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掖县水车的故事说起,四样老货寻求实物线索

 旺旺的天一阁 2019-06-04


我不知道原始人是否就地取水、手捧就喝,在我的记忆里,中国北方或者说山东掖县(莱州),汲水的方式经历了翻天地覆的变化。

井绳打水

打我记事起,吃水是要去村庄中间的老井挑水。一口几百年的老井,井台和井口石头磨的锃亮,一颗几百年的老槐树隐天蔽日,一个村庄的老少在这谈天论地。过去的吃水井都是小口井,提水的工具大多是一根井绳(挽绳)系着个柳斗儿或木筲。后来有了镀锌板做的水桶,柳斗儿、木筲就淘汰了。

水筲的演变

过去农村,水面较浅,一般不用辘轳打水,直接用井绳打水。用井绳打水,看似简单,但确实是一项较难的差事。井绳,就是由一根结实的粗麻绳和保险铁挂钩组成。打水时手提井绳,双脚叉开立于井边,水筲系到井里。待筲接近水面时,如直接沉到水里,由于水筲的比重小于水的比重,筲会口朝上,斜飘在水面,水不会灌到筲里。即使晃动几下也无济于事,提起撴几下也是枉然。解决的办法就是摆筲技术。摆筲,就是手提筲左右弧形晃动,随着晃动幅度的加大,筲的中心线与水平面的角度越来越小,待接近零度时,猛地向下松绳,筲口在惯性的作用下变成向下,直接栽入水中。灌满水后,再提井绳,筲口改为向上,这样筲内盛满了水。如还不满,只是多半筲,可提起后猛地向下一顿,因筲的重量加上筲中的重量大于谁对筲的浮力,因此筲会淹没到水里,自然筲会灌满水。将整筲水捯上井口,轻轻放下,摘取挂钩,一桶水就算完成。

不同于南方直接在江河、水塘取水,北方的人们,即使水位很浅,也要打一口水井,图的是水质干净、过滤污染。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掖县的水源丰富,水位较浅的水井,人们还习惯于直接用挑水的扁担打水,不过已经成为历史的回忆了。

井绳打水

辘轳挽水

以后,再先进一些的汲水工具是辘轳。在辘轳架上缠着井绳,绳子上系着柳斗儿或水筲,用来往上提水。一个能够提取井水的辘轳,基本上是由支架、绞盘、缆索和盛水器这四个部分组成的。在我们故乡,这四个部件各有各的名称:架在井口上的木制支架叫“三脚(方言读jue)子”;安装在它上面的木制绞盘名叫“辘轳头”;一端固定在辘轳头上的缆索,名叫“辘轳绳”;挂在辘轳绳另一头的盛水器,名叫“水斗”。这四个部件还有它各自的组成部分,也都各有名称。如三脚子腿、串杆、辘轳把、蘸水、环圈等。

用辘轳从井中把水取出,在我们当地叫“挽水”。这是个很辛苦的力气活。说挽水辛苦,不仅是因为费力,更主要是因为挽水的人为了逮斗,必须让左脚站在井池子里,泡在水里,右脚要站在井台上与左脚相隔一步,前腿弓,后腿绷地反复扳动辘轳把,时间不多,就腿酸胳膊疼了。泡在井池子里的脚,夏天还好,可是在早春、晚秋,甚至初冬也得这样,那辛苦不言自明。

后来,出现了铁轮水车。这就让汲水的“力气活”变成了人人羡慕的“技术活”。

翻斗水车

新中国成立前后,掖县(今莱州)人用上了畜力拉动的水车汲取井水,灌溉农田,解放了劳动力。这是全县农业灌溉史上的一次革命

“富农”水车是掖县人用的第一代水车,也叫“斗子水车”或“翻斗水车”。它是利用齿轮作用的原理制成的,由铁质的车床、轮轴、齿轮、斗架、斗链、水斗、水簸箕、出水管、牵引杆等部件组成的。其工作原理和程序是:畜力拉动牵引杆,扭转轮轴,轮轴上的齿轮咬动斗架上的齿轮,使斗架转动起来,把水斗从水中提升到斗架上,随着斗架的下转,水斗倾斜,把水倒入水簸箕,从出水管流入水道,再流到田里。视井水水位的深浅,装挂水斗的数量可多可少,一般情况需装挂20-30个水斗。水位深,水斗多,重量大,需要骡马拉动。如用毛驴拉动,时间不能太长,要中间休息一段时间,或者辅以人力推动,斗子水车的车体长约1.2米,所以水车井必须是椭圆筒形,而且井台还要筑得高一些,便于水流顺畅。一般情况下,这种水车日浇地两三亩。

