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投公司上市,一直未被禁止,但实际操作99%都成功不了

 爱游泳的黑熊 2019-05-30

来源:谈天说债

昨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的文件,其中提到“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开发建设主体申请IPO上市”。

这个文件,似乎并没有在债市引起太大波澜,毕竟大家都知道,上市这件事情,虽然操作空间很大,但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还是很有必要的,对债券的影响可能更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

作为经开区的投融资主体,园区平台更多时候的工作是土地平整、市政工程、保障房、厂房建设,然后卖地,然后再拆迁修路搞建设,然后再卖地。。。

不过A股已经有多家投融资平台上市,诸如城投控股、云南城投、西藏城投、铁岭新城,园区类的诸如张江高科、市北高新、浦东金桥、上海临港、南京高科等,当然还有华夏幸福。

不过前述里面有好几家,如果真真拆开报表看的话,其实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201X年曾跟随老司机前去张江高科调研,作为上海+张江+上市组合,本身作为债券是不必要调研的,当初去只是年度跟踪任务。

跟企业瞎聊的时候,提到企业的商业模式。作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开发企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建设标准化的厂房(企业内部称为研发楼),租给或者出售给入园企业,或者提前跟入园企业约定,按照企业要求建设特殊厂房,然后根据约定出租或者出售给企业。

第二种是,配套建设商品住宅,然后卖给入园企业职工,或者少部分作为人才公寓,以低于市场价租给企业,管委会补房租差价。

第三种是,给入园企业提供配套的人力、财务、通讯、税务、担保、小贷、会议等一系列增值服务,收取服务费用。

第四种是,由于管委会基本可以明晰入园企业现金流、社保等核心数据,可以内部筛选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战略/财务增资入股,获得企业长期增长回报。

但是这一系列商业模式的前提是,企业愿意进驻园区。要么是区域优势明显,比如临港临空,要么资源优势明显,比如靠近原燃料产地,要么人才优势明显,比如靠近科研院所,要么税收土地优惠。

有些资源需要天赋异禀,比如临港这种是上天的恩赐,有些资源可以人为创造,比如山东滨州的铝产业聚集,那与张老先生的个人贡献莫不可分,当年遭遇的各种困难,也许只有他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祝老爷子一路走好。

再比如张江高科,当初想在重庆异地复制上海的模式,喊了好多年,好像没有了下文。

上海的人才、科研氛围、资本市场、创新力,是没有那么容易学来的。

做债券的老司机,谁家的持仓没有几个带“经开”和“高新”字样的,不是国家级,至少也有省级。

可是打开报表,往往让你惨不忍睹。

要么是大量资金被政府及各种奇奇怪怪的下属企业通过其他应收款长期占用,要么就是大量资金沉淀在道路市政工程和土地,或者棚户区改造上面。

有一些号称转型比较快的,资产科目里倒是有些长期股权投资或者可控出售金融资产,可打开财报附注一看,原来是一堆跟银行合作的产业基金,城投作为劣后级参与了这些基金,然后这些基金又以明股实债的形式去了子公司,最后进入了土地拆迁、市政道路、商品房开发。

更可恶的,个别发债难的钉子户参与资管通道,搞结构化买了自己发行的债券。

也许国家在下一盘大旗。

版权声明:「中国债券」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zhai201307微信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