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敬,1963年生,安徽太和县人。安徽省文化馆美术摄影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第一批全省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首届全省十佳青年美术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渐江国画院副院长、安徽省美术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客座教授、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侧面歌山情使笔(68cm×136cm)2014年 中国画作品获第七届安徽省艺术节金奖、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银奖,参加中国美协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文化部第14届“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览。美术理论成果获第三届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作品收入《安徽美术五十年》画集。出版著作有《焦墨黄山·王永敬中国画选集》《古典与现代·黄宾虹论》《新徽派山水画名家作品特展·王永敬作品集》《自然旁观·王永敬写生作品选辑》《焦墨黄山题跋选》《21世纪画坛人物个案研究·王永敬》《艺苑讲坛·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王永敬》《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王永敬》等。美术作品和理论文章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中国艺术》《荣宝斋》《江苏画刊》《艺术界》《美术报》《美术界》等报刊。 “焦墨黄山”的来龙去脉——画家王永敬一席谈 叶茂盛/文 叶茂盛:约了您很多次,终于采访成行了!大家都知道,王老师是我们安徽中青年画家中的杰出代表,尤其是您在创作中开拓出的“焦墨黄山”画风,引人关注。我们想知道王老师是怎样开始您的从艺之路的。 纪游小品:始信峰俯瞰(34cm×68cm)2014年 王永敬:说从艺之路,就要说源头。我的父亲是上过私塾的,书法特别好,我们那儿远村近邻的书法需求,像乡党应酬中的很多事情,都是他来写毛笔字,包括村民中大量喜事应酬中的写“帖”,给大家写春联等等,在当地还是很有名气的。所以他就希望我们这些孩子在书法上有训练,因此我从小就受这个影响,进入到书法的练习中,小学、初中的书法训练时断时续,但一直有所坚持。我的四叔王效会先生是画家,在他的教导下,后来到初中时开始学美术,高中毕业以后考入安徽艺术学校。到了省艺术学校才开始真正艺术的学习。 《戊戌黄山区写生簿》之12:芙蓉谷艳潭之松(63.5cm×44cm)纸本水墨 2018年 在艺校学习阶段我学的是舞台美术,还不是学中国画的。学舞台美术也要学书法,学山水画。我的山水画老师是郭公达先生、梁华中先生,书法老师是张翰先生。那是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开始,大家那时候学习的心比较静,老师教的也非常认真,我们同学象海绵一样在吸这种知识。我是从农村来,走到城市里面,就对知识、对艺术的很多东西很向往。1984年毕业以后分配在省歌舞团舞美队工作,因为剧团的工作不是很忙,所以我就写了很多字,画了好多中国画。后来就调到《文化周报》社美术摄影部当编辑,再后来还作过《文化时空》杂志的执行主编。在《文化周报》工作的阶段里,写了很多文章。因为既是美术编辑,也是记者,编、采合一,这个过程中写了不少美术评论、艺术评论,当时的八九十年代安徽重大的美术事件,都参与了报道,也参与评述,甚至还参与了很多活动的策划。这个过程对于我艺术综合水平提升,是大有好处的。再后来就是调到了省艺术馆工作,现在改名叫省文化馆。所以艺术之路也很简单。 皓月黄山松亦奇(33cm×33cm)(水墨泥金)2017年 叶茂盛:王老师您是如何开始选择“焦墨”画法,并走向“焦墨黄山”这种绘画方式的? 王永敬:你问的这个问题,好多人都问过我,甚至有很多关心我的老画家早些年还和我讲:为什么老画焦墨,不能画点泼墨、泼彩什么的吗? 实际上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喜欢在作品里表现中西结合的色彩效果、画面效果,那个时候年轻,艺术冲动一来就直接画在宣纸上,画了很多泼彩,而且是画得很淋漓尽致的泼彩。