富农水车

翻斗水车历经八九十年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实物难寻。现寻求实物线索,希望有心人多加留意。

富农牌水车的故事

据莱州华银老职工说,掖县的水车最初都是富裕人家从潍县花高价钱购进的,一部需现大洋70块左右。1928年,河套村人马寿图以潍县的水车当样品,白手起家,边看边做,经过一年的时间,用铁榔头敲击出第一台水车,命名“富农水车”。由于自己不能搞生铁铸件,便派二儿子到奉天(今沈阳)三发翻砂厂,用三个月的时间,学会了生铁铸造的全部工艺。回家后进行生铁化铸齿轮,获得成功。1933年,马家父子正式建立了“富农水车厂”,批量生产畜力翻斗水车。他创办的富农水车厂一年可生产两三部水车。此后,马寿图又用土法革新自制了压力机,手摇车床等几十台工具,逐步做到了生产半机器化,每年可生产水车几十部,畅销县内外。

莱州电视台刘永强配图
莱州市电视台刘永强peitu

1949年9月,掖县兴华铁工厂(莱州华银前身)将富农水车厂作价买下来,进行批量生产“兴”字牌水车,有力地推动了掖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眼好的水车井,可使周围二三十亩地受益。一般来说,在天旱的日子里,井主浇完自己的地后,会让邻地的人家借用几天水车,这也是村风淳厚、邻里和睦美德的体现。

富农水车早已退出七十年了,实物难寻,现寻求实物线索,希望有心人多加留意。

解放式水车

斗子水车通体全是铁件,成本高,既笨重又费力。解放后,人们又用上了第二代水车———解放式水车,也叫“抽子水车”,或“皮钱儿车”。它车体小,造价低,轻便省力,不需要单独打井,安装在轳辘井上就可以汲水。

解放式水车是管链式水车,有推拉和手摇两种。

推拉式水车由车座、大齿轮、轮轴、小齿轮、链架、链条、皮钱、水管、水簸箕、牵引杆等部件组成,由畜力拉动或人力推动;手摇式水车比推拉式水车的部件简化得多,由车座、立柱、链架、架轴、摇把、链条、皮钱、水管、水簸箕等部件组成,由两人或多人手挽。

两者的工作原理都是利用链条、皮钱在密封的管道里把井水源源不断地汲上来。日浇地两至三亩。水车的铁链和水管的长度,视井水的水位深浅而定,两者的长度都必须以沉入水面以下方可作业。

农业合作化以后,各生产队都增加了解放式水车特别是手摇式水车的数量,参与手摇的多是妇女劳力。她们四人一组轮番作业,或单井单流,或多井合流,为抗旱增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使用“解放牌”改进型畜力推拉水车,一头牛或一头驴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放了劳动力,极大地方便了农村的水利灌溉。“解放牌”水车不仅广泛应用于掖县,周边的县、省也大量采购应用,本编曾在河北见到过掖县兴华工厂生产的“解放牌”水车。

1949年,该厂当年生产水车36部,1950年迅速达到2625部,1956年猛增到了35415部。直至1961年,莱州华银开始专业生产硬度计(企业名称也随之改为山东掖县材料试验机厂),加之140柴油机的广泛应用,掖县兴华铁工厂就不再生产水车。但是,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掖县兴华工厂生产的"解放牌"依然在乡村看到使用,50岁以上的人都应该有印象记忆的。

掖县兴华铁工厂将富农水车厂买下来后,河套村马寿图的儿子马圣敏(曾担任工厂的工会主席,见下表)、侄子马向善也随之来到兴华工厂工作。现在马圣敏的孙子马智林仍然在本公司工作,马家前后4代人在莱州华银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工作。

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名为“解放牌”的小轮盘水车由掖县兴华工厂研发制造,而后推广开来,各地仿制,整个华北地区和陕西宁夏地区均使用这种水车。

翻斗水车历经八九十年啦,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是莱州华银公司历史档案室里的图纸文件,实物难寻,现寻求实物线索,希望有心人多加留意。

