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特点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但它并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风光,也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是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以及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它是用中国所特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山水画萌于晋,成于唐,经五代、宋、元的发展,名家辈出,大作不断,是影响巨大的画科之一。 《奇渺幽深》清·髡残 《 寒江独钓》宋·范宽 中国山水画是我国无数文人名家卓越才能的体现和辛勤劳动的结晶,具有与西方绘画不同的特点。 第一,与中国哲学深切吻合,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 第二,与自然山水相对疏离。中国画所追求的画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国画中的山水不是对自然界实体存在的山水景观的真切临摹,而是与之相对疏离,通过典型集中、变形夸张、寓言象征等艺术手段使审美产生阻拒的人文山水和“文化的自然”。 第三,与中国文人关系密切。山水画注重形式的审美和精神的价值,成为无数文人雅士的钟爱之物。 第四,与中国文化互动发展。文化的进程影响着山水画,山水画的文化内涵积淀又丰富了后世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增添了山水画的文化含量。 《水榭消夏图》明·文征明 山水画分类 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是用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南宋有二赵(赵伯驹、赵伯骕),北宋有王希孟,以作青绿山水著称。明代有仇英、张宏以实景青绿山水而闻名画坛,开创了青绿山水画的新格局。青绿山水至明代形成了一个发展高峰,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山水画家,画法不断推陈出新,使青绿山水这一传统题材得到长足发展。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现代画家中擅长青绿山水技法的不在少数,像张大千、黄宾虹、陈佩秋等都是画青绿山水的高手,并在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千里江山图》(局部)宋·王希孟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用传统青绿法,用笔极为精细,设色匀净清丽,在蓝绿色调中寻求变化,富有装饰性,为千古青绿之杰作。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金碧山水 金碧山水是以泥金、石青和石绿三种颜料作为主色,比“青绿山水”多了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勾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 金碧山水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就是对他这一派画风的延续。明代董其昌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则将李思训列为“北宗”之祖。 《御苑采莲图》唐·李思训 浅绛山水 浅绛山水就是在水墨勾勒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这种设色特点始于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画这种山水的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湿变化不同的墨线勾勒轮廓结构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淡青、淡朱类),根据山石的大小、高低、远近,染山石和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这种画法的特点是画面素雅静淡、明快透彻。 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浅绛山水,则全以墨为主,而其色轻重之足关矣。”他强调了笔墨仍为画面状物构形的基础,墨色足后,略施淡彩,画面色调单纯统一,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而其色多施于山石之上。 《剡溪访戴图》(局部)元·黄公望 水墨山水 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作画讲究立意隽永、气韵生动,并形成了整套以水墨为主体的表现技法。这种画法以笔法为主要手段,同时充分发挥墨的功能。中国画讲“墨分五色”,其区别于其他山水画技法的特点就是画面中只通过墨的焦、浓、重、淡、清这五个层次来丰富并组织画面。在理论上强调有笔有墨,笔墨结合,以求达到变化超妙的境界。 《树色平远图》宋·郭熙 学习更多绘画知识,关注百家号:绘画视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