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纸协定,沙面成英法租界

 369蓝田书院 2019-05-28

如果说白鹅潭是一幅青绿的绸缎,那沙面就是一块翡翠,在其多彩的色泽中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给后人留下永久的记忆。

18世纪初,随着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各地来华航线的开辟,广州成为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唯独保留广州为对西方国家通商贸易的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当时广州对外贸易的地方是“十三行”,位于广州城外西南面珠江畔。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和法国借口原十三行外国商馆被烧毁,租借沙面。沙面原名“拾翠洲”,因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位于白鹅潭北侧。1861年9月,英国驻广州领事和两广总督签定《沙面租约协定》,沙面正式成为租界。但早在1859年下半年,英国人就开始拆毁原有城防炮台,然后在北边用人工挖出一条宽40米,长1200米的小涌(即现在的沙基涌),用花岗石筑起5~6英尺高的堤围,然后用河沙填平,成为沙面岛。

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商行、邮局、电报局、医院、酒店、俱乐部和住宅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海关职员和传教士。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沙面租界交还中国。

这是一幅清代外销画,白鹅潭上火船、帆船、小舢舨云集,沙面只有英租界内的数幢建筑,处在开发初期

1930年沙面航拍照片

20世纪30年代的沙面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