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数术考|五运六气脉法

 事事平心 2019-06-01

 (接上篇)

《察病指南》3卷,是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断学专著。施发作于宋·淳祐元年(1241)。《察病指南》一书体现了施氏作为永嘉医家的学术特色。在本书自序中,作者介绍该书的编写时说到:“……取《灵枢》《素问》《太素》《甲乙》《难经》及诸家方书脉书参考互观,求其言之明白易晓,余尝用之而验者,分门纂类,裒为一集,名曰《察病指南》”从内容上来看,卷上开篇“十二经总括”即阐明左右手寸关尺脉的十二经归属和神志、方位、声音、色嗅味、卦数等的配属以及主病。其余脉学基础知识涉及四季常脉、四季相克脉、四时虚实脉及下指轻重、下指疏密等法,此外还有观人形性脉法、察平人损至脉法、男女反脉、诊暴病脉法等,这些内容莫不切合临床实际,以临证需求为出发点。其论述也是简单明了,有些甚至只有一两句话。如“诊暴病脉法”下言:“脉来急大洪直者死,细微者无害”,“诊病内外法”下云:“脉洪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诊症病脉法”下曰:“左手脉横,症在右,右手脉横,症在左,脉头大者脐上,脉头小者脐下”。卷中首列“辨七表八里九道一死脉”,在浮、芤、滑、实、弦、紧、洪七种表脉的论述中,先列各脉指下特征,每脉都详述左右手寸关尺出现相应脉象的主病及症状。卷下选取伤寒、瘟病、热病、水病、消渴等临床常见的一些疾病,分列各病症状与脉象的预后关系,更兼及妇人、小儿和各种常见病状这种针对性强切合实用的论述方法对于后学者在临证时学习掌握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可见,施发不但用卦象定义脉象,而且还按照《内经》“上竞上,下竞下”原则取法人体皮肉筋骨三焦脏腑之病位,并撷取《太素脉法》的数术医算精华,以诊人生死,如七表八里九道脉法。

宋代《察病指南》中的脉象图(有没有现代脉形书的特点?)

明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诊家正眼》为其脉学专著,目的在于纠正高阳生《脉诀》之误,乃本《内经》之旨,考据古今,正本清源。书中列述诊脉部位、时间、方法,寸口脉分属脏腑,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脉分四时六气、四方、五脏,五脏平脉、病脉、死脉、真脉、怪脉,及男女老少之差异等。李中梓根据五运六气的主运主气规律,取法《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的运气脉法。他在其脉学专著《诊家正眼》中将四时八节与六气联系起来,首次从主运主气角度提出“四时五行脉法”的《六气诊候图》说法。并列《脉分四时六气》专论云:“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为初之气,厥阴风木主令,经曰:厥阴之至其脉弦。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少阴君火令,经曰:少阴之至其脉钩。小满至六月大暑,为三之气,少阴相火主令,经曰:少阳之至大而浮。大暑至八月秋分为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经曰:太阴之至其脉沉。秋分至十月小雪为五之气,阳明燥金主令,经曰:阳明之至短而涩。小雪至十二月大寒为六之气,太阳寒水主令,经曰:太阳之至大而长”李氏不仅引《内经》论述了“脉分四时六气”,同时,参照《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的运气脉法自制了“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以发明“六气至理”,其侄李延昰也将这套运气脉法写入《脉诀汇辨》中。而且,李中梓还认为反关脉与人之富贵相关,如“脉不行于寸口,由列缺络入臂后,手阳明大肠经也。以其不正行于关上,故曰反关。必反其手而诊之,乃可见也。左手得之主贵,右手得之主富,左右俱反富而且贵,男女皆然”颇有太素脉法之意蕴。

李中梓曰:此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乃余所自悟而自制,实六气至理,而古今所未发者。以平治之纪为例。若太过之纪,其气未至而至,从节前十三日为度;不及之纪,其气至而未至,从节后十三日为度。太过之岁,从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岁,从左关中分起立春。依次而推之,必于平旦,阴气未散,阳气未动,饮食未进,衣服未著,言语未吐之时,清心调息,逐部细究,则时令之病,可以前知。诊得六部俱平则已,若有独大、独小、独浮、独沉、独长、独短,与各部不同,依图断之,无不验者。

此图将《内经》六气六步及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中,以诊察疾病预后。李氏所谓“依图断之,无不验者”,并举例云:“假若左关中候脉独弦大,已知雨水后,惊蜇边有风热之病,盖弦主风,而大主热也;且左关又为风木之令故也,如右尺沉候,脉独缓滞而实大,已知芒种后,夏至也有湿热之病,盖缓滞而虚大乃湿热相火为患,盖缓滞为湿,而虚大为相火也;且在沉分沉也主湿,又在相火之位故也。久病之人六脉俱见独滞,惟右寸中候脉来从容和缓,清净无邪,已知霜降后,立冬也必愈,盖中候而从容和缓,为胃气之佳脉,且右寸为肺金之位,土来生金之故也,其余全部俱依此而细推之,而不失一也然亦须三四候之确然不渝,无不验者”《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图》的出现,是中医“四时五行脉法”的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其主运主气的五运六气特征。至清末陆筦泉《运气辨·六气应脉图》则更正其“偶误”,并提出“再以客气先天后天之加临参之,百不失一”。可知《内经》“四时五行脉法”经《伤寒论》《脉经》以至明代《士材正眼》,清代陆氏《运气辨》即与《内经》“六气学说”融于一炉,使之升华为更为细致的可以定量的“运气脉法”。

