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的发展,一个大趋势就是从孤立走向统一。随着世界各个区域彼此之间交流联系的加深,不仅其经济贸易开始互通有无,文化传播上也相互影响。 而随着文化传播的逐渐深入,在世界不同地域又自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纵观当今世界各大文化圈,其形成一般都离不开一种古老文明的主导。如东亚文化圈就是围绕着中华文明的传播而逐渐形成的,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在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下慢慢成为其中的一员。 而由于这些国家一般都有使用汉字的历史或者本民族文字就是在模仿汉字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所以东亚文化圈又被称为“汉字文化圈”。 就像丝绸虽然是汉王朝的标志性产物,但“丝路”一词最早却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创制一样,“汉字文化圈”也并非出自中国人之口,其最早来源于日本。早在二十世纪中叶,日本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汉字文化圈”的概念。1971年,日本语言学家藤堂明保在其著作《汉字及其文化圈》中,首提“汉字文化圈”概念,并对之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其后,“汉字文化圈”概念逐渐传播至东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以其特有的民族独特性而在世界各种文字中独树一帜。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的创造发展基本上都离不开“象形—表音”的思路和模式,而汉字就不一样,它最终并没有形成单一的拼音文字,而是演变成了集形、音、义为一体的表义形声文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书同文”的国家文化政策。在国家宣传机器的帮助下,汉字文化逐渐覆盖到全国各个角落。 向南,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汉字以其强大的文化优势征服了各大地理区域,甚至包括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地。如苗文、壮字等少数民族文字就是在模仿汉字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向北,汉字影响了辽、金、西夏的文字创制。如契丹大字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命人模仿汉字的笔画结构改造而成。 再如金国建立之初连像样的民族文字都没有,后来还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金官模仿汉字楷体,并结合契丹文字以及女真族俗语,最终才创制出了“女真大字”。 汉字除了在中国境内传播外,后来还陆续传播到了日本、朝鲜等中央王朝附属国。唯独蒙古国是个例外。虽然今天的蒙古国与中国接壤,但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文化上,历史上中央王朝都从来没有征服过蒙古本土政权。相反,蒙古人还曾一度以武力征服过汉王朝,并在汉人土地上列土封疆,开创恢宏辽阔的元朝。 汉字文化圈未能纳入蒙古,其中缘由除了民族文明的本质区别(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还在于蒙古族有其自己的民族文字。 蒙古族文字往往在一个字的不同位置表现出不同的形状,从外形上看其与阿拉伯文字反而更相似,而与汉字相比却是天差地别,故蒙古族对汉字的接受度较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