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老师谈诗”第三讲:意境生成

 君月之家 2019-06-07

谭汝为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从诗歌创作角度上看,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指诗人主观的情意;“境”,指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生活。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现实浑然相契而在作品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境界。从诗歌欣赏角度上看,意境又是读者在审美观照中,借以感受诗作的言外意、境外味、弦外音,从而受到感染与陶冶的诱导物。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首先请看杜甫在夔州写的一曲悲歌《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写登高感慨之情。诗的前四句景色壮阔:风声、猿声、落叶声,浪涛声汇合一气;落叶飞扬,江鸟盘旋,江水奔流。声音、景物、色彩都在动态中表现出壮伟的韵律感,而这样纵横万里的壮阔景色,才足以展现与表达诗人的宽大胸襟与悲壮情怀。这首诗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胡应麟《诗薮》语),在于其意境的纵横动荡、思深致远。

具体讲:“在这首诗中,包含了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情致,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凄凉,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谢脁‘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高亢。”(黄珅《杜甫心影录》)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6/0711/163054593_1_2019060711420148

古典诗歌的意境生成方式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意境随生

诗人因外物的感触,忽有所悟,思绪盈怀,于是借对外物的描写把内在情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意与境的交融。譬如唐人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位少妇原本是无忧无虑的,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地登上翠楼去观赏春光。忽然路旁杨柳的一片新绿却触动了她的情怀,使她蓦然回想到去年(抑或前年)春天给丈夫送行时折柳相赠的往事,顿觉孤寂冷落,辜负了美好的春光与自己的青春年华,因此为当年鼓励丈夫觅求功名出门奔波而后悔不已。这首诗的意境属于“意境随生”的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二、移情入境

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当他接触外物时,将主观情志注入其中,使客观物象融入诗人的感情色彩。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辛弃疾《鹧鸪天》)

这类诗作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所描摹的客观景物都已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而带上强烈的主观情感。这种意境生成方式又称“移情入景”或“借景抒情”。

三、即景见意

诗人将内在的情志隐蔽起来,在诗作中只示人以境,似乎纯然摹写他人外物,而诗人隐藏在作品之外。这种意在境外的隐匿“意境”,作者采用的是启发读者自己去领悟的方法。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天寒雪大,人际杳然,而渔翁却不畏严寒,不顾得失,专心垂钓,显然这是一个被幻化的理想境界。但诗人借此情景旨在曲折隐含地抒发自身孤傲不羁的性格和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浑朴苍茫的牧歌,艺术地再现了西北草原广袤雄浑的风物。全诗虽纯系自然景物的描摹,并没有写人,也没有直抒情愫,但读者仍可感受到抒情主人公对草原风光、对故乡的挚爱之情,间接地体味到牧民那种粗犷豪放的气魄和性格。

四、意境相生

这种方式是内情与外物相感相生,天然合一。又称为“思与境偕”、“意与境浑”。情与景相和谐,相吻合,是诗家所崇尚的典型意境。《诗经·桃夭》用“灼灼”描摹桃花的绚烂艳丽,盛赞新娘的娇美动人。对桃花的生动描绘与诗人参加婚礼的欢愉心情相契合,构成情景相融,形神相惬的妙境。

再如屈原《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两句的景物描写:秋风、水波、落叶都点染并烘托了愁情,形成感人的意境。再如: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陶渊明《读山海经》)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发潭州》)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苏轼《新城道中》)

这些诗句都洋溢着一种物我相得,情融景洽的欢快情绪。与此相对的是诗人黯淡的心境与所描摹的衰飒景物相互对应,也可称为意与境的相契相谐,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登鹳雀楼》)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总之,“意”是“境”的灵魂。只有经过锤炼的、富于独创的艺术构思,才能培育出芬芳艳丽的意境之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