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和情感将与不朽灵魂一道永存。梦想和情感像太阳一样夜来消隐,又像月亮一样晨至暂眠。在风靡日本电影《你的名字。》中,有一个小细节:女主角三叶的母亲二叶的病榻旁,放了一本书,书名是《Nymphs of the Valley》(中译本为《草原新娘》)。事实上,电影中二叶和她丈夫的故事,与这本书中第一章的情节非常相似—一位男子悔恨自己没能挽救早逝的爱人,后抛弃自己的神职出走。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著名的黎巴嫩散文诗作家,画家哈利勒·纪伯伦。他的作品,不仅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在《你的名字。》这样的流行影视作品当中,也能捕捉到一丝身影。作为东方文学的骄傲,人们常常把纪伯伦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相提并论。不过,与泰戈尔相比,纪伯伦的人生可以说更曲折。1883年,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小山村。年幼时,他的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父亲入狱,财产被查封,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到美国逃难。不过纪伯伦的上进心极强,15岁时又回到黎巴嫩的名校学习,1908年,受资助前往巴黎,进入美术学校。他曾师从著名的艺术的大师罗丹,罗丹十分欣赏纪伯伦的才华,誉之为“20世纪的威廉布莱克”。同威廉布莱克一样,纪伯伦不仅是诗人,更是画家。纪伯伦曾说:“我的一个梦想,就是自己的画能够挂在大城市里,有人能来看看它们,最好是能喜欢、欣赏它们。” 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毫不夸大地说他就是一位哲学家。他的绘画作品里,融入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同时,以视觉传达他内心的深刻思想。他的一些画作,甚至可以说是为自己的书所画的插图了。毕竟他一直在坚持绘画和写作两条创造路线。 就如这几幅画,裸身男女在天地间随意,尽情地舞蹈着,富有诗意,但色彩在视觉上给人哀伤的感觉。再进一步观察,画中的人有着亲密的肢体接触,反映着他们之间密切的关系,纪伯伦并没有指明他们是家人,恋人,仅仅只是随意的亲密的两个人。到这里,再去细读他的作品: 1.当我一面明镜似的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注视着我,看到了自己的形象。然后你说“我爱你。”但是实际上你爱的是我里面的你。 2.如果你真的睁起眼睛来看,你会从每一个形象中看到你自己的形象。 3.如果你张开耳朵来听,你会在一切声音里听到你自己的声音。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这几段可以说表达了纪伯伦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态度。他认为人与人的交流,是充满隔阂,无法实现的。这无疑是深刻的悲剧。瞎子和聋哑人,即使拥抱在一起,也永远无法体会对方的感受,无法真正的进行灵魂层面的沟通。每个人,都只会听到自己的声音,看到自己的形象,若灵魂和思想上巨大鸿沟无法逾越,什么心有灵犀,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即便两个人亲如家人,亦或是密如情侣,这种沟通上的隔阂,也是无法消除的。这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无法互通的悲剧。 所以我认为,纪伯伦其实是从悲观主义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人的一种悲剧。这还不够,他还继而为悲剧问题找到了解法和答案——美和宗教。这也是他一生所在推崇并发扬的。 所以,纪伯伦的伟大是因为他的诗作或者画作直指人性深处而伟大么?我认为不是。艺术家之伟大,在于他们有自己的东西要表达,这种表达的冲动,源于艺术的灵感,而非外物驱动下的功利的目的。艺术家之真正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在表达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感受,这是我眼中艺术的真正内核。能做真实的自己的人,其实都是潜在的艺术家;但能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想法和灵感的,那就是真正的艺术家。纪伯伦,或者对于任何一位画家来说,不是为了和任何人产生共鸣,而只是由于他们心中所想,就是要如此表达而已。至于读者能不能理解,他们完全不必在乎。因为他们要做真实的自己,发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而不是为了迎合任何人的理解去创作。 最后,若是有人想更多了解纪伯伦,我推荐去看《先知》,这是由纪伯伦的代表作《先知》改编的同名动画电影中的一个片段,是通过还原纪伯伦绘画的笔触、色彩甚至原作,将《先知》中的《论劳作》一篇娓娓道来。通过这样一部电影,我相信对纪伯伦的作品,对于纪伯伦这个人,一定会有更深的体悟。 |
|
来自: 新用户8357TuwT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