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域外 | 童润棣:旅居德国的美好回忆

 悲壮的尼古拉斯 2019-05-28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童润棣,1954年出生于南京,1966年小学毕业,1969年初中,1970年参加工作,7年间干过机械操作(刨)工、装配钳工,后调入科室,从事统计、设备管理和生产。1984年通过坚持5年业余学习日语,经社会招聘,调离原工厂从事专业日语翻译工作,直至退休,期间于1989年~1991年被特聘去香港某公司,专司对日贸易工作。

原题

浮光掠影走马德国

作者:童润棣

出租“绿卡” 彰显诚信

儿子接我们去德国小住,我们人还在国内时,他说已给我们办好了“绿卡”,乍一听,我与妻吃了一惊,我们并无“移民倾向”啊!后听他细细讲来,才知道德国的“绿卡”不同于美国的“绿卡”,它不是表明外国人居留身份的证件,而是一种公交月票。“绿卡”亦并非民间俗称,票面上就堂而皇之地印着“GRUENE  KARTE(德文:绿卡)”。

我儿所在的慕尼黑大区公交网,是以慕尼黑市中心的玛利广场为原点,直至大区外围划成了16个同心圆。绿卡则以16圈的不同范围分成三种票价:从圆心起的1~4圈和5~16圈分别为每月39欧元,1~16圈为每月46.5欧元。我们住在第12圈里,考虑到出行方便,儿子为我们买了两张通行于16圈内的绿卡,好让我们任意乘坐巴士、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甚至于火车。

初到德国,每花一分钱我们都习惯地以人民币来盘算,这近百欧元(约合人民币1000元)的两张月票,每天得用30多块钱“养”着,不免让我们心疼!妻对儿子说:下月就不用再买绿卡了,我们也不是每天都用得着的。儿子笑了,他说:“那没关系,你们不用时把它租出去好了。”

次日,我们就去超市、电影院等处张贴了出租绿卡的小广告,很快便有求租电话打来。打那以后,我们只要没有乘车外出的安排,绿卡就租将出去,有时“供不应求”还得婉言拒之哩。

儿子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去慕尼黑市区的单程票为8欧元,24小时内有效的往返票为9欧元,而租用一天绿卡只需3欧元,所以租卡者众。租卡的手续极为简单,通过电话约好时间,用卡者上门取卡,一手交钱,一手交卡,也有还卡时付钱的;还卡时互不见面,只要将卡投入卡主门前的信箱即可,如此做法和三欧元的日租金是一种约定俗成。租卡者不分男女而老中青皆有,不少还是开着“奔驰”“宝马”来的,真可谓“能省则省,该花就花”!这不禁使我们对德国人的用钱理念刮目相看。

我问儿子:“要是来者不善,拿了卡一去不还,那将如何是好?”他笑答:不会的,如有这种情况发生,出租绿卡的事也就没有生命力了。说是这么说,倒是有一次让我们“虚惊”了一场。

那次,一中年女性电话联系时说好租一张卡用一天,晚上来取卡时又改为租用两天,且表明还卡时付钱,她还客气地问“要不要留下身份证号码或联系电话(德国人用手机联系时,习惯隐藏主叫号码)”,我儿当然说“不用,不用”。可第三天我们等到晚上近十一点,也未见绿卡还回信箱,而次日周六一早我们将去维也纳观光两天,得先乘巴士和轻轨去慕尼黑中心火车站才可换乘国际列车,少一张绿卡就必须有一人要花16元购买往返慕尼黑的单程票。至此,我们以为遇到了小人,只好面面相觑,自认倒霉。不是说“树大有枯枝”么?

翌晨起床,未及洗漱我便出门打开大门边的信箱。嘿!一张绿卡、六元欧币安放其中,并有一纸附言:外出办事,还卡迟了,深表歉意云云。回到屋中,我与妻儿不禁释然,儿子说:“这就是一个诚信的社会。”我与妻异口同声道:哇,诚信真好!

