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世家传《脉诀》诊脉口诀

 图书 馆员 2019-06-02

山西老中医萧通吾继承五世家传《脉诀》诊脉口诀

萧通吾继承五世家传《脉诀》的基础上经过六十多年的临床实践,验证了各种脉象与疾病变化的关系。

浮脉
寸脉浮是伤风,目眩痛风痰壅。
浮兼虚迟心气少,心神恍惚不安宫。
浮散心气虚烦躁,洪数心经被热攻。

左关脉浮主腹胀,数因风热入肝中,
怒气伤肝脉浮促,心胸逆满不相通。
尺脉浮小腹胀,膀胱风热是尿涩。
芤则男子必尿血,妇女崩带定无疑。
迟是疝气脐下痛,浮而无力是肾虚

右寸脉浮肺受寒咳嗽清涕寒风痰,
如遇洪浮为肺热,浮迟喘咳吐痰涎
浮细本是肺阴伤,干咳少痰声嘶哑。

右关脉浮是脾虚,中满不食郁气居,
浮大涩来因吐食,浮迟脾胃虚寒余。

右尺脉浮下焦风,大肠秘结苦难通,
若逢浮虚元气少,浮数风热大肠攻。

沉脉
左寸脉沉心内寒,胸痛皆因饮与痰。
关沉痃癖小腹痛,沉伏肝寒胁刺连。
尺沉肾脏寒邪侵,腰背冷痛便浊频。
男子精冷女结血,沉细筋酸尿余淋。

右寸脉沉肺受寒,停痰咳喘气舒难,
紧滑咳嗽因伤冷,细滑骨蒸寒热缠。
右关脉沉是胃寒,食积中满与吐酸
右尺脉沉腰酸痛,若还沉细痢脐寒。

迟脉
左寸脉迟心内寒,湿凌膻中布散难。
关迟手足皆拘急,胁下时痛因受寒。
尺迟肾虚小便浊,妇女月水定然难。

右寸脉迟寒入肺,冷痰气促胸不宽。
右关脉迟中焦冷,脾胃有寒食不甘。
右尺脉迟脏冷泻,小腹疼痛腰膝艰。

数脉
左寸脉数舌疮咽喉疼痛苦难当。
左关脉数肝经热,头晕目疼邪火亢。
左尺数为下焦热,遗浊淋癃小便黄。

右寸脉数肺经热,吐红咳嗽内生疡。
右关脉数肺有热,呕逆痰壅火炎亢。
尺为相火炎上象,滋阴降火始能康。


滑脉
左寸脉滑心热盛,实大心惊舌又硬。
关滑目痛肝有热,尺滑淋赤茎中痛。

右寸脉滑痰涎呕,毛焦咽燥晕在头,
有时津涕粘而咳,须知肺热疗解瘳。
关滑脾热口臭,食不化时吐逆咎。
右关滑因相火炎,肠鸣下痢不能安。

涩脉
脉细而迟,往来难;短浅散。
或一止复来,三五不调。
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

左寸脉涩心耗虚,冷气心痛有血淤。
关涩肝虚胸胁痛,筋失濡养身转疼。
左尺脉涩男伤精,妇女经阻孕非是。
右寸脉涩肺气虚,气短背困精神疲。
右关脉涩胃阳弱,胃脘疼痛寒凝血。
右尺涩来大便难,妊娠见涩必坠胎。

虚脉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
左寸脉虚血亏惊悸怔忡不得眠。
左关脉虚肝阴伤,血不荣筋烦热炎。
左尺脉虚精血损,遗精早泻痹症

右寸脉虚自汗出,虚喘咳嗽气不足。
右关脉虚多腹胀,饮食不思难消化。
右尺火衰寒证起,固精益气法宜举。

实脉
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幅幅然。

左寸脉实心热盛,口舌糜烂咽喉痛。
左关脉实腹胁痛,目痛皆因肝火盛。
左尺脉迟膀胱热,小便淋痛或尿血。

右寸脉实肺经热,咳嗽喘满咽燥渴。
关实中满气不舒,实浮脾热倦而噎。
右尺脉实小腹痛,大便艰难或下结。

切脉捷诀——《医门补要》
脉诀纂要
切脉捷诀(人之鼻气一出一入为息,切脉时数之,即能辨脉)
脉浮轻按可得,浮而旺大为洪,洪而有力为实,浮大迟软为虚,虚大散漫为散,浮大而软为芤。直硬为弦,浮而弦芤为革。小软如丝为细,浮细为软,细软如无为微。沉脉重按始得,沉而弦硬为牢,沉至着骨为伏,沉细为弱。一息三至为迟,迟细为涩,迟而一止为结,一息四至为缓。一息六至为数,数而流动为滑,数而弦硬为紧,数而乱转为动,数而一止为促,促而一止为代。一息七至为疾。过于本位为长,不及本位为短。宽阔为大,细狭为小。