这种泼彩是追求什么效果呢?就是在墨线的结构上可以直接用原色去作“融合墨彩”的尝试,人体的泼彩,山水的泼彩,甚至还有些花卉,完全是用一种现代审美的方法来画。这些作品都被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八开、回顾性画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王永敬》收入了。后来,因为在中国画创作学习上我喜欢黄宾虹,在研究过程当中,1998年出了一本研究黄宾虹的专著《古典与现代——黄宾虹论》(与李健锋合作),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就经常拜访黄宾虹先生的弟子——石谷风先生,石老是安徽省博物馆的一个老专家。我写黄宾虹那本书的《序》就是石老作的。拜访求教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他和说,你把你的画拿来给我看看。他说看了我关于黄宾虹的理论文章以后,就想看看我的画是什么样子。因为研究黄宾虹,所以那一时期基本上我都是画黄宾虹笔墨风格的画。看过以后他说,画子画得还不错,但是你这用的墨太差。我说为什么墨太差呢,我这是中国比较好的瓶装高级墨汁。他说,墨汁就不存在好和不好,你是研究黄宾虹笔墨的,应该研墨画画。他提出这个研墨画画,我当时突然觉得很陌生,瓶装墨汁可以用业务经费买,不缺少,因此画画中毕竟很少磨墨。 黄山脚下太平湖(68cm×68cm)水墨纸本 2016年 我小时候因为我们家没有那个瓶装墨汁,还真是拿墨锭研的,都是研墨练大字。到省艺校上学,每天也是磨墨练字,天天都用瓶装墨汁练大字,舍不得,当时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不过磨墨的墨锭是最便宜的那种。但那个时候研墨只是一个产生墨水的过程,它并不是作为一种我们说画画要面对的那种材料美感,它不是。石老说要讲究中国画中的笔墨美,是要追求这种材料的纯正。他说材料纯正了,你画出来才纯正,所以他希望我研墨作画,而且要求我用质量上乘的墨锭研磨,他说中国画笔墨上的“墨分五色”,是历史上研墨作画才产生的审美效果。我当时问他,这研墨画一张画要磨很长时间的啊,后来他讲我教你方法,怎么会快速的或者说是按照你要预定的时间磨好。我就按照他说的方法,后来就不用瓶装墨汁画画了,都用那个研磨出来的墨水来画。 黄山墨韵过长江(33cm×33cm)泥金水墨 2018年 但这个磨墨画了一个时期以后,就出现了新的问题。比方说今天研了好多墨,到晚上都没有用完,有时候是突然出去办事给耽误了,这样到了第二天,砚台里的墨就干了,干了以后一兑水就变成宿墨了。我后来就给自己规定,当天研的墨一定要把它用完,画画用不完,就用它写书法作品,写字用墨量就很大。还有很多的时候就拿那个浓墨,不再用水了,就直接画,这样用墨的消耗量不就变大了嘛,就能把当天研的墨用完。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出现了大量的枯笔焦墨效果。这种出现在书法用笔上的“飞白”和枯笔效果,就是焦墨绘画的一个特殊之点。本来最初的想法是要把砚台里的墨用完,但后来在这个画的过程当中就出现了很多自己平常画那种泼墨、泼彩的时候没有出现的一些效果,这个焦墨绘画的特殊效果一经出现,我就很着迷。画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石老就说你现在的这个着迷,就是一个新的绘画感觉来了,或许这个画面效果可能还是你未来的一种方向,另外也还可以充分利用你喜欢练书法而具有的点、线优势。 松石云泉(180cm×190cm)纸本水墨 2009年 因为当时我研墨的那些墨锭质量都很好,画出来的那种点线的浓黑程度,出现的那种“飞白”,那种灰度块面的美感,都很感染自己。所以就开始了焦墨的这种画法,画了大量的关于黄山的焦墨作品。画“焦墨黄山”这些作品的过程当中呢,就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我最喜欢的是书法,从小到大一直在写,我的父辈——叔叔是画画的,父亲会写字,他们对我寄予希望最早的原因也有我练这个书法一直没停的缘故,这方面他们非常鼓励我,人的学习是需要鼓励的。现在能在这个“焦墨黄山”当中利用书法的用笔方法来画,包括我有时候写那个题跋,就是把我喜欢书法、追求书法艺术的理想,在这个“焦墨黄山”当中落实了。因为焦墨这个东西,不能涂抹,所以必须用书法的用笔方法来画,我篆刻过一方自用印章:《书法作画法》。“书法作画法”是我们古代的讲法,叫“书法入画”。