德国人处处“有数”

在德国生活三个月,真切地感受到德国人“用数字说话”的求实精神,可谓无处不在。自2002年1月1日欧盟十五国(现在已增加到了二十八国)统一使用欧元后,德国马克已完全退出了流通领域,可在大小商铺各种商品的标价签上还同时标有欧元和马克两种价格,其目的是让消费者一目了然该商品比当年的马克价涨了多少(统一使用欧元后,德国的物价一直呈上涨趋势),真可谓“明明白白消费”。

城市公交巴士站台,不仅站牌上,印有车子到达的准确时间,乘客只要在公交巴士上取一本免费提供的车次时刻表随身带着,掐算好时间出门,乘车,转车,那真是从容不迫,时间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都说“天大难估”,而德国的天气预报,令人不得不叹服它的准确、可信。我们所在的巴伐利亚州,电视台的远期预报为未来五天天气的大致变化;可能因地理位置的关系,一天中天气多变,所以当地早晨的天气预报细化到每一小时的不同区域。

有一天上午,我们去慕尼黑南部一个叫“施坦贝尔格湖”的地方游玩,出门时艳阳高照,而在外出的四五个小时里,果然如预报的那样,在不同的时段里,我们经历了阴、雨夹雪、碧空如洗的变化,所带的雨伞及时派上了用场。

在一处莽莽原始森林中,我们看到了一间木屋的橱窗中,除了彩印文字宣传册页外,陈列着各种垃圾实物,注明这些废弃物如扔在森林中,分别需要若干年才能在泥土中降解,如:烟蒂一到五年、旧报纸三到十二年、易拉罐十到一百年、塑料皮三十到四十年、啤酒瓶盖一百年、玻璃四千年……这种实物加“数字化”的宣传,比起空洞的标语口号来,显然更能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

森林里的环保宣传橱窗

环保宣传实物

环保宣传实物

环保宣传实物

再举一例,“施帕盖梯”——极似我们这里的挂面,妻用国内煮挂面的同样时间加以烧煮,进嘴如嚼钢丝。仔细阅读包装上的说明,上面不仅标明了配料构成、所含热量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百分比,还有一行稍大的文字要求“烧煮七分钟”。后来在超市看到,另一种“施帕盖梯”的包装上注明要“烧煮八分钟”,再仔细一看,因为其中多了鸡蛋和一二种别的配料。德国人绝不会像我们那样,一概注明“烧煮六至八分钟”,由此可以看出德国人的严谨。

就在我即将离开德国前的最后一次去超市,偶然看到货架上竟然有火柴出售。普通的火柴盒,做得蛮精制,我不禁拿在手里“把玩”,见火柴盒上印有“内装三十八根”的字样,颇觉好奇,心想“一盒小小的火柴竟清楚地注明其中的根数,故弄玄虚吧”,虽然我不抽烟,完全用不上火柴,但我还是花了22芬尼买了两盒(每盒0.11欧元,当时约合人民币1.1元)。回家将其倒出数了数,果然“毫厘不爽”——每盒里装的就是三十八根。

“内有38根”

在德国目睹乘车逃票

听说在德国乘车逃票是一种人所不齿的行为,因为一旦被查处,将记录在案而成为一生的信用污点,有可能没了大好前途。原以为既然如此严苛,那一定很少有人铤而走险了吧?可我在旅居德国的日子里,竟分别两次亲眼目睹了同乘一车两个逃票者被查处的全过程。

第一次,我与妻去儿子就读的慕尼黑工大,想领略无围墙大学的校园风光。坐上去学校的大巴后,我们正为汽车王国公交之豪华与舒适所叹服时,车中两名着便装的男子站起身来,一个车前一个车后,拿出证件亮明身份,乘客们便自觉地出示乘车凭证,我们也学着其他乘客的样子,出示了乘车绿卡(一种州内月票,上面印着德文“绿卡”二字,可乘坐州内除出租车以外的各种公交车辆)。

查验过程中,只听到查验人员一声声“OK”、“Danke(谢谢)”,而没有别的对话。随着车后查验员走回车前的身影,我看到前面那位查验员,正面对一学生模样的乘客,拿着他身份证在说着什么、写着什么。我想“大概是查到逃票的了”。查验者没有呵斥,低声慢语;被查者亦未做任何辩解,只是默不作声地听候发落。

我举起DV机,想将这想象中意外见到的场景拍摄下来。从取景器中我看到,原在车后的那位查验员正回过头来,他左右摇晃着伸出食指的右手,挤着眼向我做出“不要”的示意。一旁的妻也碰了我一下,我们揣度:这大概是要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吧?便关掉DV终止了拍摄。

随后,查验员给了那乘客一张单据,车到中途的停靠站,两位查验员对全车乘客说了声“Danke”后下车离去。车到大学城终点站,那学生模样的乘客径直走向站台上的一个窗口,为一探究竟我尾随趋前,看他递上处罚单补购车票并另缴纳了60欧元的罚款。一张月票39欧元,60欧元应算是重罚了。

