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被广为引用的沟通法则:在沟通中,文字只传递意义的7%,声音传递了38%的意义,面部表情传递了55%的意义。 这个法则强调的是非言语沟通(语音语调、表情和身体动作)的重要性。 非言语沟通很重要,但是这个法则是错的。 (1)引用太多变成真理了 这个法则出现在很多传播学课本中,出现在讲沟通的大众读物或者培训课程中,但是,它是错的。 我最近一次看到它,是昨天,在一本讲沟通的书中。这本书是这样写的: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法则,就知道它一定不精确,肯定是依赖某一个研究的结论。但是也没有很质疑它,因为非言语沟通的确很重要。 昨天,我决定搞清楚这个法则的来历,做了一点研究,发现:这个法则竟然是错的。 因为引用太多,它竟然变成真理了。 (2)梅拉比安的研究 这个法则来自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的研究,他是UCLA的教授。翻译成梅拉宾不太对,更正确的翻译是梅拉比安。 为什么会翻译成梅拉宾呢?因为他的名字常常被错写为Mehrabin。我刚读的那本书就写错了。 这个法则其实来自梅拉比安做的两个研究。 一个研究是让一些人(所谓的被试)听一些读出来的单词,这些单词传递了喜欢、不喜欢或者中立的情感。单词是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的。读单词的那个人到底是喜欢、不喜欢还是中立呢? 这个研究发现,被试更多是用语调来判断,而非单词的文字意义。 另一个研究还是让一些人听一些读出来的单词,这些单词传递了喜欢、不喜欢或者中立的情感。同时,这些被试会看到一些照片,代表了读单词的人的面部表情。读单词的那个人到底是喜欢、不喜欢还是中立呢? 这个研究发现,被试更多是用面部表情来判断,而非单词的文字意义。 这两个研究,就是7-38-55法则的由来。 (3)好多好多的问题 从这两个研究,到7-38-55法则,是一个飞跃,这个飞跃是不成立的。 有一个大问题。这个大问题就是,第一个研究比较了文字和语音,第二个研究比较了文字和面部表情。但是,没有一个研究,把这三个因素一起比较。 还有一个大问题:被试很少,一共62人。从62人推导出一个普遍真理,可能有点少。 还有一个大问题:被试都是女的。她们都是心理学入门课上的学生。也许,非言语沟通对女性更重要?男女沟通模式有很大差异。这是个必须处理的问题。 (4)被误解的沟通法则 最大的问题在这里:梅拉比安研究的是特定的沟通——情感和态度的沟通。 这种沟通,文字意义的确很不重要。就好像恋人之间的沟通,叫小狗或者叫宝贝,看起来文字意义相差很大,但是不重要。 也就是说,梅拉比安的研究被误解了。后来,他这样说:
(5)读论文 我是怎么搞清楚的呢?读论文。 读论文有两个意义:一是读原始资料;二是读比较认真的研究。 好的流行书都是抄论文的,比如写了好几本畅销书的格拉德维尔。 好的流行书抄得对,不好的流行书抄得不对,或者自己拍脑袋瞎想。 顺便说一下,今天看到有重量级学者抱怨说维基百科上不去了,说谷歌学术被禁了就算了,维基百科对于研究很重要。 这都很重要啊。对于我来说,谷歌学术更重要一些。 我在北大汇丰商学院教MBA学生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百度!你百度一下这个7-38-55法则,能学到什么呢? 他们连流行书都不看。 百度抄流行书,不好的流行书自己编,好的流行书抄论文。百度分不清好的流行书和不好的流行书。你就想想这个后果吧。 (6)你学到了什么 把上面这篇文章作为一个学习的素材。用四问学习法告诉我,你学到了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