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究竟谁在谋杀罗马这些著名景点的中文译名?

 sccdrchmjly 2019-05-27

特莱维喷泉

(La Fontana di Trevi)

 

 罗马有个美丽的喷泉,叫做特莱维喷泉(意大利文:La Fontana di Trevi)。对于罗马这个最漂亮的喷泉的中文译名,首先应该遵循 “信、达、雅”的原则翻译,并根据它的历史来译。第一循序应译为“特莱维喷泉”,因为除中文外,任何语言对这个喷泉的译名都尊重了意大利原文,然后可根据历史故事称之为“少女喷泉”和“许愿泉”(La Fontana dei desideri),而非“许愿池”。

 近年来一些中文网络和微信平台将“La Fontana di Trevi“(特莱维喷泉)称之为“许愿池”。这个“许愿池”译法,不仅不符合原文的忠实意思,也不符合它的历史渊源,也不雅气,没有诗意。这显然是来自小环境里的人之意识译法。也许是这些人对意大利文不懂,或对外文不求甚解,如:英文:Trevi Fountain;法文:Fontaine de Trevi;西班牙文:Fontana di Trevi;德文:Trevi-Brunnen),在这些主要语言文种里也没有“池”或“池塘”的意思。

 意大利许多诗人和作曲家的作品中有许多描写“Fontana”(喷泉)或“fontane”(喷泉,复数)的。

 意大利现代作曲家奥托里诺·雷斯庇基(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在1916到1928年创作了《罗马交响诗三部曲》(Trilogia romana),即《罗马的喷泉》(Le fontane diRoma,1916年)、《罗马的松树》(I pini di Roma,1924年)和《罗马的节日》(Le feste di Roma,1928年)。这是雷斯庇基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标题音乐的杰出代表。

 这三部曲的第一部就是《罗马的喷泉》(Le fontane di Roma)(1916年)。《罗马的喷泉》描绘一天之中不同时间段的罗马四个著名喷泉的景致以及作曲家在那些特定时刻的感受,是作曲家以现代手法对“交响”的一次注释。

第一段“黎明,朱利亚谷地喷泉”(La fontana di Valle Giulia all'Alba),小提琴的高泛音和速度较快的十六分音符勾勒出朱利亚谷地黎明时分空旷、朦胧的奇妙景致,表现力丰富的木管乐器更给这幅梦境中的画卷增添几分神秘。在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中也存在类似的音乐痕迹;

第二段“清晨,特里顿喷泉”(La fontana del Tritone al mattino)在延续了黎明的感觉之后,由法国号透明的音色表现旭日东升的主题,这一节,包括那熟悉的弦乐器颤音处理手法与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有异曲同工之妙。乐曲的展开则是现代派音乐光怪陆离、色彩纷呈的风格;

第三段“正午,特莱维喷泉”( La fontana di Trevi al meriggio)由水汽蒸腾的喷泉形象引入铜管的明亮主题,那是传说中海神的号角声;

       第四段“黄昏,美第奇别墅喷泉”( La fontana di Villa Medici al tramonto)是个消沉的段落。悲伤总在黄昏时,小提琴的主题哀戚如歌,似在思念远行之人,似在回想如烟的往事,无奈断肠人已在天涯。当夜幕降临,生怕这奇妙的和谐被噩梦惊醒。

 我们能将这些优美的“fontane”(喷泉)翻译成“池”或“池塘”吗?

 “特莱维喷泉”或“少女喷泉”和“许愿泉”,那个译名都比“许愿池”这个译法更尊重它的原文和历史,更贴切和雅致和大气。“池”是什么,原文里是没有的,大大降低过去诗意性的译法(“特莱维喷泉”或“少女喷泉”和“许愿泉”)。

  究竟谁在谋杀罗马这个著名景点的中文译名?!

还有中国的个别旅行社将“特莱维喷泉”演绎成“幸福喷泉”。还说,许愿池是力量的象征。在远古时代,出征的罗马男子会来到许愿池旁,投下一枚银币,祈祷自己能凯旋归来。这纯粹是凭空臆造的故事。况且“远古”是什么时空概念?“特莱维喷泉”是17世纪到18世纪的建筑,这离远古的时空就差远了。

 如果你想忘却一个人,或爱一个人就来这里许个愿!

真言之口

(La bocca della verità)

 关于“真言之口”(La bocca della verità),绝对应译为“真言之口”,而非“真理之口”。为什么这样译,是因为罗马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说谎的人将手伸进雕像大口时会被咬住,说真话者则没有这种危险。

La bocca della verità称之为“真理之口”的人说明他根本不懂“la verità”(这个意大利文词)在这里的意思。将它译为“真理之口”与将手伸进测谎真是牛头不对马嘴。在中文中“真言(即真话)”与“真理”的意思是有区别的。

银塔广场

(Largo di Torre Argentina)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将Largodi Torre Argentina译成中文时万万不能译为“阿根廷广场”,应该意译或音译,最好是意译为“银塔广场”,这样又贴意,又易记。如果译为“阿根廷广场”,那么就成了“关公战秦琼”。道理在于,Largo di Torre Argentina与阿根廷这个国家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银塔广场(Largo di Torre Argentina)连同它的这个名字已经存在了400多年之后才产生了“阿根廷”这个国家的国名。

 银塔广场的名称源于罗马教廷礼仪主管红衣主教乔瓦尼·布卡尔多(Giovanni Burckhardt或Burcardo)1503年在这里建的一所私宅和一座日耳曼哥特式红砖高塔,他将这座豪宅和高塔命名为“Torre Argentina”(意为“银塔”)。这一私宅也就是现在的苏达里奥街44号,现在是意大利作家出版家联合会的图书馆。

 Torre在意大利文中意为“塔”,Argentino是形容词,因Torre是阴性名词,所以Argentino随Torre为阴性形容词Argentina,意为“银的”、“银色的”。这位红衣主教是教皇的红人,他将其私宅和高塔命名为上述名字,是取其出生地的古老名字(Argentoratum)。他出生在现在的斯特拉斯堡(Strasburgo),当时属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斯特拉斯堡是由公元前12年罗马帝国为控制莱茵河地区而建立的一个兵营发展起来的。罗马人称这个地方为Argentoratum(拉丁文,意为“加工银的地方”),后来这个地方又易名为“Strasburgo”(斯特拉斯堡),意为“通衢之镇”,源于日耳曼语,这一名称与这座城市的作用相符:古罗马军队征战欧洲北部地区时将此地作为中间站。斯特拉斯堡及其周围地区在过去20个世纪中7次易主,1681年归属法国,现在的欧洲议会就设在这里。布卡尔多主教用他的诞生地的古老名字命名其私宅后,将其周围地区也称为“银塔广场”。

维托里奥·艾玛努埃莱二世广场

(Piazza Vittorio Emanuelle II)

 维托里奥·艾玛努埃莱二世广场是罗马一个较大的广场,在圣母玛丽娅大教堂南面,东边就是中心火车站,位置十分优越,便于开展商业活动。所以这里的商店很多,是市内的重要商业中心之一。

许多华人并没有懂它的原文意思,将这个广场称之为“胜利广场”,这是根本错误的。这是用关于维托里奥·艾玛努埃莱二世名字命名的,与“胜利”根本扯不上。

 摘自《永恒之城——罗马和梵蒂冈》

(温承德刘儒庭著)

(32开,381页)

(CINAVICINAS.R.L. 2006年9月第1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