柴油机抽水

最早的柴油机是由山东掖县材料试验机厂前身、于1959年开始生产的140柴油机,两个巨大的飞轮,马力不大,但是动力十足,尤其是适合高程扬水。

140柴油机抽水网络图

上世纪60年代,掖县的提灌工具又进行了第二次革命,用上了抽水机,开创了机械化提灌的新时代。许多村庄打上了深层的大口井,安上了掖县兴华工厂(莱州华银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前身)生产的140双飞轮柴油机带动离心泵,解放了劳动力,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浇一两亩地。

140柴油机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195柴油机问世了,轻巧方便,很快取代了140柴油机,水泵也大面积使用了。这款140柴油机,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曾经见过使用,两个飞轮比上图大了不少,直径在1米以上,单个重量约120斤。

与140柴油机配套的水泵,是莱州华银前身于1959年开始生产的。其中农用水泵在当时的掖县叫得非常响,扬程最大120米。那时的水泵是放在井口边上的,不是潜在水里。

这款140柴油机,在莱州华银是看不到实物了,在70前的人们记忆中还是比较深刻的。寻求实物线索,留下一份回忆,有赖于有心人的帮助。

手压井

在掖县,手压井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兴盛于八十年代,不少乡村家家户户的庭院里,手压井已经打的十分普遍。主要应用于家庭汲水。这种取水工具的出现,代替了往日的涝池水,相对来说,结束了寒冬靠毛驴车到河中拉冰块消水吃的艰辛,也隔离了人畜共饮的难题。起始,手压井的水套是用195柴油机的废旧缸套制作的。由于手压井是出于封闭状态,因此出水相当干净,不需要进行消毒等处理,可以直接饮用。由于现吃现弄,使饮用水始终保持活性、清新。

打井用的是一根实心的井棍,也有10多米长。打井的人要有力气,队伍里多是村里的壮劳力或亲戚中的年轻人。打井的时候,选准了位置,人群起先是站在房顶上的,大多是选在四合院的一个对角处,靠近房檐,两边的人能够相对集中,能够用上力。那时间没有塔吊,这样的选择,是极为合理实用的。井棍上栓了碗口粗细的麻绳,有人拉紧了,再有人打夯一样的将井棍一节节打下去。等井棍矮过了房檐,就可以走下房顶,站在三条腿的高木凳上接着打井了。等打井的人站在院落地上的时候,井棍已经几进几出,露出地面的只有一个尾巴稍了。等打好出水了,再下抽水的井管。抽水管放得很顺利,安装好了井筒和井座,接出几盆粘稠的泥浆水后,清清的井水就可以添进锅里煮出长长的拉面,炖出清香可口的酸辣菜了。

人工打井

使用时,先用一瓢水倒进水套引水,反复的把手压杆上下压,几下之后,只感觉手里的压杆有些重,这时只听“噗”的一声,清澈的水便喷涌出来。水出来后,手里的压杆也感觉轻快起来,继续上下压,地层下的水便源源不断的流出来。压完后,停下来,水便慢慢的下去不见。

自从打了手压井井,不用到村里的敞口井去挑水了,减轻了好多的家务劳动。同时,井水出来的是冬暖夏凉,洗东西的时候很舒服;而且水质甘甜,没有现在自来水漂白粉的味道。我在家上学的时候,我们家是村里第一个打了手压井的,小伙伴们有事没事地总是望俺家跑,每个人不去压几下,是不会甘心回家的。

农田灌溉、家庭潜水泵普及开来

多年不回莱州老家的人,发现农村的水浇地都在使用潜水泵了,推上电闸,清水源源不断地冒了出来。不仅是农田,也有许多家庭钻井机打了阔口水井,下上潜水泵,井水可以直接送到屋里的水缸里。采用抽水泵把水压上来,是省了不少力。

现在,敞口的水井依然保留许多,大多年久失修或废弃不用了。许多家庭依然保留着手压井,说是万一停电可以应急,实际上大多都是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不用了。不过加上引水仍然好用。手压井的保留,实际上是在保留一份历史的记忆。偶尔体验一下,恍惚回到了儿时,呼喊着、雀跃着在压水。

村村通上自来水

十年前的农村,已经有很多的家庭使用了城市集中供应的自来水,也有的偏远村庄自己安装独立的自来水供水系统。足不出户,享受城里人的悠闲。除此之外,传统的老式敞口水井、手压井、农业学大寨时的大机井、家庭院落里的自用潜水泵水井等等,仍然能够寻觅到身影。

未来的汲水工具会怎样演化进步呢?这得需要发挥你的想象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