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家大村传奇

 明天风飒然 2019-06-05

管家大村位于青岛胶州湾西海岸,离海边二、三里地,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从旁边经过,地理位置优越。本村故事传奇不少,略记之。

管家大村传奇

《三官庙》

位于村东北部,据传建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庙堂面向正南,共9间,面积380平方米,系砖石结构,青鱼鳞小瓦覆顶。屋顶建有龙头、朝天狗等雕塑,红色木门,棂子窗。古朴庄严。

正堂三间,高4米,宽5米,内供关羽、包公、海瑞三尊坐像,关平、王超、马汉三尊立像,塑像均浓墨重彩。像前安放一张供桌,供桌前放有红毡蒲团。东、西偏殿各三间,高3米、宽4米。东偏殿内供送生爷爷、送生娘娘彩色塑像。西偏殿为天齐庙,内供天王、天兵

天将雕塑,正颜厉色,八面威风。庙门上有一副对联:汉宋明三朝正气,关包海万古忠良”。还有一副对联曰:“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庙内东南侧的钟楼,四石柱架着顶盖,呈正方形,高3米、宽2.5米。楼内悬一大钟,为生铁铸造,重约800公斤。以前,本村或邻村若有大事,便以击钟为号。听到钟声后,村民都要到庙里集合听令。1995年,驻薛家庄(现属胶南市)部队将钟运走。

院内有三株柏树,均高约15米、粗约30厘米。1947年春被伐,用于做栅栏门。院内庙门东侧有一棵家槐,上有藤萝攀附。庙门西侧有一棵银杏树,高约16米、粗约60厘米,有100余年历史,1972年被伐。

以前,每逢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二月初二等节日,全村家家户户都去庙里烧纸送香,燃放烟花爆竹,以求吉样。本地解放后的1946年,为破除迷信,庙内塑像全部被搬出。1952-1953年,庙堂做过小学。1954年,庙堂改做仓库。1967年,被拆除。

《早期的副业生产》

清成丰十年(公元1860年),管秀高与两个儿子利用自家的三间房屋、一头牲口和一盘粉磨开办了粉坊。因位于村后,故叫后粉坊。在每年冬春农闲季节,以当地的地瓜、绿豆、豌豆等为原料,加工粉条。管秀高为人忠厚老实,办事实在,做出的粉条质量又好,受到当

地人的欢迎。他一边为周围邻村加工、兑换粉条,一边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加工粉条出售,收入较可观。同时,粉渣是养猪的好饲料,猪粪又是种地的优质肥料。后粉坊有50余年历史,是本地的老字号,周围村庄无人不晓。1914年,管秀高病故,儿子分居。由于时局动荡、粮食歉收和劳力不足,粉坊倒闭了。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村民管维隆带领两个儿子管培和、管培祥,在自家开起了油坊,字号“隆聚红”。由于管理有方,货真价实,生意越做越红火,远近闻名。除开展来料加工外,还自产食用油销往胶州、青岛等地。因油坊坐落在村南沟内,此地便叫油坊沟,沿用至今。为继续发展,管维隆带领七个孙子,盖起60余间房子,扩大再生产。他还在胶州相继办起了毡坊、绳子铺。毡坊主要生产毛毡、毡帽,由于质优价廉,曾销往江南各地。有了资本后,他先后购买了3顷60亩地(折合市亩778亩)。

管维隆富裕后,没有忘记村里的兄弟爷们。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遇上自然灾害时,他拿出5000余斤豌豆救济80余户村民,深得百姓赞誉。在九曲河两岸一带,提起油坊沟,不管大人、小孩没有不知道的。管维隆病故后,由于时局动乱,影响了生产。后分家经营,但由于管理不善,油坊、绳子铺、毡坊销售滞缓。因土地、房屋被大批出售,作坊相继倒闭,不足一年管家就败落了。

村民管金璧,一家六口,种地八亩,仅能维持生活。1912年,管金璧、管金玺兄弟二人到青岛青海路租了两间房子,专卖玉米面大饼子。由于物美价廉,供不应求,生意越做越红火。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就在青岛乐陵路买上房子,做起了榨油生意。时有4台油榨子,用工4名。1930年,油坊发展到有油榨子40台,楼房12间,工人60名,字号“双兴”。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千买卖,万买卖,不如翻土块”的俗语。管氏兄弟除在青岛发展榨油业外,还在家乡直接经营土地150亩,有牲口2头,常年雇工6人。农忙时,还雇佣短工。后又买了250亩土地。

他们发财不忘乡亲们,凡是村里或邻村认识的人,只要去青岛找他们,他们都管饭或安排住宿。1935年,他们从法家园村(现属黄岛街道)购买土地100余亩租给当地缺地农户耕种,三年不收钱粮。1939年,军阀混战,又遇上大旱,农业歉收,人们只能过着“半菜半