因为我们画画用的毛笔和书法用的毛笔是同一管毛笔,所以为什么画画的人,都是要求你第一步就是要写好字,就是要把这个书法练好。它是同一管毛笔,就是你把书法中的那个提、按、顿、挫掌握了,对你画画中的点线造型帮助很大,用墨当中会用笔那才是核心。 画本诗约陶醉行(136cm×68cm)纸本水墨2013年 叶茂盛:王老师可不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焦墨画法的起源以及现今的发展? 王永敬:焦墨画法自古就有。用黄宾虹的说法呢,他说宋画好多是焦墨。黄宾虹经常在写文章、讲课还有题跋里,讲宋画中焦墨的审美特点,这是往远里推溯,是宋代就有。到了把焦墨发展成一种真正的作画方法,而且是突出了焦墨的审美特点,就是把焦墨本身的这种内涵的东西,给发挥出来并形成艺术特点的,是我们安徽“新安画派”的程邃。我画室那边墙上挂的《深竹幽居图》,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安徽博物院高仿复制孙大光先生捐赠的那张作品,我买来的时候安徽博物院就是装裱好了的,很精美。 诗歌瀑下生(68cm×68cm)纸本水墨 2018年 程邃不仅是焦墨绘画的画家,也是我们“徽派”篆刻的代表人物。像清朝、民国时期的好多篆刻家,都受到过程邃篆刻艺术的影响。程邃篆刻一些内涵性的审美效果,还被吸收到他的山水画中,他的焦墨山水,人称有“金石气”。这是因为他的焦墨绘画艺术个性很突出,才有这种评价。他是明清时代的人,与他有“石交”的好朋友、礼部尚书王昊庐在他的画上题跋时写过八个字:“润含春泽,干裂秋风”,评价他的焦墨作品。后来黄宾虹把这“润含春泽”,改成了“润含春雨”,前后还调换了位置。“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后来就变成焦墨绘画审美特征的核心语、关键词。所以就“干”和“润”的问题,通过焦墨用笔本身去解决,他解决的最好。后来我们好多人说“干裂秋风”,“干”么,就是枯一点,“润含春雨”,说那就染一点色吧,泼一点淡墨吧,实际是错误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写这八个字的源头,被评价这八个字的画家程邃,他没有过在上面再染点这个颜色,或者说泼点水的作品,或者为了“润含春泽”而在画上施点水去“润”一下。它这个“润含春雨”也好,“润含春泽”也好,都是焦墨笔法下而形成的灰面构成了“润”的效果,不是说用水墨、染彩把它变成了“润含春雨”。 新安江水黄山来(68cm×68cm)纸本水墨 2018年 从程邃以后,再往后的发展,就是黄宾虹在焦墨上面很有成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视若枯燥、意极华滋”。特别是他晚年,八九十岁的时候,焦墨的用笔力度,那种审美效果,我们甚至现在看黄宾虹作品所具有的的现代感,往往就是指他晚年焦墨的这一部分山水画。再往后的,就是到了我们新中国的这个时期,就是原来中央工艺美院的院长张仃,这是焦墨画的当代的大家。再往后推一点,西安的崔振宽,都是焦墨山水画大家。他们在焦墨的这个道路上,都找到了自己的路,而且都把焦墨的这种艺术推向了比较高的高度。 石上黄山有片云(180cm×97cm)纸本水墨 2016年 叶茂盛:我们都知道王老师不仅是知名的画家,还是著名的美术理论家,那您能向我们说一说您的美术理论研究吗? 王永敬:美术理论家谈不上。很多年以前有个采访被发表过,当时我说自己:是个画家,但是又喜欢做一些研究。要追踪好多自己的那些疑问,那些方面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我们现在说的“研究”。实质上,“研究”是谈不上的,但是非常喜欢看书,看书的过程当中,发现了问题,就要把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找出来。 皖南游观四条屏(136cm×33cm×4)泥金水墨 2018年 就是说,发现了一个问题,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喜欢去追根求源。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习,一方面写了不少文章,同时也写了书,所以就容易说我是搞研究的。比方说1998年出过一本《古典与现代·黄宾虹论》,写这本书,就是因为喜欢黄宾虹艺术。当时,生活很艰难,但是买黄宾虹大画册却买得很坚定,就是为了更多地知道黄宾虹艺术与学问的来龙去脉。我看书很投入,经常是看到半夜,然后看过以后就写,所以当时还是很激动。因为激动,出现了既一边做着创作,又一边做着研究。这种研究本身,对我创作格调的提升起着大的作用。