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沟通中的7-38-55法则

 见素抱朴780 2019-06-04

沟通中的7-38-55法则

有一个被广为引用的沟通法则:在沟通中,文字只传递意义的7%,声音传递了38%的意义,面部表情传递了55%的意义。

这个法则强调的是非言语沟通(语音语调、表情和身体动作)的重要性。

非言语沟通很重要,但是这个法则是错的。

(1)引用太多变成真理了

这个法则出现在很多传播学课本中,出现在讲沟通的大众读物或者培训课程中,但是,它是错的。

我最近一次看到它,是昨天,在一本讲沟通的书中。这本书是这样写的:

根据梅拉宾教授的实验数据,在向听者施加影响方面,语言信息占7%,视觉信息占55%,听觉信息占38%。因此,非语言性的信息影响力远胜于说话内容,我们该如何加以利用非言语信息呢?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法则,就知道它一定不精确,肯定是依赖某一个研究的结论。但是也没有很质疑它,因为非言语沟通的确很重要。

昨天,我决定搞清楚这个法则的来历,做了一点研究,发现:这个法则竟然是错的。

因为引用太多,它竟然变成真理了。

(2)梅拉比安的研究

这个法则来自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的研究,他是UCLA的教授。翻译成梅拉宾不太对,更正确的翻译是梅拉比安。

为什么会翻译成梅拉宾呢?因为他的名字常常被错写为Mehrabin。我刚读的那本书就写错了。

这个法则其实来自梅拉比安做的两个研究。

一个研究是让一些人(所谓的被试)听一些读出来的单词,这些单词传递了喜欢、不喜欢或者中立的情感。单词是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的。读单词的那个人到底是喜欢、不喜欢还是中立呢?

这个研究发现,被试更多是用语调来判断,而非单词的文字意义。

另一个研究还是让一些人听一些读出来的单词,这些单词传递了喜欢、不喜欢或者中立的情感。同时,这些被试会看到一些照片,代表了读单词的人的面部表情。读单词的那个人到底是喜欢、不喜欢还是中立呢?

这个研究发现,被试更多是用面部表情来判断,而非单词的文字意义。

这两个研究,就是7-38-55法则的由来。

(3)好多好多的问题

从这两个研究,到7-38-55法则,是一个飞跃,这个飞跃是不成立的。

有一个大问题。这个大问题就是,第一个研究比较了文字和语音,第二个研究比较了文字和面部表情。但是,没有一个研究,把这三个因素一起比较。

还有一个大问题:被试很少,一共62人。从62人推导出一个普遍真理,可能有点少。

还有一个大问题:被试都是女的。她们都是心理学入门课上的学生。也许,非言语沟通对女性更重要?男女沟通模式有很大差异。这是个必须处理的问题。

(4)被误解的沟通法则

最大的问题在这里:梅拉比安研究的是特定的沟通——情感和态度的沟通。

这种沟通,文字意义的确很不重要。就好像恋人之间的沟通,叫小狗或者叫宝贝,看起来文字意义相差很大,但是不重要。

也就是说,梅拉比安的研究被误解了。后来,他这样说:

我的发现常常被错误引用。请记住,我所有关于不一致的或者多余的沟通的发现,都是关于情感和态度和沟通。这才是它们适用的领域。很明显,说所有沟通中的文字部分只占信息的7%是荒谬的。想象一下,我想告诉你那块你正在寻找的橡皮在我的位于三楼的办公室的书桌的右手第二个抽屉。有人敢说文字部分只占这条信息的7%吗?不是这样的,准确地说,文字部分占了这条信息的几乎100%。再比如说,每当我们沟通抽象关系的时候(比如,X等于Y减去Z的平方),很明显整个沟通的100%都是文字的。

(5)读论文

我是怎么搞清楚的呢?读论文。

读论文有两个意义:一是读原始资料;二是读比较认真的研究。

好的流行书都是抄论文的,比如写了好几本畅销书的格拉德维尔。

好的流行书抄得对,不好的流行书抄得不对,或者自己拍脑袋瞎想。

顺便说一下,今天看到有重量级学者抱怨说维基百科上不去了,说谷歌学术被禁了就算了,维基百科对于研究很重要。

这都很重要啊。对于我来说,谷歌学术更重要一些。

我在北大汇丰商学院教MBA学生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百度!你百度一下这个7-38-55法则,能学到什么呢?

他们连流行书都不看。

百度抄流行书,不好的流行书自己编,好的流行书抄论文。百度分不清好的流行书和不好的流行书。你就想想这个后果吧。

(6)你学到了什么

把上面这篇文章作为一个学习的素材。用四问学习法告诉我,你学到了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