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文/图 《少林寺》海报 记不得自己看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了,但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和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前者让我看得心惊肉跳、后者让我哭得稀里哗啦,至今电影里的主题曲都还会唱。上大学时,河大的逸夫科技馆每个周末都放映中外影片,记忆最深的,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美国电影《修女也疯狂》,记得看完《霸王别姬》后心情沉重,还特意写了一篇所谓的影评,张国荣的虞姬扮相就这样印在了脑海中。再后来上了班,新西电影院、东方红电影院等影院都去过,看的好像都还是当时的“大片”,只是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如今南阳街头的电影院越来越多了,似乎一幢大楼崛起,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处影院,时尚,智能,豪华,冬暖夏凉,还有一部接着一部的大片,铺天盖地的影片营销和宣传。坐在那里翻翻电影宣传单,想起小时候津津有味地读《大众电影》上的电影梗概,真的是恍若隔梦。在南阳古城的慢生活里,电影也是一个不能不讲述的话题,只是,那情形,是该从无声电影开始的……
《大众电影》杂志当年也很风行 一 如今的年轻人恐怕不知道卓别林这个名字,然而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喜剧大师了,一说起无声电影,我唯一能想起的就是他。戴礼帽,拿拐棍,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即使记不得完整剧情,他的鲜明形象和影片片断还是会浮现在眼前。 国际电影界将1895年12月28日作为世界电影的发明日,那时还是无声片,被称为“伟大的哑巴”。1896年,电影就传入了中国,不过在慈禧太后眼里,这可是“不详物”。1904年是慈禧70岁生日,英国驻北京公使为表示祝贺,特意送了一部放映机和数套影片,宫里的宫女太监听说过“西洋影戏”好玩但没见过,便求慈禧恩准了,在寿堂一侧架起银幕,接通发电机,一大群宠吏贵妃跑来看究竟。只是电影那时还算是新生事物,刚刚放了三本,意外发生了,一声巨响,磨电机发生炸裂,官吏宫妃都吓得大呼小叫,慌乱中引起火灾并造成伤亡。慈禧勃然大怒,认为大喜之日出祸灾实在不祥,遂下令将电影设备全部扔进河里,并不许任何人再带进宫。
电影在南阳放映,已是民国八年(1919年)了。当时南阳镇守使署执事官包炳玺委托南阳丝绸商姚继贤,以银币2700元从上海购买35毫米旅行放映机1台,手摇发电机1部,影片30多卷,并聘请技师在马神庙戏园售票放映,也在府衙、县署官邸及富豪家中作庆寿、贺喜或筵宾娱乐。不过,这无声电影在数月后便冷场了。此后数年,南阳人李向荣、意大利人巴明善亦用35毫米放映机放电影,因无发电设备,先后采用日光反映和电石灯作光源。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痘医朱文卿从上海购回1部16毫米放映机,在大华戏院等数处售票映出,仅有《印度戏法》等少量无声影片,因不懂技术,不能及时排除故障,营业萧条,未及1年而辍。直到民国二十四(1935年),以谢振华为首集资经营电影,于1937年8月在天津购得美国产35毫米旅行式有声放映机1台,3千瓦联身发电机1部和数部影片。聘请放映技师、发电技师各一名,当年9月在龙亭门外(今解放路北端)搭棚营业放映。次年春迁往大华戏院,增建放映室,大华戏院遂改名“大华电影院”。影片除自购的几卷外,还通过私人发行渠道向武汉租赁,大都是国产纪录片、故事片、戏曲片、武侠片,效果较好,业务兴盛。1941年初,日寇陷宛。谢振华等携机避难于西安,第二年回宛,停机搁置。抗战胜利后,缝纫店吴继恒租谢影机,聘请技师,在民众教育馆(今第二小学操场)、南关等处映出历时半年,因营业不佳而停业。到了1949年秋,南阳宜新烟厂经理赵福安又租了谢的影机,营业放映,并将马神庙戏园更名“福安影院”,不过没多久便停映了。
86岁的冯清连幼年时便看过无声电影,“就在大华戏院放映,去看的人不少,里面坐满了。是上海的黑白无声电影,内容忘光了,只记得里边有个小孩吃玉米棒。演的时长有三四十分钟。那时候宣传也可厉害,没演前,早早地便有人们在那儿说‘要演电影啦,到时候去看电影去’,所以去得人很多。”只是人们去看电影,大多是因为新奇,好看吗?“我真的不觉得好看,没有声音,就没有情感共鸣,不吸引人。看完回来后别人问咋样,我们都说‘不会说话,不知道啥意思’。”
曾经的南阳影剧院
二 仔细想想,近几年时尚智能的电影院多了,但过去的电影院其实也不算少啊,人民电影院、新华电影院、大众电影院等,还有一些影剧院以及开放的俱乐部,即使不是专业影院,也是既演戏也演电影。 南阳市第一座专业电影院——人民电影院是1951年建成的,草木结构,720个座位,地址在解放路与新华路交叉口北段,聘请天津技师放映,影片则由河南省电影公司直接供应。1957年由草木结构改建为砖木水泥结构,座位也扩大到了一千多个,直到1975年才改成楼房。市民赵星辉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电影院入场大门是红机瓦房,山墙上开门,门朝东,入场要按时,若是晚了就开始上映了,里面黢黑,服务人员就打着手电筒、拿着你的电影票对号找座。外面有卖小吃的,卖焦花生的挎着小筐、拿着小秤,瓜子则用旧报纸或书页包成一头尖一头圆的宝塔形状。
