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说中书街(3)

 宜昌石头书屋 2019-05-26


三、郑和二下西洋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是史称”永乐盛世”的开始。那一年,明军水陆并进,清远伯王友等率军在安南(越南)渡过自注江,攻破筹江、困枚、万劫、普赖诸寨,斩首三万七千余级,消灭了纂位的胡氏政权,得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户三百十二万;那一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在燕京(现在的北京)建造城墙宫殿,俗称紫禁城,开始了从南京迁都北京的准备;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明朝以寻访仙人张邋遢(道教张三丰)为名,派人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达20余年,还对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从此扬道抑佛。

那一年的九月十三日(也就是公元1407年10月13日),由三宝大太监郑和率领的船队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开始了二下西洋的航行。此次出航的船队拥有各类船只260多艘,据《明史 郑和传》记载,其中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折合现在的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船锚就有几千斤重,要动用二百人进行操作才能启航,一艘船就可容纳上千人,无疑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除了体式巍然、巨无匹敌,类似今天航母似的宝船以外,还有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储存装备用的马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运载粮食的粮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用于居住的坐船,用于作战的战船最小,也长达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以其他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加上随行人员多达二万七千人,即便是现在的航母编队群也望尘莫及,自然就是“云帆蔽日”,一路浩浩荡荡。

别说是人员配置、粮草准备、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光是将所有的吃喝拉撒用的储备凭人力一件件搬上船,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即便是近三万人按照预定方案先后登船,也得折腾好半天。前来送行的人很多,南京城几乎万人空巷。前往送行的除了皇亲国戚、各部阁老、司礼监的太监,还有各部、各衙门的大小官员,以及专程赶来看热闹的市井百姓。等到十分庄重的祭天、祭海仪式结束,再等到在热闹的欢送仪式上,前来送别的阁老转达了永乐帝的祝愿,郑和表达了对朱棣的尽忠,那些随船的人员与家属告别之后,早已是大半天过去了。

吉时来到之际,在码头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看热闹的民众眼里,就看见那些仪仗队举着门旗、日旗、月旗,青龙、白虎、风、云、雷、雨、江、河、淮、济旗,天马、天禄、白泽、朱雀、玄武等旗,木、火、土、金、水五星旗,五岳旗,熊旗,鸾旗及二十八宿旗开始登船;雅乐声起,就听见那《驺虞》《狸首》等雅乐一字一音、礼乐相合、八音齐鸣。于是,在千帆升起、万人登船、更多人发出的欢呼声中,那位三宝太监郑和满面春风的向着四面八方送行的人拱了拱手,走上了登船的跳板。

到底是大太监,素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郑和先是听见有士兵的喝道声,眼角一瞥,看见一行官轿正向码头而来,凝神一看,为首的那顶八抬大轿有些眼熟,稍稍一想就记起来了,赶紧转身上岸,对着那个刚刚走下官轿,头戴乌纱折上巾,身着盘领、窄袖官袍和玉带朝靴的中年男人恭恭敬敬的行礼:“下官何德何能,居然惊动首辅屈驾?”

“三宝率官船耀兵异域,扬大明威德,实乃我朝壮举。”内阁首辅解缙微微一笑,目光在已经扬帆的浩荡船队一扫,赞道:“正是巍如山丘,浮动波上,天下之壮观也!”

“托皇上信赖之福,谢首辅鼎力之恩。”这位大太监当然知道现在不是打官腔之时,就笑着又加了一句:“下官此去万里之外,既不能亲侍皇上,也不能聆听首辅教诲,如有什么平日说得不对之处、做得有错之事,还望首辅大人海涵。”

“此言缪也。”解缙还是微微一笑:“简单算一笔账,建造一艘船平均需1600两银子,每次出航平均需船260多艘,仅建造费用就要几十万两银子,由此可见皇恩浩荡!”

此言一出,竟然使得三宝太监面色凝重,无言作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