脉象主病浮 寸风头痛,痰聚在胸,关主胃弱,尺浮二便,不得相通。
浮脉表病,有力为风,无力血虚,浮迟表寒,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
浮微痨症,浮濡阴虚,浮散虚极,浮弦痰食,浮滑痰热。
浮细气虚,浮涩血弱。
沉 寸痰在胸,关冷脘痛,尺沉腰痛,遗浊泻利。
沉脉里病,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
沉数伏热,沉紧冷痛,沉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
沉弱阳虚,沉细湿痹,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积聚,沉涩血结,沉主骨。
迟 寸寒上焦,关胃冷痛,尺腰脚病,七疝便泻。
迟主脏病,有力冷痛,无力虚寒,迟涩血少,迟缓寒湿,迟滑胀满,浮迟表寒,沉迟里寒,冷积 瘕。
数 寸喉嘴病,咳嗽失红,关肝胃火,尺数阴虚。
数脉腑病,主吐主狂,有力实热,无力虚疮,浮数表热,沉数里热,虚数肺痿,右寸数实肺痈。
滑 寸痰呕吐,吞酸咳嗽,关滑宿食,肝脾经热。(尺中淋浊,便泻利疾。)
滑主痰食,上为吐逆,下为蓄血,浮滑风痰,沉滑食痰。
滑数痰火,滑短宿食,滑大阴痛,滑散瘫痪,血旺脉滑。
涩 寸涩心虚,又为胸痛,关中胁胀,尺伤精血,淋浊便红。
涩主血少,或伤寒湿,涩大实热,涩弱虚火,气旺脉涩,反胃结肠,自汗厥逆,亡阳寒湿,女人育孕胎伤,无孕血败。
虚 寸虚血亏,关中腹胀,尺伤精血,骨蒸痿痹。
脉虚血虚,气虚病弱,自汗怔忡,阴虚发热,惊悸伤暑,久病脉虚者死。
实 寸面风热,喉痛气填,关中胸闷,尺实腰痛,大便不通,实紧寒结,实滑痰凝,脉实血实,水谷为病,郁火发狂,谵语频吐,阳毒伤食,粪结气痛。
长 胃经热重,阳毒癫痫。长脉属肝,宜于春。
长则气旺,浮长疯痫。
短 寸短头痛,关伤酒食,尺短腰痛。
短脉属肺宜于秋。
短主气痛,沉短宿食。
洪 寸洪失血,关中肝火,胃虚脘痛,尺部肾损。
洪主阴虚,下痢失血,胀满反胃,脉洪形瘦,多气者死。若久咳者忌之。
微 寸微气急,又主心惊,关中腹胀,尺损精血。
浮微恶寒,沉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崩带。
紧 左寸紧伤冷,右寸紧伤食,关心腹痛,尺疝奔豚。
紧主冷痛,浮紧表寒,沉紧里寒,紧数鬼祟,喘咳疯痫,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死。
缓 寸缓风邪,关中胃弱,尺主便泻,痿痹风秘。
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弱气损,缓涩血伤,缓滑湿痰,血虚气旺。
芤 寸芤血瘀,关肠胃痈,尺主便血,赤淋崩漏。
久病脉芤者生,新病脉芤者死。
弦 寸弦头痛,胸膈有痰,左弦 瘕,右心腹痛,尺主七疝,手足拘挛。
浮弦头痛,沉弦腹痛,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
弦细拘急,单弦饮痛,双弦寒痼,痰饮疟疾,脉弦不食者,为木克土,不治。
革 女人半产崩漏,男子阴脾梦遗。
牢 心腹寒痛,疝气 瘕,失血脉浮大者死。
濡(读软) 寸濡自汗,又主气虚,关中气损,尺伤精血,骨蒸受湿。
寸弱气虚,关中胃弱,尺主阴虚。
弱 弱主气虚,恶寒发热,筋骨萎弱,惊悸自汗,弱主筋。
散 左散怔忡,右知自汗,左关痰饮,右主足肿,尺多死象。
细 寸细呕吐,关中腹胀,尺部遗精,便泻虚冷。
细为气血皆衰,湿伤腰肾,忧劳过度吐衄,脉沉细者生。
伏 寸伏食滞,关知腹痛,尺主疝气。
霍乱频吐,宿食老痰,脉伏因火邪内郁,阳极似阴,必大汗而解,夹阴伤寒,先内有伏寒,又外感寒,阴盛格阳,肢冷脉伏,须投姜附。
动 便泻拘挛,腹痛惊悸,女人带漏,男子遗精。
浮动盗汗,沉动发热。
促 阳旺脉促,促为气郁,喘咳痰积,发狂斑点,肺痈热毒。
结 阴旺脉结,气血两凝,痈肿疝瘕,老痰久停。
代 代脉气衰,疮疽脓血,呕吐腹痛,下利霍乱,跌打闷绝,女胎三月。

