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颐和园、天坛、北海、香山等11家市属公园的190件文物首次集结亮相的《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目前正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进行展览。据统计,从5月18日开展至6月2日,已有近6万名参观者慕名前来欣赏公园里的这些“老物件儿”。 此次文物展系统、全面地展示了北京市属公园中丰富的馆藏文物和历史资料,展览策划组在11家市属公园提供的5.5万余件藏品中,最终挑选出了190件文物及50余件(套)资料品,包括瓷器、玉器、青铜器、漆木器、书画、丝织品等,其中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19件,很多展品都属“文物重器”,更是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穿越古典名园的春夏秋冬,探寻市属公园的前世今生。展览将持续到10月7日。 策展·背后 文物展策划组负责人、颐和园副园长秦雷:将这么多精品文物集中展示还是第一次 “这个展览的名字之所以叫《园说》,就是落实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精神,让我们北京的古典园林和其中的珍贵文物能够‘活起来’,讲述北京园林的故事。”文物展策划组负责人、颐和园副园长秦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北京的历史名园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多元的功能,是北京城市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国时期,公园首次对民众开放,社团活动兴盛。外寇入侵前夜,公园文物也汇聚到“国宝大迁移”的时代洪流中,谱写了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历经沧桑和岁月的洗礼,古老的北京园林在北京都城建制与文化中承担了重要角色。”秦雷表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祖国的强盛,流失海外的园藏文物逐步归还,园林领域科技成就硕果累累,对园林的保护建设工作蒸蒸日上,如今的中国园林更是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旅游名片、传统文化研传场所的多样形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民众,成为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虽然此前颐和园、天坛、北海、景山等公园都各自进行过文物展览,但这次能够将这么多的精品文物以及历史资料展品集合起来进行展示还是市属公园史上的第一次,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让市民更深入地了解北京的园林历史文化,见证京城历史名园不同时期的风貌,让人们能够在观展的过程中,领悟古典园林对于城市变迁和社会文化发展产生的不可替代的记忆与影响。” 观展·解码 铜鎏金编钟 流失百年复得 一组16枚仅存一枚 在展览的第四单元《百年公园旧貌新颜》部分,有一枚来自天坛的明代铜鎏金编钟,因为身世坎坷而备受关注。 编钟为明代造,铜质鎏金,是演奏中和韶乐的主乐器。编钟一组16枚,但是天坛目前仅存此一枚。1900年“庚子事变”中,天坛斋宫、神乐署、库房内的陈设、器件大部分遗失,乾隆朝精铸器件全部被八国联军掠走,这枚编钟被一名叫道格拉斯的英军少校带到了印度,作为战利品存放在军官俱乐部里。1994年,在编钟被掠走近百年之际,印度陆军参谋长乔希上将来华访问,向我国交还了这枚编钟。印度军方为安全护送这枚珍贵的编钟回家,还特意按照中国样式,制作了一只精美的木盒,在底座上记录了这枚流失海外编钟的经历。国家文物局为此专门组织有关专家对编钟做了鉴定,确认这枚编钟为明代所制,形态完美,工艺精湛,鎏金匀称,为国内罕见,标定为国家馆藏一级文物,移交天坛保管。这枚失而复得的铜鎏金编钟也是国运昌盛的特殊“见证者”。 缂丝无量寿尊佛像图轴 世界最大古代缂丝作品头回见 来自颐和园的缂丝无量寿尊佛像图轴是文物展中体量最大的展品,长宽达到近7.4米和4.5米,是国内现存同类文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缂丝文物。