课型研究不到位。

今天刘辉讲的这个课型。你还记得那四个步骤不?一、学情定位;二、考点明路;三、失分悟法;四、方法操练。而我们在学情定位上不够,所以我们对学情研究要到位。我们的二次复习课型,要集中力量去研究这四个步骤,学情定位,考点明路,失分悟法,方法演练,但还有一种解读是这样的,学情定位,真题引路,失分悟法,方法演练。他们喜欢用方法演练,他们喜欢用真题引路,我更主张是考点明路,这四个步骤。

我们3月份打算在南六县,搞一次二轮复习课型的研讨会。课型到位了,我们上课的方向就对了。今天我就讲这么一些,希望我们新田一中,能够为永州语文做一个表率。最后也感谢大家,谢谢!

吴春来:《教师博览》签约作者,中华语文网2010年度“之最人物”、被誉为“才华横溢的博客达人”,著有《十年非常语文梦:孤舟话语》(入选《中国教育报》2013年印象深刻的书)《发现语文》


教育的行僧,

语文的歌者,

以真实的声音传递真实的情感,

以赤子的情怀追求教育的真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