粮”的贫困生活。管金玺将油坊万余斤生饼(生产花生油的剩渣)分两次运回村,无偿分给父老乡亲,帮助度过了荒年。1942年,遇上大涝,他又购买地瓜干5000余斤送给乡亲们。1943年春,青黄不接之时,他又购回谷

子8000余斤,解決了村民的燃眉之急。1945年,他们决定在村里新建一处学校,从青岛购进了檩条等原料,但因战争等原因未能建成。1956年,他们响应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实行了公私合营,管金玺享受股份制分红。双兴”油坊后改名为“青岛植物油厂”。1973年,管金玺病故于青岛,其女儿管凤勤接替父亲的班,现全家居住在青岛

《“节孝儒童”碑》

1965年,整地改土时,村民在村西100米处挖出了一座墓碑,碑文为:“皇清旌表、节孝儒童管岳惠妻隋氏墓,光绪十年秋八月谷旦,阖学公立”。

据传,此碑为管岳惠和隋氏合葬之墓墓碑。“节孝”,是歌颂隋氏。此女孝敬公婆,与邻里相处和睦,对乡邻有求必应。她教育子女有方,深受人们爱戴。“儒童”,是歌颂未满30岁的管岳惠。他熟读圣贤书,学识渊博,上敬父母,对人和蔼可亲,令众人刮目相

看。因没有得志,得病而亡。村里的儒生深感痛惜,便集资立了此碑。

《大力士管廷辉》

传说,村民管廷辉身高1.80米,体重90公斤,体壮如牛,力大无比,饭量也大得出奇。他和街坊邻居关系很好,只要有事求他,总是百求百应。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的一天,管廷辉干完活回家,肚子饿了。他曾听他娘说东间里有罐焦面(用大麦等炒熟后磨成的熟面),便找来很快将其吃完了。他娘回来后,见他错把一罐大麦面吃了,便拿出了那罐焦面。管廷辉竟接着把这罐焦面也全吃了。

他与妻子闲谈说:“在岛耳河(其岳父家),我没

想着吃顿饱饭。”有一次,二人去岛耳河走亲戚,顺便担草喂牲口。其妻对她爹娘说了此事,她的两个弟弟听明白了,便想知道管廷辉到底能吃多少。于是,他们篜了两锅大饽饽,可全给他吃了,他还说只吃了个八分饱。他的两个内弟生气了,想看看他是不是光能吃不能

干。他们找了两根皮垛绳,给他捆了一担草。在前头草捆里偷偷塞进了一个大碌碡,后头拴在一墩腊条茬子上,找了一根刺槐杠子。管廷辉二话没说,竟一下挑起来,把后头的腊条茬子连根拔起,他也没觉察到。近20里地,他一口气担回了家。回家后,才发现草里的大碌碡,他一气之下就把碌碡扛到了全村吃水的大井边。

这个碌碡14条棱,长约1.2米,大头直径50厘米,小头直径40厘米,重约200公斤。村里没人不知这碌碡的来历。解放前,村人外出办事,总有人问井旁的碌碡有多少条棱,回答正确才说明你是本村人。一直到1984年,村里搞规划填平了大井,才不见了那个碌碡。

当时由于受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所限,他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由于贫穷,管廷辉45岁时就病故了。但他饭量大、力气超人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人们一遇上需用大力气的活就会说,如管廷辉在,这点小事还不容易办吗?

管家大村传奇

《习武的故事》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沿海一带多盗贼,人们为了健身、自卫,相继办起了东、西、北三处武馆。

东武馆,由管秀伦在自家三间南屋开办,练武人员有管梦常、管洪星等10余名。西武馆,由管梦松在管金章腾出的六间房子里开办,练武人员有管梦楼、管梦春、管梦花、管金仁、管金喜、高二、三道士(曾在崂山当过道士)等20余名。北武馆,由管增隆在自己的三间南屋开办,有管顺义、管金芳、管梦章等近10人组成。三处武馆练的功夫基本一样,先练基本功,后学刀、枪、剑、戟、拳击、棍棒、手鞭、绳鞭、杆子鞭、七环鞭等武术。村民既练得了一定的功夫,也保护了一方平安。

1922年的一天,三个土匪在大窑港湾乘船去薛家岛,其中一个上了管聚池和管梦君的船,另两个上了另一条船。当航行到大窑附近时,土匪拆枪擦拭。管聚池向管梦君使了个眼色,管梦君趁土匪不备将其推下船。土匪从水里冒出头来,被管聚池用槁子砸下去淹死。另两名土匪见状,要靠近管聚池的船,但没有得逞。土匪回去后,纠集同伙,扬言要踏平管家大村。

这时,村里集资购买了6门火炮、30支抬杆枪、3门耳子炮。在村头主要路口,每晚都设岗放哨。又从胶州雇来10名官兵,增加防御力量。一天夜里,土睡匪组织20多个骑兵来到村西岭,但不敢进村,逃了回去。