我现在回过头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这种研究本身对我“焦墨黄山”绘画的学术格调,起着一种托举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恐怕画焦墨的时候就容易把它的格调放低了。 徽墨从新新手纪(68cm×45cm)纸本水墨2014年 中国画的创作中,现在各种诱惑很多,那么你要能抵御住很多诱惑、很多世俗的惯性,抵御住很多你对纯正中国画本身所要追求的这个东西的反向势力,是要有力量的。这种力量,往往就是这种研究和理论深度所决定的。你掌握了中国绘画、西方绘画这种自古至今的流变规律,它在这种发展规律当中一些不好的部分是什么样,好的部分是什么样?清楚了这些,你才能把握住自己的艺术往哪个方向发展。这些年写过一些关于古代美术研究的文章,现当代绘画研究的文章也写过一些;写的书:一本是《古典与现代——黄宾虹论》,另外一本是2011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焦墨黄山题跋选》。这些个文章和书里边的文字,基本上是我创作同时的一些思考,现在回过头看这些东西,还是有点意思的。 松书画迹爱苍茫(33cm×33cm)泥金水墨 2018年 叶茂盛:所以说就是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是相辅相成的。 王永敬:相辅相成的!我在我们全省的一个美术论文集《本体之观》的后记里面,曾经写过一句话:“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是美术发展道路上的两轨。”这个美术发展的轨道不是两边吗?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创作,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但也是各自独立地存在。为什么讲它是各自独立存在?就是说,如果你是做理论,你可以单独去做理论研究,你是重实践的也可以单独去做创作。 玉屏景区书法松(68cm×68cm)2016年 重创作实践的不能否定理论家的存在价值,好多画家喜欢说理论家“懂不懂”创作的问题,他只要是研究了创作的规律,甚至比你那重实践创作的画家还说得在点子上。所以理论和创作是各自的独立存在,但是又是相互依存。对一个画家来讲,像黄宾虹,像吴冠中,像周韶华,像古代的画家石涛,都是一边创作一边做着研究,一边出了很多理论成果,要是说我们平常的话:就是一边在思考,一边在画画。我个人认为,这样子才能把作品画到一个高度,才会有一些艺术个性那种内涵上的不同,才会促使艺术的本身不单薄。 王永敬_庖书斋皖山徽水集锦墨 叶茂盛:安徽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占有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比如说我们的“新安画派”,有一段时间就是一直执中国绘画之牛耳。那王老师能不能向我们讲解一下这个“新安画派”? 王永敬:讲中国美术史,一定要讲到“新安画派”。明清之际“新安画派”的画家,由于是处在明朝过渡到清朝的时期,被满族侵入,所以他们的艺术里体现出了一种“遗民思想”。这是新安画派的一个特点。还一个就是说,完全追求自己的绘画个性、绘画理想,和当时官方的比方说“四王”,就完全不一样,而且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这种艺术个性方向发展的。 王永敬篆刻作品《焦墨黄山》 “新安画派”的艺术不仅典型,而且画家执著的很。“新安画派”的首领是渐江,从现在整体上看,还是一个大的画家群体。它主要是指我们的徽州歙县、休宁等黄山脚下这一带的一批本地和寓居外地的画家群,徽州古称“新安郡”,所以这才叫“新安画派”。“新安画派”的下限是到清末,上限是明末。这个时期的一批画家,才归属“新安画派”。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不严肃地把“新安画派”的时间下限到民国时期,甚至下限到我们现在,这都是没有道理的。就是很多学术的问题,它是有界限的,它是不可以随便就说的。“新安画派”,它应该就是到清末就结束了。民国以来对“新安画派”的传承、学习,以至于今天、以及未来的后续发展,是学术上划分的又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不是“新安画派”本身的。这个画派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像渐江,画得比较冷峻,与当时全国许多其他地方画画的“泼”、“染”和大量的“热烈”笔墨不同,“冷峻”、“险峻”的追求下,呈现的是一种“冷逸”的格调。