脉象吉凶中风之病,脉喜浮迟,硬大疾实,其凶可知。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细弦涩,症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自安。汗后脉疾,热病难痊。脉阳症阴,命必多殆。阴症阳脉,虽困无害。劳倦内伤,右关虚弱。汗出脉疾,死症可必,疟脉多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则死。泄泻痢疾,沉细缓滑,弦实浮数,发热则卒。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细涩,结肠者亡。霍乱之症,代脉勿讶,洪滑是顺,细涩可嗟。咳脉多浮,浮滑者生,弦疾沉涩,伏大者殂。喘急气逆,浮滑者顺,沉涩疾大,肢寒逆症。火旺之症,洪数为宜,细数无神,魂魄欲离。骨蒸发热,洪数为虚,热而涩细,必殒其躯。痨病诸虚,浮细虚大,沉涩弦数,其死可必。失血脉芤,缓细却宜,数实弦疾,此症堪忧。蓄血之病,牢大可医,沉涩而细,速愈者稀。三消之脉,数大者生,短涩细散,到手生惊。小便淋闭,鼻色现黄,实大可疗,涩细乃亡。遗精白浊,迟细易治,浮虚疾大,危期恐至。大便不通,疾散者凶。心腹之痛,细迟速愈,浮大弦疾,必是延久。疝为肝病,脉必弦疾,弦牢者生,弱疾者死。黄胆湿热,洪数为宜,细涩口渴,便利难医。胀肿痞满,浮大弦实,沉细而虚,岐黄无术。积聚 瘕,脏腑分治,实大可生,沉细难愈。狂癫之症,浮洪不妨,沉细弦实,必见凶殃。头痛浮弦,短涩难治,汗脉细迟,紧数者死。昏厥肢冷,沉弱可畏。郁闷之脉,数滑相当,沉牢弦涩,此病多亡。痉脉弦紧,角弓反张,沉伏而细,病必丧亡。筋脉拘急,浮弱者生,弦实疾大,必然病增。中毒腹胀,细紧无妨,浮大如何,命乃危亡。鬼祟之脉,或大或小,细紧何忧,浮大可愁。痈疽未溃,脉宜洪大,及其已溃,短散有害。肺痈数实,肺痿数弱。面白无神,脉宜短涩。浮大相逢,气血损失。肠痈实热,滑数主吉,沉细无根,其死可测,妇人之脉,细涩难产,浮弱血虚,沉迟经闭,滑疾怀胎,欲产沉散,新产宜缓,弦实必凶。血崩虚迟,数大者危。带下浮弦,疾实者死。心绝之脉,硬疾而牢,一日可忧。肝绝之脉,硬疾而弦,八日而亡。脾绝之脉,虚疾而散,四日难留。肺绝之脉,短涩而散,三日而没。肾绝之脉,硬疾而散,四日莫挽。其有过期者,能食故也。

六脉配节气预知病诀六脉配节气预知病诀图(图缺)
脉得独(大、小)、独(浮、沉),独(长、短)则病,如左关脉弦大,知惊蛰后有风热之病。盖弦主风,而大主热也。如右尺脉缓大,知芒种后有湿热之病。盖缓主湿,而大主热也。久病之人,有寸脉缓,余部滞知,立冬后愈。

脉受克死期心脉洪大,肝脉濡弱,肺脉浮毛,肾脉沉滑。若二月宜得濡弱肝脉,反得浮毛肺脉,至秋应死,金来克木,秋令金旺故也。

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

细如丝线状,有细线条的感觉。
19) 滑脉:脉象特征——脉搏来去流利圆滑,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主病痰证、食积、实热证(正常人与妊娠期妇女也可见滑脉)。
滑脉脉象分析:脉搏动时指下感觉脉来流利,脉气势流畅;有如盘走珠而快速流过之感,表面光滑。
20) 涩脉:脉象特征——来去艰难应指涩滞,无润滑感(与滑脉相反),有如“轻刀刮竹”。主病涩而有力为实证、
血瘀、食积、痰阻;涩而无力为精伤、血少。
涩脉脉象分析:脉体搏动时无光滑感,脉流如艰难地流过,表面有细小的锯齿感觉。
21)弦脉:脉象特征——形直体长,如按琴弦。主病肝胆病、疼痛、痰饮、疟疾。
弦脉脉象分析:脉管体长、直;指下感觉如琴弦,紧张度稍高。
22) 紧脉:脉象特征——脉来绷急,状如转索。主病寒证、痛证、食滞胃肠。
紧脉脉象分析:脉体紧张度高,搏动时指下有脉流在旋转之感,脉应指有力。
23) 动脉:脉象特征——脉形如豆,滑数而短,厥厥动摇,关部尤显。主病痛证、惊恐。
动脉脉象分析:脉搏动的明显感觉主要在一个部位,多见于关部(即短);表面光滑,速度快(即滑数);搏动时还有如豆子在跳动。
⑤ 以脉势异常为主的脉象——实、虚、弱、微、散
“脉势异常”的概念:指脉博气势、力量的改变。
24)实脉:脉象特征——寸、关、尺三部有力,有充实感。主病实证。
实脉脉象分析:脉体长、大,有充实感,脉势有力,脉位寸、关、尺三部举、按均有力。
25) 虚脉:脉象特征——脉博动时有空虚感、无力。主病虚证。
虚脉脉象分析:脉势无力,有空虚感;举、按、寻均无力。
26) 弱脉:脉象特征——极细软而沉弱。主病气血不足;阳虚。
弱脉脉象分析:脉博位置深沉(即沉脉),脉来博动时指下感觉脉体细如丝线状,有细线条的感觉(即细脉);脉弹性软;脉搏力量极弱。
27) 微脉:脉象特征——脉形细小,脉势软弱,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主病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微脉脉象分析:脉博形如细线,无力无气,似有似无。
28)散脉:脉象特征——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
散脉脉象分析:脉博位置浮(即轻按即得),稍用力按则无脉博可感觉到;脉博次数不整齐,不同“一息”之内或多或少;
2、 怪脉:包括危象之脉,多见于心脏病心衰、心律不齐,如釜沸脉、屋漏脉、雀啄脉、解索脉、鱼翔脉、虾游脉、弹石脉。
3、相兼脉
① “相兼脉”的概念:相兼脉是指独立命名的脉象相互兼见合并,如:浮紧、浮缓、浮数、浮滑、沉迟、弦数、滑数、洪数、沉弦、沉涩、弦细、沉缓、沉细、弦滑等。

② 相兼脉的主病:是各脉主病的综合。如:浮数=浮脉+数脉,主病:表热。

切诊脉象知虚实

切诊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腹诊。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把脉诊病