缂丝工艺是中国独有的古老制造技艺,由于工艺复杂,通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这幅无量寿尊佛像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祝寿所织造。无量寿的意思便是寿无量。在上方正中的位置是蝙蝠形状的祥云,寓意福气吉祥。在祥云周边是八位姿态各异的天仙,捧有供果。中间的三尊佛分别是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下方是释迦牟尼佛的两位弟子迦叶和阿难以及十八罗汉。整幅缂丝图画工精细,颜色艳丽,并且有乾隆皇帝的五方印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本次展出为这幅巨大的缂丝图第一次对公众展出。 寿皇殿宝坊匾芯 “失踪”六十年后首次亮相 北京应该是国内牌楼最多的城市。牌楼又称宝坊,但建在中轴线上的皇家等级牌楼少之又少。景山公园寿皇殿宝坊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景山山北的第一组建筑,也是北京皇城内仅存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三面宝坊,为四柱三间九楼式宝坊,每个宝坊正反面均有牌匾,宝坊原匾额均为乾隆皇帝亲自题写,其文字多出自《诗经》、《尚书》,借以阐述寿皇殿的深刻文化内涵。 1947年,因宝坊日渐倾斜,有倒塌之势,政府便对这三座宝坊进行修缮,按照原制式修复,用木质替换了原有的石质匾芯,但没有任何档案记录被替换的匾芯如何处理,原来的石匾芯就这么不知所踪了。直到2009年景山公园在清理库房时,意外地发现了三块石质匾芯,经比对文字内容,发现与寿皇殿前宝坊上匾芯内容基本一致,并刻有“乾隆御笔之宝”印章,确为寿皇殿宝坊匾芯原件,至此,“失踪”了半个多世纪的寿皇殿宝坊匾芯终于重见天日。 此次参展的为南侧宝坊石匾芯,位居中轴线正中,牌楼前额刻有“显承无斁”,后刻有“昭格惟馨”。寿皇殿宝坊建于乾隆执政鼎盛时期,石匾上的御题也显示了乾隆皇帝继承发扬先祖大业、开创清朝繁荣盛世的决心。 引水石槽 呈现一条完整古人理水脉络 在文物展中还有一件来自香山公园的引水石槽。《日下旧闻考》中曾记载:“西山泉脉随地涌现”。香山公园静宜园时期,山林间的泉水为整座园林增添了许多灵动的诗意,同时也解决了城区,特别是昆明湖扩挖后对水量的需求。据介绍,引水石渠修建于1773年,分为两条,一条从卧佛寺樱桃沟引水,另一条由香山碧云寺水泉院引水,后由池内引而东行,入静明园。展览中展出的这块引水石槽是清代香山引水系统的一部分,每块水槽短的约80厘米,长的近3米,由下槽和上盖组成,起水道作用。 引水石渠的建设也让人们看到了一条完整的古人理水脉络。香山引水工程对京西园林、寺观的造景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没有这一水利工程,就没有京西海淀一带三山五园与私家园林密布如林、互相照应的“借景”效果,也没有著名的“京西稻”田以及昆明湖-长河水系,北京的文明史就要局部改写。可以说,是香山引水工程成就了三山五园的辉煌壮丽和京城水运的四通八达。 观展提示 时间:展期至10月7日 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厅 类型:免费 特别推荐 清制大驾卤簿图卷 最壮观皇帝祭天仪仗 大象开道 文物展中除了市属11家公园提供的展品外,辽宁省博物馆也积极参与了展览的协办。其中一幅清制大驾卤簿图卷就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画面中详细描绘了乾隆皇帝在绵延数里、彩旗招展的大驾卤簿仪仗队的簇拥下,乘坐玉辇前往天坛的盛大情景。据介绍,在中国的封建时期,皇帝由宫中外出时都会由仪仗队前呼后拥,这支仪仗队伍被称之为“卤簿”。清代,卤簿主要分为四种形式,分别是法驾卤簿(其他祭祀和朝会庆典)、銮驾卤簿(巡幸京城)、骑驾卤簿(巡幸外省)和大驾卤簿。其中,大驾卤簿是集合了前三驾卤簿的规模而形成的,所以堪称是清代规模最大、场面最壮观的仪仗队。 乾隆十三年(1748年)规定,只有在圜丘、祈谷及常雩等最高等级的大祀时,才能够使用大驾卤簿。经过对史料典籍的研究发现,大驾卤簿仪仗队主要由仪仗卫队、皇家乐团、兵器队及大型旗阵等部分组成,整支队伍的人数最多时达3800多人。祭祀当天,大驾卤簿的队伍前列抵达永定门时,队尾才刚刚走出紫禁城的午门,由此可以想象仪仗队伍的浩大规模。 另据《清会典》中记载,大驾卤簿时,要大象开道。除此之外,仪仗队中还有大型彩车5辆、马匹330匹、各式器物近千件。队伍中的皇家乐团由248人组成。去祭祀时,乐队设而不作表示谦敬;祭祀归途,鼓乐齐鸣以示欢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左颖 程功摄 流程编辑:孙昱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