在这种格调下,他们就出现了很多技法上的创新。比方说,外边现在要评价“新安画派”的特点都要讲到“枯笔”的问题。“新安画派”的画家,大都是以用线为主、用墨为主去作画的。另外,在画的过程当中,不管是淡墨、浓墨,都善于用枯笔。他们这种方法最早的来源是元画,学元代的画家,就是学“倪黄”——倪云林和黄公望。但实际上他们在画黄山、徽州山水树木的时候,又有很多自己的发明、自己的创造。 王永敬著、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焦墨黄山题跋选》书影 特别像渐江画黄山,如果我们现在要说“点赞”的话:他是第一个把黄山变成中国画里黄山艺术的人。为什么讲他是第一个呢?在渐江之前,画黄山的画家大都是用传统画山水的套路方法画,题款时写上、标注说这是黄山。但到了渐江画的黄山,他完全就是把在黄山的纪游写生、饱游饫看过程当中的体会,直接地转化成画面,胸有丘壑。他经常去黄山,他画中线条构成的黄山松石,是“真黄山”审美体现。他作品中出现的很多黄山形象,完全是从生活中来,而不是从古代来。包括我们现在经常说,“学古”是一种方法,但千万不要把“学古”变成一种目标。 渐江就真正做到了“师造化”,而且渐江在明清之际就做到了。所以他能画出来黄山那种险峻,把黄山松石的奇绝画得非常到位。他是真正地把黄山风景与中国画笔墨个性结合起来的人。这种个性,对“新安画派”整个后来的发展,甚至我们现在的人继承“新安画派”的时候,都起了决定性的导向作用。这种决定性的作用,在另外方面体现的是格调高雅,不流俗,而且从不以摹古为追求,这就是渐江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现在谈“新安画派”最为重要的一点。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焦墨黄山——王永敬中国画选集》书影 叶茂盛:王老师刚刚谈到我们“新安画派”在清末之后就停止了发展…… 王永敬:不是停止了发展,是说“新安画派”这个艺术概念的时间下限只到清末。就好比我们说“五四运动”,它有个概念上的定义。这个概念上的定义就是,“新安画派”前面是从哪里开始,后面是到哪里,是这个意思,不是没有发展。 王永敬、李健峰著、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古典与现代——黄宾虹论》书影 叶茂盛:那“新安画派”在当今的继承发展现状是怎么样的呢?王老师,请您介绍一下。 王永敬:接着刚才讲,就是说这是误会了,你不能说它没有继续继承发展下去。“新安画派”往下发展,最好的、最典型的,是黄宾虹,他是歙县潭渡人。黄宾虹是在徽州的历史上,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度,理论研究也达到了一个高度,这样的人不多。他也继承和体现了像新安理学、徽州朴学这样的治学传统,是注重源头、注重金石考据的人。他身上体现的就是“徽文化”的特点。 像我们现在说的这么响亮的“新安画派”,实际上真正把“新安画派”宣传到一个高度的人,首先是黄宾虹。黄宾虹在上海,是在出版社,写过很多渐江等人的文章。在黄宾虹之前,写“新安画派”的文章也就几百字,就是在哪个画上题个跋,说谁谁谁画得好,哪些人是新安一派,就这些几百字的,一千字的都不多。但黄宾虹都写好几千字,甚至后面都写了很多篇,并在全国各处演讲宣传。编印渐江和一批人的画册,每本自己亲自题签,那时候珂罗版印刷是最为高级的,现在来看也还都是好画册。他这种对“新安画派”的推崇,就是因为他不仅是徽州人,他看到了“新安画派”的艺术价值非常高,由于“新安画派”在野,在野的东西宣传力度不够,他就跟上来宣传。黄宾虹正是由于这种情节,所以他在七十岁之前,都是在学古代绘画,学“新安画派”。我们现在好多写黄宾虹的文章,好多人只看到他晚年创作一部分作品,没看到前边的一部分,他艺术的源头就是徽州文化对他的滋养、“新安画派”对他的滋养。是徽州文化注重学术源头的精神滋养了他,所以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他的论文集就有六本,很厚重。像前些年,傅雷给他的书信就专出过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也很厚,100多封来信,黄宾虹就会有100多封回信,几乎全是画论、史论的内容。黄宾虹这些人头脑里面的那些知识啊,非常深邃,这种深邃的原因就是因为“新安画派”的影响,因为徽州文化、徽州朴学的影响。 在他的艺术当中,美术理论研究起的作用也很大,所以他是传承“新安画派”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一个。 