  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
  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 ,正气虚则脉虚。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脉洪 ,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脉诊的方法有 3种:① 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②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 (太溪穴)以候肾的。③ 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马堪温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源远流长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大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关于切脉有关因素的观察
  脉诊要求医生有解剖生理学等有关知识。这方面,我国古代有许多可贵的记述。
  第一,关于心脏、血液和血管的关系。脉和血液以及心脏的关系极其密切。《内经》明确记述说:“藏血,脉之气也”(《平人气象论));“五脏所主,心主脉(《宣明五气》);一切血液和血管都受心脏控制;血管是血液流行的处所;心和脉是相合的;心气绝了,脉就不通,脉不通,血就不流;脉道通了,血气才流行。它明确指出脉是血脉,发源于心,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内经》已经记述了血液循环的概念,如说,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而传到肝脏,由肝传到心,由心传到肺,又由肺传到心,然后输布精气于脏腑皮毛(《经脉别论》:“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樟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含精,行气于府。”);并且说脉管的血循环不停地流着,上下相贯,如环无端,等等。这种认识虽是初步的,甚至是带有某些想像成分,但是它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循环生理学的认识,并为古代脉诊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二,关于血液速度的认识。我国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血流速度问题。《难经》说:人一呼,脉管中的血液流行三寸;一吸,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共流行六寸。(“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这种认识尽管很不精确,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血液速度是血液循环状态的一种重要指标,现代医生为心血管系统病人做临床检查,也把测定大、小循环的时间当作一种常规。
  第三,关于呼吸和脉搏频率关系的认识。《内经》上说:人一呼,脉跳两次,一吸,脉又跳两次,一呼一吸,脉跳四次。(《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这样,连续计数,以每分钟呼吸十八次计算,一分钟脉就跳七十二次。这里不仅明确指出了脉搏和呼吸的关系,而且知道呼吸和脉搏频率是一和四之比,和现代生理学所观察的是一致的。此外,《内经》还记述了脉搏和呼吸次数之间的比例改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指出人一呼脉只跳一次,一吸脉只跳一次,以及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跳动三次,都是病态。(“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日病温,尺不热脉滑日痛风,脉涩日痹。”)我们知道,脉搏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反映心脏和肺脏功能之间的关系。临床上不难观察到,由于肺循环和动脉血液缺氧引起心跳节律不齐、脉搏的性状因之改变的情况。
  第四,关于切脉部位的认识。切脉的部位,在我国古代有一段侦变过程。先后有过“遍身诊”、“三部诊”和“寸口诊”。起初,主要是“遍身诊”,就是按摸全身从头到脚可以触摸到的动脉,包括头、颈、两颊动脉,上肢的挠动脉,下肢的烃后、足背、腘、股动脉。这些部位的动脉都在体表,或贴于骨上和皮下。《内经》记述的切脉,主要就是“遍身诊”。“遍身诊”又叫“三部九候”诊。“三部诊”,是诊头部的人迎(颖颓动脉)、腕部的寸口(挠动脉)和足部的跌阳(足背动脉)。寸口诊就是切摸两手掌后突起(挠骨茎突)的挠动脉,即所谓“独取寸口”,这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寸口是人体经脉的会合处,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血的情况。这种方法,《内经》已有记述,以后的《难经》、《脉经》等书所记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诊,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遍身诊”后来已不常用,甚至不用。其实,这种方法即使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我们知道,血液在心脏收缩时产生的压力波叫脉波,脉波通过动脉管传到周身。脉波的形状随循环系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它反映心脏的情况,也反映动脉管的弹性情况。所以,观察全身各处的脉搏形状,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诊断体征。例如,主要由于主动脉弓等有关动脉发生病变而造戌的“无脉症”,因肢体积血,可使上肢和下肢的一些动脉搏减弱或消失。对这样的病人进行“遍身诊”,就可以帮助了解他的血管的病理情况。又如对心脏病人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用“遍身诊”也很有意义。
  第五,对和切脉有关因素的认识,《内经》说,诊脉要常在清早,这时人的阴气未动,阳气未乱,才可以查出不正常的脉。又说脉应四时气候而变动;并指出诊脉要注意人的性格的勇怯,骨肉皮肤的质地,“形之肥瘦”,人的精神因素等情况,认为惊恐、忧虑、动静都会使脉发生变化。以后的脉书,在这一方面的论述更加全面。诸如男女长幼高矮等等都在注意之列。现代生理学证明。人类心脏的活动(心搏率、心血输出量等),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以心血输出量来说,在十分静止的状况下,如清晨初醒尚未起床,人的心血输出量就相当恒定。又如人的正常心搏频率,不但男女有差异,长幼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同一天内,也常因体态的改变、活动的多少以及精神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异。可见,古人对和切脉有关因素的观察是很细致的,因为这时分辨正常脉和病脉是很有关系的。

脈診的起源與發展
《1》脈學的先行者:秦越人·扁鵲脈診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仍缺少明確的證據,但根據有關歷始資料的記載,脈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六世紀之前。扁鵲已經能運用診脈法來診斷疾病。
《2》脈學的老先知:醫緩醫緩,春秋時期秦國人。據《左傳》記載,秦恒公(西元前603~577年)派遣醫緩到晉國,為晉景公治療。醫緩在診斷後,直言不諱地說:“疾不可爲也!” 由此可以推斷,醫緩在診斷時,必定配合了脈診的參考,才敢冒死在國君面前說出這麼肯定而又晦氣的話。
《3》脈學的始祖鳥:《脈法》和《陰陽脈死候》  1973年初至1974年初,長沙市漢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其中《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甲、乙本,全面論述了人體十一條經脈的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為目前發現最早有關經脈學說的文獻。《脈法》和《陰陽脈死候》則有論述脈象與診斷的簡單記載,可能是之後《黃帝內經》的祖本。