管家大村传奇

1923年,正值军阀混战、年景荒乱之时。10月16日夜,薛家岛一伙土匪(俗称胡子)绑架了王台镇朱郭村的一名妇女,并抓去一名向导带路。这名妇女骑着一头驴,土匪尾随在后。向导知道管家大村有练武之人,便有意向村走来。在村北50米处,村里巡夜的看见有人,

便喝问:“干什么的?”那妇女连忙滚下驴,爬到北沟藏了起来。向导也趁机跑了。巡夜人员立即开枪,将驴腿打断,吓跑了土匪。这名妇女随人们回村藏身数日后,被送回了家。

辛安集市原属“四大港头”、“四大泊子”等村管理,管家大村因海产品较多,村民常去集市出售。1925年十月初五,因市场管理问题产生矛盾,引发了械斗。“四大港头”、“四大泊子”人多势众,约有100多人,管家大村卖海货的只有管梦春、管秀伦、管金芳、管梦花、高二等50余人。因早起赶路以防野狼,管金芳身带七环鞭,在争斗中正好派上了用场。他舞起七环鞭,前后左右出击,上下护住,打开一条路突出重围。其他人为早上赶路也都带了点防身器具。如管秀伦的七项摆连,一个蹿跳就能出去半里路。管梦春的“杆子鞭”,打得准确而快捷,一打一条胡同,一打躺下一大片。当时,管梦松在家里。有人回去叫他,他什么武器也没带,便赶来辛安。在现场,他看见有一根木桩立着,便一泼腿将其踢断。争市的人一看来者不善,都吓跑了。

后来,一个戏班子编了一出戏《砸会山》,管梦松、管梦春、管秀伦、管金芳、高二、三道士等都是主角。因怕影响与邻村的团结,这出戏只在外地唱,不在胶州洋河以南演出。

1943年,管聚池的船为诸城客商装了700尺布,准备运往青岛。当他得知有一批地痞要抢布时,便捎信给管梦春。管梦春在大庙(三官庙)里撞响大钟,召集人们去保护管聚池。人们用武力制服了这些地痞,保护了诸城客商的生命、财产安全。后来,诸城客商为表谢意,买了四蒌烧酒、两大盆黄瓜拌油条,请大家吃喝。

管家大村传奇

《教育事业的发展》

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村民管汉池

(字风鸣)考中了秀才,但因眼疾未能做官。他回村后,利用自己的三间房办起了私塾学堂,有一个班、20余名学生,教书十九年。教师的待遇相当于2个劳动力的收入,费用由学生负担,课桌和凳子由学生自备。每年正月开学时,在学堂门正北用红纸书写条幅:“新正月十六日,奎星照监,入学大吉。”开课后,初学《小学》至《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再念《五经》即《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管清云在家里成立私塾学堂,教书十几年。因家住村东头,号称“东学”,有学堂三间。学生自备的桌凳,有八仙桌、方桌、长条桌等。所学课程有快有慢,有《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四书》、《五经》等。

1912年,管梦泽在自家成立私塾学堂,教书二十余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因家住村西头,号称“西学”。学堂四间,学生30余名。课桌是办学人凑置的。除白天整日学习外,晚上还上夜学,油灯自备。他的入学贴是“新正月二十五日,奎星照临,入学大成”。

管家大村传奇

本地解放后的1948年,村里建立了小学校,政府派邵福生、肖彩燕、聂光华老师任教。学校设在村大街前边、油坊沟东侧。教室有正3房四间、厢房三间,是斗争地主的房子。设2个复式班,学生60余名。后来扩大到六七个班,学生200余名。因校舍所限,村小学有几个班迁往城子埠村,1970年又迁回。

1968年春,附近几个村共投资20万元,在村西建起了管家大村中学。校舍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共有教室14个、42间房,办公室和宿舍13间。小学7个班也附设在中学。有中小学教师33人,中小学生550人。村民管徳志、管绍惠、管增产等,在此任教30余年。1998年中学合并至红石崖中心中学。校舍于1999年被拆除。

1994年春,附近几个村共投资145万元,在村东南岭建立了一所高标准小学。占地面积13亩,建筑面积1948.6平方米。教学楼坐落在学校中央,设有教室、实验室、图书室、语音室、微机室、办公室、宿舍等,设施先进。有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和田径运动场,体育器械齐全。学校有教师23名,全都是大中专毕业生;学生345名,除本村学生外,还有高李沟、河洛埠、城子埠村的学生。学校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教学成绩在原红石崖镇名列前茅。1991年,村里办起了幼儿园。现幼儿园扩大为3个班,有9间房,3名教师,60多名幼儿。

目前,全村已有大中专毕业生近百名。

管家大村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