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第二篇 周易预测史 本篇提要:以卦爻为基础、以干支为主导的复合型信号系统与三级解读工具(卦爻辞、八卦物象、六亲)的形成和有机统一,使周易预测由经验型预测走向科学型预测。 第四章 周易预测信号系统 第二节 八卦与64卦 关于八卦与64卦谁先谁后的问题,一般认为是先有八卦,然后重为64卦,这是以文献资料为依据的传统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先有64卦,后来才从64卦中解析出八卦。韩仲民《帛易说略》一书就提出了“64卦先于八卦”的说法,并列举了六条理由。其一,从考古资料来看,64卦本身起源很早,商周时代甲骨上已有发现。其二,从文献资料来看,先秦文献资料中提到的卦名,都是64卦的名称。其三,重卦之说无法解释今本(通行本)《易经》64卦卦序,即两两相对的编纂体例。其四,重卦之说与卦爻辞的内容不合,爻辞的内容从初爻到上爻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其五,重卦之说与揲筮之法也是不一致的,筮法与八经卦无关。其六,对八卦的认识是卦爻辞不足以应付占筮需要才出现的。 在这里,《帛易说略》很明显是从认识逻辑的角度来论证的,也就是说,其六条理由大体上都是从认识角度讲的,并不能否定在发生逻辑上八卦先于64卦这一情况,或这一可能性。如果我们把八卦先于64卦理解为发生逻辑,把64卦先于八卦理解为认识逻辑,这其中的关系就能理顺了,也比较明晰了。也就是说,八卦先于64卦,是指二者的发生逻辑,即它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先后次序;64卦先于八卦,则是指二者的认识逻辑,即在历史上,人们不断地揭示、发掘、充实、扩展64卦的思想内涵,对八经卦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和深化。从发生角度来看,无论是伏羲氏仰观俯察创立八卦也好,还是观测日影形成八卦也好,原本都不是为了占筮,占筮正是重为64卦以后的事情。 据《周礼·大卜》记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六十有四。”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易学本源最具权威性的说法,也是我们把握八卦与64卦关系最基本的依据。关于这段文字,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其一,所谓“其经卦皆八,其别六十有四”,只是指出了八个三画卦是组成64卦的基本单元。这既说明了在发生逻辑上八卦先于64卦,同时与在认识逻辑上64卦先于八卦这一情况并不冲突,并不矛盾。 其二,关于“三易”之法,这里用了一、二、三的说法,并没有说它们属于不同的时代。关于“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的说法,是到了东汉时代在郑玄的《易赞》中才出现的,显然不足为据。笔者认为,“三易”在形成时间上会有先后,但不会跨越那么长的时间。一般认为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帛书《易经》体现了“归藏之旨”,可以看作是归藏易的版本之一,而帛书《易经》的卦爻辞与今本《易经》基本相同。因此,所谓“三易”,不过是指《易经》的三种不同的版本,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卦序的不同,当属于同时代不同时期或同时期不同流派之间的不同版本。再联系“土圭之法”形成于殷代的史实,笔者认为,连山易、归藏易很可能都是殷代的作品,连山易当是八卦重为64卦用于占筮的最初形态,其卦爻辞可能很简单,很粗糙。归藏易稍晚,当值殷末,卦爻辞已经有所改进,但仍然很不完善。后来“文王演周易”,又在此基础上调整了卦序,修订了卦爻辞,并创作了彖辞等等。 其三,帛书《易经》的64卦与今本《易经》的64卦都采用了八卦(三画卦)相重法,区别仅在于帛书《易经》以上卦为主,今本《易经》以下卦为主。如果三画卦在64卦中没有起到结构单位的作用,其组卦规律就不会有这样鲜明而显著的反差。而帛书《易经》与今本《易经》卦爻辞的基本相同,又说明它们并没有因为三画卦组合规律的不同而受到影响,说明在《易经》从初步形成到基本定型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的主要注意力是放在对六画卦整体卦象或内涵的发掘、认识上,放在卦爻辞的整理编纂、修订、完善上,而对三画卦思想意义的认识还没有引起注意,或者说还没有成为必要。 从帛书《易经》卦名与今本《易经》卦名的比较也可以看出,八个经卦的卦名是由六画卦中的八个纯卦的卦名转移过来的。也就是说,八经卦移用了64卦中八个纯卦的卦名,而不是相反。《帛易说略》讲“先秦文献资料中提到的卦名,都是64卦的名称”,也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易经》64卦卦名,并与今本《易经》的卦名作一对照。 帛书《易经》与今本《易经》卦名对照表
今本 乾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 帛书 健 夺 罗 辰 筭 赣 根 川 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帛书《易经》中,八纯卦的卦名与64卦中其他的卦名并无什么特异之处,与今本《易经》卦名比较,帛书《易经》使用借字的有34卦,而八纯卦的卦名竟然全部都是借字。“借字”这个说法当然不一定确切,只是在与今本《易经》比较的意义上来讲的。当初古人起那些名子也是颇费心思的,但是,就那34个不同的卦名来比较,从总体上来看,帛易的卦名毕竟显得浅陋、粗疏,不够规范,表明那个时候人们对卦义的理解和认识远远没有达到今本《易经》的水平。尤其从八纯卦的卦名与其他非纯卦的卦名比较起来还不显赫、不突出这一点来看,说明八经卦(三画卦)在帛易流行时期,只是起到或主要起到64卦的结构单位的作用,这个时候甚至很可能还没有“经卦”这个名称,即使有,它的内涵也是贫乏而简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