《4》脈學的奠基石:《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可能是在《脈法》和《陰陽脈死候》基礎上發展而來。在其《素問·三部九候論》中,首先確立了三部九候診法的診脈方法,對於脈學理論與脈象的臨床運用,在《素問·脈要精微論》、《素問·平人氣象論》、《素問·玉機真臟論》、《素問·三部九候論》、《素問·經脈別論》《素問·通評虛實論》、《素問·大奇論》等篇中均有詳細的闡述。《5》脈學的革命家:《難經》《難經》的成書年代,晚於《黃帝內經》,相傳為扁鵲所作,但根據考證,應是經由歷代醫家修改補充所成,而非成於一人一時。

《6》脈學的實行家:《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東漢末年·張仲景,(西元150—219年)。《傷寒雜病論》繼承了《黃帝內經》與《難經》的理論基礎,將診脈法應用於臨床診斷上,創立了“辨證論治”的治療法則,其中《平脈法》與《辨脈法》兩篇,詳細論述了脈學的臨床運用。
《7》脈學的大一統:《脈經》《脈經》漢末至西晉·王叔和所撰,(西元201一280年),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的脈學專著。

《8》脈學的作曲家:《脈訣》《脈訣》六朝人·高陽生所撰,是第一部以歌訣方式闡述脈學的醫書。
《9》脈學的評論家:《脈訣刊誤》《脈訣刊誤》元·戴啓宗所撰,是第一部脈學批判的專著。

《10》脈學的終結者:《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明·李時珍所撰(1564年)。《瀕湖脈學》延續了《脈經》的理論基礎,總結了明朝之前歷代脈學的經驗所成。內容主要分為《四言訣》和《七言訣》兩大部分。

脉诊要注意哪些事项?

对和切脉有关因素的认识,《内经》说,诊脉要常在清早,这时人的阴气未动,阳气未乱,才可以查出不正常的脉。又说脉应四时气候而变动;并指出诊脉要注意人的性格的勇怯,骨肉皮肤的质地,“形之肥瘦”,人的精神因素等情况,认为惊恐、忧虑、动静都会使脉发生变化。以后的脉书,在这一方面的论述更加全面。诸如男女长幼高矮等等都在注意之列。现代生理学证明。人类心脏的活动(心搏率、心血输出量等),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以心血输出量来说,在十分静止的状况下,如清晨初醒尚未起床,人的心血输出量就相当恒定。又如人的正常心搏频率,不但男女有差异,长幼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同一天内,也常因体态的改变、活动的多少以及精神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异。可见,古人对和切脉有关因素的观察是很细致的,因为这时分辨正常脉和病脉是很有关系的。   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  我国古代医家很注意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认为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正如《内经·灵枢经·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就是说,脉诊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这就是说,从脉象的权衡规矩,可以识别疾病所主的脏腑;从病人的脉象去辨别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这是从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的,而这种整体观点又是以经络学说作为基础的。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连四肢肌朕骨节,把全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脉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的变化。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在外部表现出来。  脉搏是循环机能的综合表现。脉象的情况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心脏主动脉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节律,以及动脉的弹性怎样,都可以通过脉搏诊出。不仅如此,由于循坏系统和身体各内脏都有密切关系,组织代谢的任何变化都会给血液循环以一定影响,而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所以,脉象不单单反映循环系统的变化,还反映其他构脏和系统的变化。例如,许多疾病都和血液戍分的改变有关,发烧、发炎时,血液中的白血球数相应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戌分起变化,从而导致血流速度等方面的改变,并引起脉象的变化。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关系更加密切。例如,由于血管壁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当有些疾病引起这两种神经的变化时,血管就受影响,从而引起脉象的改变。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强调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是有依据的,只不过古人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像今天这样的认识罢了。  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正常脉象)。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不同的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我国古代医家对于脉象的研究是很细致的。《内经》已经记有十多种脉象,《脉经》总结了二十四种,以后的脉书甚至记述多达三十多种或更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施发的《察病揩南》(公元1241年)一书,载有三十三幅脉象图,很是生动有趣。近代用科学仪器描绘脉象,是法国生理学家马雷(1830—1904)在公元1860年发明脉搏描记器以后才实现的。我国古代医家能在他几

把脉的概念  

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於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於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把脉的意义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哪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把脉的部位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著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把脉的方法 

 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素问。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    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称谓三部九候。

把脉的注意事项  

切脉时应注意安静的环境,如患者刚经过剧烈的活动,应先让休息片刻,然后诊脉。切脉者必须呼吸均匀,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於指下细心地分辨脉象。每之诊脉时间,不应少於一分钟。

把脉的原理  

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脉相的影响因素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把脉的诊法

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四诊各有各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他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常见病脉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应指圆滑,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主病:痰饮,食积,实热诸证.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结脉:脉来缓慢,有不规律的间歇。主病:阴盛气结,寒痰,淤血。分析:阴寒内结,脉道气机受阻,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寒痰淤血,气结不疏,脉气阻滞,故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结而无力。  代脉:脉有歇止,止有定数。主病:脏气衰微。分析:脏气衰弱,元气不足,使脉气不能衔接。

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脉象相关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怎样把脉

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脾,脐腹属肾,少腹属肝。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

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

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

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

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

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

  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

  凡是看过中医的患者,往往会看到医生先给病人“号脉”教科书上叫“切脉”,切脉的同时医生会先“看”,看病人的“动”、“静”,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肾、下焦”。通过舌苔的厚薄,以及脉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分清患者的“虚实”。“八纲”既明,通过病人对疾病的主诉,进一步辨明疾病所属的脏腑、经络。以此辩证,论治。

下面分别论述“脉因证治”

首先论“脉”,脉包括,切脉、望脉络。脉络分体表脉络及舌底脉络。

体表脉络主要观察面部皮肤的细小络脉,青紫为寒,红赤为热为出血。枯燥为津亏,白为寒。

为什么中医把脉可以诊断疾病

  中医和西医都把脉。把脉的部位也都是病人腕部桡动脉搏动最明显的部位,也同样是利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触觉来了解病人桡动脉搏动的情况。中医的把脉,往往要把上好一会时间,不仅要了解脉搏的强弱、跳动的频率快慢、节律的齐整等一般变化,还要了解脉管内血液充盈的程度、血流的通畅情况,以及脉搏波动的幅度等等变化,来了解病情,作为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依据。

中医把脉为什么可以诊断疾病呢?