还有一次是在火车上。那次儿子领我们出游奥地利的萨尔斯堡,那是奥地利与德国拜仁州南部接壤的边缘城市,是莫扎特的出生地。在德国南部最后一站下车即可步入奥境。时值双休,有一种极便宜的“周末票”,22欧元一张,可5人同行在24小时内乘坐州内各种车辆。

返回时,从奥地利入德国境内上车后,有一外裔男子(疑似土耳其人),问我们邻座的一家三口德国人,票上有无空额可让其入伙同行?那家女主人表示,有空额,只要付5欧元就能带其同行(一人买票,须12欧元),外裔男子说5欧元没问题,但要到站下车时才给钱,那女主人不允,未能成交。

谁知车开不久后来了一查票员。查到无票男子时,他说与后座一家共用一票(拼客共票是合法两利的事)。查票员问及票主,被告知“并未谈妥”。查票员拿出一个像POS机一样的设备,要那男子按章补票。可他坚称已与人讲好拼票同行云云。两者各不相让,无票男子就是不肯补票。查票员掏出手机打起了电话,我儿耳语告诉我:“这下事情闹大了,他正与铁路警方联系呢。”果不其然,车到慕尼黑中央车站,正对车门的站台上,已有两名持枪警察立于两旁,“恭候”着逃票者的到来。

在德国就医

妻双手染顽疾多年,两只手终年布满裂口,就像一种叫作“开片”工艺的汝窑古瓷器。在国内曾往多家医院和皮肤病研究所求诊,说是湿疹者有之,称其为真菌感染者亦有之,均不得要领而未能治愈。

到德国不久,也许水土不服的原因,妻的双手裂口更甚,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我儿心疼他妈,按德国看病必须预约的规矩,联系好了当地的一家私人诊所,当妻听说诊疗费用大概200欧元(当时约合人民币2000元)时,就说“算了,算了。”儿劝母说:“有人花大钱专门漂洋过海的出国看病呢,德国的医药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也许有对症的药物能把你的手给治好了,那多好啊!”我也说了:“财去人安乐嘛。花些钱去看一下,就算是‘薅草逮兔子——顺带而为’吧,要是这顽疾给治好了,那不就等于赚回了8000元的往返机票钱!”

就诊那天,因儿子学校有考试的安排,便请一位中国人的女邻居陪同前往兼作翻译。大夫看过妻的病手后开药时,那女邻居出于热心便多说了几句:“她这次是来看在这里读书的孩子的,国内已退休,没法买德国的医疗保险……”那位医生抬起头来似乎明白了什么,却毫无鄙夷神情,仍笑容可掬地说:“哦,既然这样,你们也来了,我总不能不给她治疗啊。这次的所有费用就免了,下次来再付药费,好吗?”这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一时间不知说什么才好。

事后,那邻居家已旅居德国十多年的先生也为之感动地说:“那我们该送一面锦旗表示一下谢意才是哩!”其妻笑他迂腐,说:“这又不是国内,哪里能买到锦旗呢?就当我们享受一次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吧,下次去付钱取药就是了!”

遵医嘱用了三种不同的药后,妻手病状很快得以控制并日渐好转。我们回国前,儿子又预约了那家诊所,意在花钱开点药带回,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在德国看病,复诊若只是取药,可不与医生见面。次日去时,门诊助理小姐查看了电脑资料后,即给了所需的药物。我儿意欲付钱,那小姐说:“大夫讲了,还是不用付钱的。”接着她又问:“你妈妈几时回去?还会再来德国吗?”我儿说:“还有一星期就要回去了,短期内不会再来。”她竟又多给了一套药让我儿带回,我儿忙不迭连声称谢,感动不已。

那次在德国就医的经历,真的使我们感慨万千!回国前,我们特地去那家诊所前,给妻拍下照片,是为纪念。

享受德国公交

连垃圾车都是BENZ造的德国,这个人口总数8000万的国度,汽车的保有量高达4100万辆,真是一个汽车王国,可谓家家拥有轿车,无人不会驾驶。然而,德国的公共交通则更具有过人的魅力,旅德期间使用公交的亲身经历,无不体验到其中的方便和温馨。

人性化设计的公交巴士,中门上车处的空间十分宽敞,便于推婴儿车、购物车或坐轮椅者乘车。巴士的设计还有个独特的功能,车子靠站开门时,车体会启动一个液压装置,车体自动向右倾斜降下约20公分的高度,使车门处本来就没有台阶的地板和人行道的路牙平齐,不仅方便普通乘客,就连肢障人士坐轮椅自助上下车亦如履平地。当然,这必须驾驶员让车子紧贴路牙停靠才行。