我们现在看他回顾性的画册,就能看出来七十岁之前他都在学古。讲齐白石、讲黄宾虹,都喜欢讲他们大器晚成,他这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他到了七十岁中期,才开始走向自己的个性艺术面貌,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他晚年风格的“黑、密、厚、重”。他是92岁去世,他用一生的时间把“新安画派”的冷峻清逸转化为了浑厚华滋,实现了古典绘画向现代审美、现代笔墨的转型。他这个浑厚华滋形成之前的根基,就是“新安画派”。所以他是算继承地比较好的、典型的一个代表。再后来继承、传承比较好的,是有强烈艺术个性的画家赖少其,他“铁打江山画图里”的精神气概,是前无古人的,他不仅在中国画上继承“新安画派”的笔墨传统,还把渐江等人画黄山的劲道线条运用于他带领创造的“新徽派版画”之中。 王永敬在德国与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建阳先生于魅力安徽——走进波恩书画展上合影 叶茂盛:当下我们安徽美术事业的发展,较之其他的省市并不是特别的繁荣,那么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王老师你觉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又是什么样的看法。 王永敬:我不太同意我们省的美术不如其他省的美术的说法。为什么不太同意呢?可能安徽经济比较于像江苏和浙江它们落后一些,就认为我们的文化、艺术也落后,这种观点我不同意。说到我们的美术呢,那更不落后。一个是我们的古代美术,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美术地位很特殊,出现的美术成就很高、成果很多;再一个就是,我们这些年,用我们省文联的老书记杨屹的话说,在全国美术的争先进位上做得还是比较突出的。像前些年,世界美术大会都是在安徽召开,中国美协主持的中国画展在合肥办了很多,国家画院还在安徽做了一个以安徽理论家的成果《游观》论著为学术方向的一个研讨会,并办了一个以这个理论为主题的全国中国画提名展。应该说这些年在全国,安徽美术的地位不低。当然了,经济发展的快,文化艺术传播的速度就快一些。我们的传播速度,与浙江、江苏、广东相比,那是差一些,但这个传播不传播,与它实际的这个艺术水平没有多大关系。我觉得我们安徽美术的整体上,中国画也好,西画也好,版画也好,在全国的地位都不差,我认为艺术质量上不差,就是向外推广宣传上相对弱一些。 在美国马里兰州“中国安徽周书画展”现场,王永敬(右一)现场书写的关于黄山和徽墨的书法作品 叶茂盛:王老师这一段说的是非常好。那王老师您觉得我们安徽美术事业今后的发展,想要发展地更好的话,有没有一些需要避免的问题,或者说怎样发展。 王永敬:什么叫发展呢,发展就是在现有这种状况下往后走,往后走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好象也不存在说刻意避免什么。就目前我们这个势头来讲,是向好的。这种向好,可能也是与老一辈艺术家他们追求艺术的这种风气对后面来者的影响比较大有关,包括像赖少其先生,比赖少其先生晚一点的像鲍加先生,他们这些人对艺术的追求一直到岁数很大,还有着不懈的精神,一直在艺术上不断追求、不断地在变化,这带给我们安徽美术整个的这种风气,或者说带的这个头好。未来的这种发展肯定会是越来越好,这越来越好也不是空说,我们安徽文化的底蕴好:北方有老庄文化,南方有徽派文化,这都是很典型的中国文化当中的经典,我们抓住这两个方面往下发展,那我们肯定是很有底气的,所以说我们肯定是越来越好。 王永敬著《焦墨黄山》首发式暨研讨会会场 叶茂盛:那对于每个人来说,尤其是艺术家,总会有那么一个偶像,那王老师您的偶像或者推崇的人是谁呢? 王永敬:我的偶像就是黄宾虹。直到现在,大概有二十年的时间,我的画上都盖着一个自己刻的印章《宾虹信徒》。记得我当时刻好这个印章,我盖过以后还拿去向石谷风先生去请教,石老鼓励我说:“嗯,徒弟当不上了,就当个信徒,这个非常好,这个‘宾虹信徒’起得好”。过去的时候,衣服都不买,家具也不买,就去买黄宾虹的画册,所以我收集黄宾虹的画册、黄宾虹的资料是比较多的。对黄宾虹艺术的历史发展、理论思想、创作技巧等方面的研究,不仅使我在理论研究上出了成果,甚至我在宣纸上进行的“焦墨黄山”创作,都一直有受用不尽的作用。他是一边创作,一边研究;一边画画,一边看书,一边写文章。我现在的状态也想追求这个,像今天这种阳光明媚的时候,一方面画画,一方面坐那看看书,有感觉了就写点文章。 对于黄宾虹的艺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