  脉搏的周期性起伏,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影响下,动脉管内压力的突然增加和降低而引起的。因此,通过脉搏的跳动变化,可以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如心脏每搏动一次,桡动脉也搏动一次;心脏搏动快,脉搏也快;心脏收缩力量强,脉搏也强;心脏有病时,心律不齐,心脏搏动时跳时停,脉搏也相砬地出现不规则。再说,入是个整体,人体内各器官、各系统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人体内任何一个器官有病,都有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发生影响而从脉搏中表现出来。例如,发高热时,心脏的搏动加快,就出现了脉搏速度超过正常频率的“数脉”;各种剧烈的疼痛刺激,使血管的紧张度增加,就会出现象按在绷紧的琴弦上感觉的“弦脉”;许多急性病初期,抵抗力较强,心脏搏动力强,就出现有力的“实脉”;许多慢性病人、大出血后的病人,心脏也虚弱、血液充盈度减低,就会出现软而无力的“虚脉”等等。

  中医对把脉的研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脉学”的理论,并把最常见的脉搏归纳成28种类型,清楚地说明什么样的脉,指示什么样的内部变化,叉将手腕上的桡动脉以桡骨茎突为界、分成三段,每一段代表一个内脏,从这段脉搏的变化来了解内脏的病变。关于“把脉”的问题,受到了中西医务人员和其他学科学者的重视,目前已应用电子计算计等精密仪器进行深入的研究。把脉: 一息(医生把脉时均匀呼吸一次)四至(脉跳动四次,偶有五次)为平脉(正常脉),一息三至为迟脉,多主寒证;一息六至为数脉,多主热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为浮脉,多主表证;重手按至筋骨乃得为沉脉,多主里证等等,这样的单种脉像就有二十七种,再加上复合脉像就更多。通过这些就可以综合把握疾病现阶段的病位(表里)、病性(寒热虚实)等情况从而为医生判断病证提供依据。

祝你身体健康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应指圆滑,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主病:痰饮,食积,实热诸证.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结脉:脉来缓慢,有不规律的间歇。主病:阴盛气结,寒痰,淤血。分析:阴寒内结,脉道气机受阻,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寒痰淤血,气结不疏,脉气阻滞,故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结而无力。

  代脉:脉有歇止,止有定数。主病:脏气衰微。分析:脏气衰弱,元气不足,使脉气不能衔接。

中医看病,总要摸脉,因为通过脉象的变化,既可以搜集病情资料,又可以了解正气的强弱,还有助于预测病情是趋于好转或是趋向恶化。

感冒了,将手轻轻按在桡动脉上,常能明显地觉察到脉搏的跳动,称为浮脉,中医形容它好

象是木头漂在水面上一样,所谓浮脉如“水中漂木”。浮脉在其他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也常见到,表示病变部位较浅。如果必须用力按压,才能触知脉搏的跳动,称为沉脉,常见于不少慢性病,表示病变部位较深,已经涉及脏腑。脉搏跳动增快,称为数脉,大多是热性病证的反映。脉搏跳动减慢,称为迟脉,含有姗姗来迟的意思,是寒性病症的表现。脉搏跳动无力,称为虚脉,说明正气不足。如果病人气阴两虚,常常出现一种细弱的脉象,中医形容它是“细如丝线”。脉搏跳动有力,称为实脉,表示正气尚强。如果病人正气旺盛,而邪热也盛,往往出现一种洪大的脉象,好象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有些脉象,对于某些疾病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脉象不柔和,绷得较紧,好象按在弓弦上一样,称为弦脉,往往提示病人可能患有动脉硬化症或高血压病。脉搏跳动不规则,常有停顿,或时强时弱,称为结代脉,大多见于心脏病人。脉搏往来流利,称为滑脉,中医形容它是“如珠走盘”,一般多见于痰饮病人,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弦脉也常见于一般痛症或外感病证,偶尔的结代脉有时心脏并无疾病,至于滑脉在正常的妊娠妇女中更是常见。


脉象还有助于判断预后,病情虽然沉重,但脉象和缓和力,仍有转机;如果脉象细微欲绝,简直摸不清楚,则是预后不良的象征。


总而言之,摸脉是一种重要的诊病手段,也是中医诊病的一种独特方法,是四诊中的重要环节。中医经过长期体验,对脉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不少脉学专著,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等。现代对脉象也进行了不少研究,有人用脉象仪初步描出了各种不同的脉象;有人用心电图研究脉象产生的原理。