我曾一次次仔细观察,见到的一次例外是大雪后的一天,经过铲雪车清扫的马路两侧堆着积雪,车辆无法靠边而停在了马路中央,司机见有一坐轮椅的老妇人在站台上候车,便从驾驶室下来小跑至站台将轮椅乘客推上车,安顿好,回到驾驶室后继续上路。德国的公交车如国内那样远离站台随意停靠的情况是绝对没有的。

德国巴士不仅有电子语音播报到站的提示,两侧车窗上方还有起止各站站名的电子显示屏,车辆启动后,屏幕上下一停靠的站名便会自动由绿色变成红色。而每个座位的扶手或车门边的立杆扶栏的出手可及处,都有一个标着“STOP”字样的红色按钮,如果乘客准备下一站下车,那么就可以按一下按钮通知司机。遇到没有人按按钮,站台上也无人候车的情况下,司机自然就不用白白地停车了。

和国内的无人售票车一样,德国的巴士只有一个司机。所不同的是后者既不投币也不刷卡,除月票、周票等优惠套票持有者外,均从前门上车购票。乘客上车时,司机和乘客会主动互道“您好”。司机会根据乘客的路程远近报出不同的价格,售出车票后会说声“谢谢”。经常乘坐那条线路车的一个司机,渐渐地和我们混了个脸熟。有一次刚出总站不远的巴士遇到红灯停在十字路口,前往车站的我们也在路的这边等待绿灯。信号变过后我们过街,可路对面的巴士并未开走,却打开了车门、闪烁着大灯招呼我们上车。原以为是对我们“外宾”的礼遇,后来发现内外一致,哪怕车子虽已起动或遇红灯停在路口,只要有人朝着车子小跑,只要不影响其它车辆通行,司机都会停车、开门以方便乘客。当然,只是在我们所在的那个小城这样,大城市的主要干道恐怕不行,这让我们认识到了“死板”的德国人,也有灵活性的一面。

巴士车站的设置也极具人性化,空旷无人居住的地段站点相隔就远,而在居民相对密集的地段,最近两站间距离不过一二百米,甚至于在有的地段绕着“8”字行驶,以方便市民的出行乘车。在我们居住的那个地方,有一条叫“玛利恩广场”的步行街,街面路幅不宽且商店鳞次栉比,街的两头设有隔离桩,阻隔社会车辆的通行以保证步行者的安全。但拥有“特权”的巴士司机通过遥控器的操作,使车到桩前时,这些隔离桩已徐徐下降与地面平齐而能够“长驱直入”。在这条街上的巴士站台,相距也不过一二百米。可升降隔离桩对巴士的“网开一面”和近距离的停靠站点,大大方便了到步行街购物逛街的人们。

还有一次以人为本的体验是,那次我们去意大利的威尼斯观光,坐的是夜行火车。那是一趟旅游专线,开行的虽然是那种比较老旧的火车,但车票不贵。两地540多公里的距离,直达行程约6个半小时。11:39开车后,我们很快在座位上进入了梦乡。随着火车运行的晃动和“哐啷、哐啷”的声响,我们睡了醒、醒了睡;直到列车停下,从朦胧中彻底醒来。可并没有听到报站或提醒乘客下车的广播,大家不免纳闷儿。我儿看了看手表和车窗外,告诉我们说:“因为天还未亮(欧洲的天黑的迟,亮的也迟),停的是威尼斯前面一个小站,让大家在车上继续休息,等天亮了再开往目的地。不然,现在让大家下车,不就流落街头了?”于是,乘客们在车上洗漱整理,享用自带的早餐。一个多小时后,列车往前开了十来分钟,抵达威尼斯时天已大亮。圣·马可广场上游人熙熙攘攘,广场鸽高低盘旋翻飞……

在即将回国的那个月,我们未再购买“绿卡”。启程回国那天,乘坐被称之为“通天巴士”的机场专线车。上车掏钱购买车票时,司机见我们带着旅行箱,便问道:“你们是去机场乘坐飞机的吗?”我儿答曰:“没错。”司机笑容可掬地说:“那就不用买票了,因为机票里就包含有这段路程的乘车费用了。”真没想到,离开德国时,真诚的德国人又多给了我们一份让人难忘的温馨。

我们旅居德国时的美好回忆,“享受公共交通”便为其中之一。

号称世界最长的巴士,有5个宽大的车门,轮椅可直接上下进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