人民电影院影票 提及过去放映电影的场地,南阳市电影总公司退休干部侯平福说,上世纪80年代初是电影最红火的时代,除去电影公司试映厅,市区放电影的影院、影剧院及俱乐部就有17家之多,有直属地区的,有直属南阳市的,还有南阳县的、各俱乐部的,甚至还有大队办的影院,包括南阳影剧院、东方红电影院、人民电影院、人民会场、新西电影院、新华电影院、南关影剧院、南阳县影剧院、宛运礼堂、宛运俱乐部、铁路俱乐部、邮电会场、电业俱乐部、军分区礼堂、砖瓦厂礼堂、梅溪影院、大众影剧院等。
20世纪80年代初的新西电影院
南阳县影剧院也改了名字
那时候电影公司名字是南阳市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侯平福彼时担任副总经理。“发行放映总公司”,拥有发行权,对电影院、影剧院和其他放映单位统一排场串片,采用分组轮替上映的供片排场措施。当时电影发行的拷贝数量有限,为了使几家影院能同时放映同一部影片,所以将每家影院排片时间错开,比如一家影院第一场放映,首场时间为8:00,第二家影院放映时间可能就是8:20,第三家则是8:40。这样一来,便有了各影院必不可少的人物——跑片员,其实就是拷贝的搬运工,A影院先上映影片的话,B影院的跑片员就在现场等着,待A影院刚刚放映过一到两本拷贝,跑片员便拿走尽快送到B影院,然后再折回等待A影院接下来的拷贝。当然,C影院的跑片员也守在B影院的放映现场,也会尽快把B影院刚放映的拷贝送到C影院。如此形成循环,一部影片便可在三四个影院轮流放映。 跑片员是无法看电影的,不仅跑片员,那时影院的所有岗位都不如放电影的放映员吃香,“那时候电影公司是好单位,放映员则是好职业中的好岗位。”侯平福说。当然,放映中也会出现故障甚至事故,放不出来的,或是无声的、放颠倒等故障便会受到处罚,或是出现把影片胶片弄坏或放映机弄坏等事故,则可能被调离岗位。此外,因为当时随影片发行的海报少且小,往外张贴做宣传用就不合适,所以基本上每个影院都有美工,负责画海报。
东方红电影院 三 如今到影院看电影,影片正式开演前总会先放映一段广告。事实上过去放映电影,正式开始时也会放映其他内容。 “上世纪70年代看电影,不论看啥电影,之前都会加演纪录片,叫‘新闻简报’,内容就是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工农业生产的新成就等,好比现在的新闻联播,演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先看新闻简报,然后再看正片。'赵星辉说,70年代后期,外国电影来了,经常看的是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朝鲜的电影,那时候看电影有个顺口溜“中国是新闻简报,阿尔巴尼亚是又搂又抱,朝鲜是哭哭笑笑”,“那时候人们思想不开放,外国的爱情片中,我印象墨西哥电影《冷酷的心》和《叶塞尼亚》里面接吻镜头特别多,只要出现一次这种镜头,整个电影院就哄堂大笑,人们觉得非常稀奇。”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影片正式放映前的内容就变成了一小段动画片,诸如《黑猫警长》《葫芦娃》等,成了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美好记忆。
电影正式放映前的内容我记忆不深,但对小时候看到的明星画和电影连环画记忆深刻,那是除了传统年画之外,不少人家春节时都会购买并张贴室内的装饰品。常常见到电影明星张瑜、刘晓庆、李秀明等人的大幅画面,电影连环画则有故事片、有戏曲片,往往到了亲戚或熟人家,我都会趴在椅子上看墙上的连环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上世纪80年代电影的红火。
“张瑜的《庐山恋》那时很火。上世纪80年代初内陆拍摄了一批优秀电影,像《庐山恋》《红牡丹》《神秘的大佛》《戴手铐的旅客》《知音》《牧马人》等,都很受欢迎。好电影真的是‘一票难求’,”侯平福说。不过,最轰动的,当属内陆与香港合拍的《少林寺》,1982年横空出世后,吸引了浩浩荡荡的观影人群,“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连座位两侧走廊上也站满人,座票站票价格一样,都是一毛钱一张票。”然而,从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少林寺》那时风糜全国,在香港以1616万港币票房打破了功夫片历史最高纪录,在内陆,一毛钱的票价却创下超过1亿元的票房,成为难以超越的传奇。印象那时候还掀起了一股上少林寺学少林功夫的热潮,可见这部影片的影响力之大。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黑白及彩色电视逐步普及,歌舞厅也兴起了,南阳的影院上座率开始降低,电影市场有了一段沉寂期。如今,南阳的豪华影院一家家陆续开起来,厅变成了小厅,不像以前那样一个电影院就一个厅——而这一个厅的承载量往往是千人以上、个别甚至达到两千人以上,想想那时90%甚至100%的上座率,怎一个火字了得啊!
1990年上映的《黑色走廊》海报,为手绘作品 《黑色走廊》海报为手绘作品,上面注有作者名字,如今的海报都是电脑制作,再也没有作者名字了。 1989年上映的《都市奇缘》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