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滚山珠:仅60人会表演,4000多年前蚩尤战败后南迁

 建安视觉 2019-06-02

小花苗族芦笙舞蹈滚山珠,仅60人会表演,4000多年前蚩尤战败后南迁。

 日前,“多彩贵州·生态人文之旅”2019年毕节文化旅游营销推介会在河南省安阳市举行。推介会上,表演了舞蹈《彝族铃铛舞》、《月亮挂在半山崖》、《滚山珠》和歌曲《要走的阿老表》、《留客歌》等民族文艺节目。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它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堪称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她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


 苗族滚山珠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957年,滚山珠进京为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演出,1991年,在广西南宁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获艺术表演金杯奖,1992年,在波兰获得世界民族民间艺术最高奖——“金山杖”奖。


  滚山珠产生和流传于群山环抱、层峦叠嶂,相对较为封闭的小花苗聚居的村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形成了较小区域的相对的一个内循环生存系统,使滚山珠得以保存和承传。

 滚山珠是为纪念英雄的苗族青年不畏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身躯滚倒荆棘,以矫健的体魄开创出一条穿越山野莽林的通道,让迁徙的父老乡亲能够到黑洋大箐安家落户的业绩。


 据《苗族简史》记述,苗族先民首领蚩尤在公元前2550年与黄帝作战战败后。苗族就开始从东向西、从北向南的迁徙。由于历代战乱等因素,直到清朝时期还有大量的苗族不断地迁徙。这种迁徙的经历,在滚山珠产生的传说中已有体现。


   滚山珠虽然只是一个民间芦笙舞,但结合苗族历史上未曾创造文字以记录历史却有比较可信的史事传说和芦笙词这些特点来看待这个芦笙舞,滚山珠就具有了史诗的性质。


直到今日,滚山珠的所有60余个演艺人员中,除王景全1人考取艺校分配后领取财政工资外,其余均非专业演员,平时劳作,需演出时才聚集,或组成小组到外演出。苗族有敬重老人,敬重师长,敬重芦笙艺人的优良传统习惯,这使得芦笙舞的学习和传承能得到持续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