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雍正王朝》自身的逻辑,老十四胤禵其实并不能真正指挥得动西北的二十万兵马。真正指挥得动这二十万兵马的是各种利益关系的相互妥协。 胤禵是代替康熙出征的。但是具体军务实际上是由兵部操办的;军饷粮草是由陕甘总督调配的;具体的战役是由西北边军主将们指挥实施的。 “抚远大将军王”存在的意义,本质就是在他的名义之下,协调和实现各自利益。 康熙曾经说过,“西北用兵,打的是兵马钱粮。”所以为君喂将的本质就是协调好兵马和钱粮的关系。康熙比谁都看得透此间的各种关系,所以康熙能够在年轻的时候,三次亲征准噶尔,最终大败噶尔丹获取胜利。 真正的胜利并不直接源自于康熙的“御驾亲征”。而是以康熙“文治武功”的名义,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该奖功的奖功,该升官发财的,升官发财。 西北真正的命运,其实不在朝廷有多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而就在于兵马和钱粮之间的关系的实际协调人是谁。 所以军队本身就不是胤禵可以掌握的。所谓胤禵的嫡系,富宁安将军。他的八万大军着实是西北的主要精锐,也是胤禵建功立业的资本。 但是本质上富宁安就代表了西北的主力军队,他服从谁的命令,并不是因为胤禵是所谓的“抚远大将军王”,而是在西北,谁能源源不断供给他军械粮草。但具体的仗是由军队打的,所以胤禵也得依靠他,重用他,甚至不时地恩惠他。 所以当“抚远大将军王”能够挟制陕甘总督的时候,富宁安就会对胤禵“唯命是从”。但是康熙驾崩够,陕甘总督年羹尧不再听从“抚远大将军王”的时候,富宁安实际上也不会跟着胤禵一条道走到黑。 直到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富宁安再也坐不住了。表面上看起来富宁安在接到胤禵密信,所以他和年羹尧不合作。 但本质上,是年羹尧上位之后,彻底垄断了“抚远大将军”和“陕甘总督”这面子和里子的全部权力。而影响到了他的利益。作为曾经驻扎在西宁的主将富宁安,自己没有当上抚远大将军,却要听一个外来包衣的指挥,他的所有运途全部被年羹尧掌握了,这才是根本所在。 但是赶走年羹尧,迎回胤禵,富宁安自己将会再赢回这个游戏里的权力的一极。 而相对于胤禵那种对西北军队名义上的管理模式,年羹尧对西北的控制,那绝对是细到每个军卒的。那是用8万精锐的鲜血浇灌出来的所有人对他的服服帖帖。 年羹尧的原则,严惩、重赏。整个朝廷对西北的兵马钱粮、人员调配全部都由年羹尧说了算。不听话的,哪怕皇亲国戚,都是死路一条。而挺年羹尧话的,年羹尧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眼皮不带动一下。 所以年羹尧的军队高效,执行力恐怖。本质在于年羹尧在西北建立可一整套的细致化到枝梢末节的利益奖惩网络体系。 但是即便如此,其七寸仍然是全国粮草的源源不断的供应。而表面上,年羹尧垄断了西北的全部权力,包括粮草。 但是本质上全国当时几乎无粮可调,真正保障年羹尧粮草的,仍然是雍正动用了全部国力,甚至让李卫“打劫”江南富商,给他凑足保障的粮草供应。所以本质上真正的军饷粮草供应是掌握在雍正本人手里的。 所以后来即便是年羹尧,雍正说要下他的权力,也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要反朝廷。 年羹尧尚且如此,完全不掌握粮草的胤禵又有何能力调动20万兵马跟着自己进京夺位呢? 军队自己实际不掌握;粮草问题解决不了;出师之名也是硬伤;具体战略又无内应。所谓起兵之时,就是富宁安等人把胤禵捆了送雍正之日。 文/炒米视角 |
|
来自: 坚持最后5分钟 > 《职业反思—16—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