脉象与病症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21脉、24脉、27脉或28脉不等。常见的病脉有: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满四至(一分钟不到60次)。主寒证或阳虚。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
    数脉:脉来快速,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主见于热证,包括某些热性病的全过程。如邪在卫分,则脉浮数;邪入气分,则脉洪数或滑数;邪入营分,多脉细数;邪传血分,则脉细数或虚数。数脉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数脉多数而有力。若有心肌兴奋性增加,或因心肌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每分钟的输出量而见数脉的,则必是数而无力。
    虚脉:指下空虚,搏动无力。主虚证(机体功能衰弱,对疾病反应性降低)。因气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血不足以充盈脉道,故脉体空虚,脉来无力。可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实脉:应指有力,长大而坚。主实证。邪气盛而正气不虚,病邪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坚满,三候有力。
    洪脉:大而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主热盛、暑证。浮大有力为洪,浮大中空为芤。由于热盛血涌,以致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血流速度加快,故脉来如洪水,气势滔滔。
    细脉:脉来如线,细直而软。主诸虚劳损,尤主阴虚、血虚。或见于水湿内阻。一般情况下,细弱为血虚,细数为阴虚。可能是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度降低,以致血管收缩而脉细。湿邪压抑脉道,亦可见细脉,但必细而有力。细脉可见于贫血、热性病后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主血盛、妊娠、痰饮、食积。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无病月经停止而有滑脉时,应考虑是否怀孕。这可能是孕期血液增多,血管平滑肌舒张,总的外周阻力减少,血液变稀,血流量增加所致。痰饮病如慢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食积多由消化不良引起。
    涩脉:短细不畅,如刀刮竹,往来滞涩。主见于血少、气滞、血瘀、精少,如久病体弱、贫血、闭经、肝硬化或内脏瘀血等病。亦可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脉来滞涩是气血运行不利的结果。血少、精伤、血流缓慢,亦可形成涩脉。
    弦脉:长而有力,指下端直,如按琴弦。主肝胆病、气郁、痰饮、痛证、疟疾。弦而有力,见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痰饮(如慢性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一般脉弦滑;身体任何部份的痛证、疟疾,脉亦弦,中医有“疟脉自弦”的说法;肝阴虚,脉多弦细;正常人脉象也有兼弦的。弦脉的形成,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影响平滑肌收缩有关。
    紧脉:脉来绷急,状如车绳转索,弹指有力。主寒、主痛。浮紧为外感风寒、表实。沉紧为里寒痛证。紧脉形成,可能与心搏排血量增高,周围血管收缩,动脉紧张度增强等因素有关。
    结脉:迟缓脉中止,止无定数(不规则的脉搏间歇)。主气郁、寒痰、瘀血(包括心脏病、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精神紧张等)。气郁者,必兼胸胁闷胀、窜痛;寒痰者,必兼胸脘闷痞、呕恶、血瘀者,必兼心胸刺痛、唇舌紫暗。张景岳认为;结脉的形成,“多由气血渐衰,精力不继,所以断而复续,续而复断,常见久病者多有之,虚劳者多有之”。但是,气血凝结,痰食停滞以致脉道阻塞,血行不利而现结脉者,并不少见。
    代脉:脉有规律间歇,止有定数,良久复动(有定数的若干至一止,歇止后复来较迟)。主惊悸、疼痛、脏气衰弱,气血不足(见于多种心脏病)。代脉的歇止具有一定的规律,歇止而后的中间间隔,比结脉的间歇为长。代脉一般由脏气衰、血运乏力所致,但惊悸扰乱气机,或疼痛导致气逆,也可有代脉。心肌损害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亦可见代脉。
    促脉:数(快速)脉中歇、歇无定数。主阳盛实热(包括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心肌炎、其它原因的心脏病、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气血郁结,痰饮、食积。促而无力为津伤气脱。心房纤颤或心动过速伴有早期收缩者,多有促脉。
    辨识病脉时,还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象多兼见:脉诊时单一脉象较少见,多为几种脉象如“浮数”、“沉迟”、“沉细弦”,“沉细迟涩”等混合并见。这些兼见脉象,必须结合其它诊察资料,才能对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盛衰作出判断。
    (2)有关脉与证的取舍问题:当脉象与证候不相符合时,可考虑“舍脉从证”(即舍去脉的假象而以真实的证候为诊断依据)或“舍证从脉”(即舍去证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实的脉象作为诊断依据)。例如,心腹急痛,脉见沉伏(见于疼痛性休克时),当舍脉从证;胃腹胀满,脉象微弱(因脾不健运而有虚胀),当舍证从脉。一般情况下,应是脉证相符;在特殊情况下,则须全面考虑,去伪存真。
    (3)四诊合参:诊断不能单靠切脉,而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切不可不问病情,单凭切脉就主观臆断。
    (4)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对待两手寸、关、尺(共六部)分主脏腑的规定,而应全面地从脉象主病出发,参考其它三诊,对病证作出正确的诊断。

切诊是切按触摸病人的脉搏及身体其他部位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诊包括脉诊、按诊两部分。在脉诊发展过程中,诊脉部位有三种:
    1.遍诊法:
    头、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合为三部九候。因为应用不便,后世不多用。
    2.三部诊法:
    即颈部以人迎,双上肢的寸口和双足背的趺阳三脉,分候胃气与十二经之气。亦有加诊太溪以候肾气。
    3.寸口诊法:
    即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由于寸关尺配属脏腑历代说法不一,目前临床常用为:
    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尺候肾与大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诊脉时内外环境要安静,病人正坐或仰卧,手臂与心脏近同一水平。
    2.医生布指时先用中指确定关脉部位,然后食指在寸脉部位,无名指在尺脉部位。
    3.力度要有举按寻的变化,举为轻取,按为重取,不轻不重为寻。
    4.诊脉时医生呼吸要自然均匀,以医生正常一呼一吸的时间计算病人脉搏的至    数,诊脉时间必候满五十动,不得草率。
    5.脉象受到季节气候,地理环境,饮食情况及个人性别、年龄、体格等因素的    影响,会有一些变化,属于生理范围,不应诊为病态。
    6.在一般情况下,脉与症是一致的,即脉症相应。但也有脉症不相应,甚至相    反的情况,此时应注意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定取舍。