在清·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太素脉诀(上、下)》(1701-1706)卷八十七、八十八中,有“地支六气周岁例诀”一篇,其中记载:“此每年主气,大寒后十五日,交下年初气。管事客气详后。寅卯初气,肝胆,左手关部所主。立春(正月节)春分(二月中);辰巳二气,心小肠,左手寸部所主。清明(三月节)小满(四月中);午未三气,三焦心包络,右手尺部所主。芒种(五月节)大暑(六月中);申酉四气,脾胃,右手关部所主。立秋(七月节)秋分(八月中);戌亥五气,肺大肠,右手寸部所主。寒露(九月节)小雪(十月中);子丑六气,肾膀胱,左手尺部所主。大雪(十一月节)大寒(十二月中每年大寒后。十五日止,交下年气数。)以上六气,皆推排风温热湿燥寒之六气,而分居于十二脏腑,为一周岁十二月之内以主之也。”这一太素脉法中的主气时位与李中梓的“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及其侄孙李延昰(1628-1697)于康熙二年(1662年)著《脉诀汇辨》中的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实为一气之脉图。二者究竟是各有所悟,还是一脉相传,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这两种医算脉法的五运六气逻辑却是同一理论,其天地人定位定时定式是一样的,只是详略不同而已。


清明、小满

立春、春分

大雪、大寒

辰巳二气、心小肠

寅卯初气、肝胆

子丑六气、肾膀胱

寒露、小雪

立秋、秋分

芒种、大暑

戌亥五气、肺大肠

申酉四气、脾胃

午未三气、三焦心包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脉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北政之岁,少阴司地,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地,则右不应;太阴司地,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司地,则尺不应。左右同”不应脉的根本原因是相应的藏气不应天气而上从于司天之气,脉象不应藏气而应于天,是为不应脉。运气司天司地有应与不应之别,其诊要视岁南北。《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其岁有不病,而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藏气上从,即所在藏气上应于司天之气,掩盖了所在藏气本身的真象,表现出司天之气的脉象特征,是为藏气不应。

《素问·至真要大论》:“北政之岁,少阴司地,则寸口不应”少阴司地,则阳明司天,《素问·五常政大论》:“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肝气上从,金木交战于寸口,双侧寸口脉不显于心肺之脉,故不应。《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地,则右不应,”说明是少阳司天之政,《素问·五常政大论》:“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为什么是右不应呢?右寸为藏气之肺脉,肺气上从,不应藏气应少阳相火之象。《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地,则左不应”说明是太阳司天之政,《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为什么左寸不应呢?左寸在藏气为心之脉,心气上从,故应于太阳寒水之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素问·五常政大论》“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寸口为太阴之脉,不应在寸口脉,显示少阴君火之象。《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则右不应”《素问·五常政大论》:“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不应在右关脾脉,显现厥阴风木之象。《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则左不应”《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左不应是为左寸口不应,左侧尺脉不应肾气,显示太阴湿土之象。

明代名医李士材(1588-1655)的侄孙李延昰(1628-1697)于康熙二年(1662年)著《脉诀汇辨》十卷,汇辑先秦至清初以前各医学名家脉学之精华,并以李氏脉学心要加以辨证发扬而成。内容包括脉论、二十八脉、运气望诊闻诊问诊医案经络等。全书规模宏富,又切于临床实用,洋洋十万余言,为一部集大成式的脉学奇书,在中医脉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其中有“脉位法天地五行论”、“运气论”、“太素脉论”等专论脉法医算篇章,而且第八章单论运气”,详论五运六气、标本正对、主客生克顺逆、天符岁会、太乙岁同、南政北政、不应脉、排山掌法、南北政指掌图、南北政司天脉图、客气定局力化图、子午流注等等。

附《五运六气医案》一卷。其对运气与脉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运气七篇中所云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南北政”、“尺寸不应”、“反其诊则见”、“少阴所在,其脉不应”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见解,解释了许多疑难问题。记载了一例运用运气之理推断疾病死期的病案。病案如下:南都许轮所孙女,十八岁,患疾喘羸瘦,四月初诊之,手太阴脉搏指,足少阴脉如烂棉,水衰而火乘金也。余曰:金与火为仇,今不浮涩而洪大,贼脉见矣。肾水不能救,秋金可忧。至八月初五诊之,肺之洪变为细,肾之软者变为大。岁在戊午,君火司天,法当两尺不应。今尺当不应而反大,寸当浮大而反细,经曰:‘尺寸反者死’,况肺脉如丝,悬悬欲绝?经曰:‘脉至悬绝,十二日死’,予之短期,当在十六日。然安谷者逾期,不安谷者不及期,以食不断,故当逾期。况十六、十七日皆金,取其一线之气,安得遽绝?十八日交寒露节,又值火日,经曰‘手太阴气绝,丙日笃,丁日死’。寅时乃气血注肺之时,不能注则绝,必死于十日寅时矣。轮所闻之,潸然泪下。以为能食,犹不肯信,果至十八日未晓而终。”此案以气运、时令,结合病情判断预后,对于运气学说指导临床很有参考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