中医的切诊,既包括切脉,也包括对病人其它部位,如胸、腹、关、尺肤等处的按触。故中医的切诊,决不只限于切诊脉象。当然,切脉是中医诊断病证和推断预后的一项很有特色的手段,古人曾对中医的四诊作了生动而深刻的概括,说:“望而知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意思就是说,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能正确判知病人的病证的医生,其学识是渊博的,技巧是精湛娴熟的,达到了料事如神的境地。由此,也可看出,切脉必须与望、闻、问三诊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病人的动脉,以根据不同脉象反映,了解病人所患病证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在临床上一般都切“寸口”部位桡动脉的脉搏。为什么要在这个部位切脉呢?《难经·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保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其含义是说,肺主气,朝百脉,故肺为气血流注和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的重要器官,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所以可借以测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病理变化。
切诊 
    切脉时,宜让病人取坐位或俯、仰卧位,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使血流通畅。中医习惯用左手切病人右手脉象,右手切病人左手脉象。方法是先用中指按在病人腕后高骨(桡骨头)内侧的“关”部,然后用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关前、关后、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三个手指的疏密、根据病人的身高适当调整。医生宜手指微屈斜按,用指尖罗纹处接触病人脉搏,进行诊脉。左右手寸、关、尺三部,合称“六部”左右各三部,对脏腑的分属一般是:左寸为心;左关为肝、胆;左尺为肾、膀胱、小肠。右寸是肺;右关为脾、胃;右尺为肾、命门。
    切脉时,医生用其手指的末端很轻地触诊病人的脉象,即是“浮取”,以较重的指力触诊病人的脉象(有时须按至骨上),称为“沉取”;介于“浮”取与“沉”取之间的即是“中取”。三部各用浮、中、沉切诊一遍,称为九候。医生的三指,可同时切脉(此为“总按”),也可分别切寸、关、尺部(称为“单诊”)。在切脉时,医生预先调匀自己的呼吸,才能较准确地算出病人脉搏每一息的至数,也利于专心一致地切诊病人脉象的变化。切脉时应尽量避免外来的干扰和情绪的波动,以免脉象失真。医生切脉的时间不宜少于三分钟,否则,可为假象所惑。

切诊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脾,脐腹属肾,少腹属肝。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
    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
    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
    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
    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
    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
    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

切诊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脾,脐腹属肾,少腹属肝。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
    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
    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
    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
    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
    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

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

学习脉诊之基本观念及认知:
    脉诊之学即是以患者两手之桡骨动脉为诊测疾病的部占。医者以左右手『食』『中』『无名』三指在该处仔细推研以寻求疾病之本质及治疗之方向。而人身血管众多,且左右手解部学看之并无不同,何以可在桡骨动脉上细分左右寸关尺并据以诊知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生理、病理变化?其理至今尚不可知,但吾人可确定者,人身两手桡骨动脉,正如穴道经络学说一般是一种体内生理、病理变化之『反应区』。即体内之脏腑情况会在桡骨动脉之『跳动』及『外形轮廓』上显现出来。故笔者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体认,并应用『何种疾病->何种脉象->何种疾病』欴法则配合临床治验反复修正整理出一套非常完整的脉诊体系-『张氏脉法』。
    脉诊之目的是求精确的病理诊断。将指下之感觉加以分析、研究,做为治疗处方的依据而医者三指之下的感觉即是本文中所称之『脉象』。
    所谓『脉象』者,实在包括两大类:一是脉管之『跳动』;二是脉管之『形状』。
    患者左右手桡骨动脉之:
    1. 〔跳动〕:包括快、慢、强而有力、弱而无力、浮、沉、凸起、凹下、滑、涩等。
    2. 〔形状〕:包括粗、细、软、硬、长、短、弦、钩等变化。

医者将上述『外形』及『跳动』两种变化再配上该脉所出现之部位,将此三种因素排列组合,即可获得一病理上之结论。

中医和西医都把脉。把脉的部位也都是病人腕部桡动脉搏动最明显的部位,也同样是利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触觉来了解病人挠动脉搏动的情况。中医的把脉,往往要把上好一会时间,不仅要了解脉搏的强弱、跳动的频率快慢、节律的齐整等一般变化,还要了解脉管内血液充盈的程度、血流的通畅情况,以及脉搏波动的幅度等等变化,以了解病情,作为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依据。
    中医把脉为什么可以诊断疾病呢?
    脉搏的周期性起伏,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影响下,动脉管内压力的突然增加和降低而引起的。因此,通过脉搏的跳动变化,可以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如心脏每搏动1次,挠动脉也搏动1次;心脏搏动快,脉搏也快;心脏收缩力量强,脉搏也强;心脏有病时,心律不齐,心脏搏动时跳时停,脉搏也相应地出现不规则。
    中医对把脉的研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脉学”的理论,并把最常见的脉搏归纳成28种类型,清楚地说明什么样的脉,指示什么样的内部变化,叉将手腕上的桡动脉以挠骨茎突为界、分成3段,每
    l段代表 l个内脏,从这段脉搏的变化来了解内脏的病变。关于“把脉”的问题,受到了中西医务人员和其他学科学者的重视,目前已应用电子计算计等精密仪器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