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稿 | 樫木知子:笔下浮生窥伺梦魇无常

 幽莲生梦 2019-06-08

特稿 | 樫木知子:笔下浮生窥伺梦魇无常

《金鱼男孩》,红砖美术馆展出现场,樫木知子,2018

当我们在红砖美术馆看到日本艺术家樫木知子(Tomoko Kashiki)的绘画作品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把她的作品和我们常识中的“日本印象”联系起来:鲜红的金鱼、纤细柔弱的男孩女孩、随处可见的水渍、朦胧的光线日月、以及不可名状的色彩……尽管挂在墙上的绘画作品是静止的、封闭的、私密的,但作为观众,却仍然能够感受到一种来自画面空间的吸引力和不可抗拒力,仿佛要将人拉入一个无可遁隐的深邃空间。

这种寂寞放置在日语语境当中,可以称为“寂しい(Sabishii)”。除了情感上的孤独,这个词汇语义暧昧,背后多线性地指涉环境的空旷、氛围的冷清以及莫名或者突然而至的感伤。这个借由形式材料所铺陈的典型的日式观念世界正是艺术家对此次群展“仪礼·兆与易”的主题词汇“变易(metamorphosis)”的解读和诠释。

不绝如缕:始于京都,超越传统

樫木知子出生在因“物哀(mono no aware)之美”而知名的千年古都京都。作为一个几乎被“神化”的城市,这里不仅朝暮四时风景秀丽分明,在画坛上既孕育了琳派、阿弥派、圆山四条派等风格迥异的庞大绘画流派,也出现了如伊藤若冲、曾我萧白一类异军突起的独立鬼才画家。

特稿 | 樫木知子:笔下浮生窥伺梦魇无常

琳派最出名的作品之一,俵屋宗达,《风神雷神图》,宽永年间,图片来自网络

而樫木知子除了耳濡目染日本传统艺术,在家庭方面也深受做时尚设计工作的母亲的影响。在很小的时候,樫木就对母亲留下的设计画稿和时尚杂志很感兴趣,她如今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纤细女孩或者女子形象便源于根植在幼时的记忆。而她选择在京都的艺术大学读书的原因,也正是因为京艺大所散发的那股与京都相契合的“幽静的、适合作画的氛围”。

从樫木的求学经历来看,她是一位非常纯粹的、视绘画为“本命”的艺术家。在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的漫长学习过程中,普通学部生所喜爱的各种学园祭和社团活动被她视为“精力和时间的浪费”,从而将几乎所有精力都运用在绘画创作中。值得一提的是,她原本的专业是版画,却因为觉得“版画雕刻不能直观感受绘画”而转为油画。

尽管所学为西洋画派,但京都这座城市所带给艺术家的文化记忆影响是显然易见的。我们在看到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第一幕映入眼帘的便是流畅扁平、且肌理光滑的线条。这些线条的运用被日本评论家视作艺术家受到日本早期佛教绘画影响。即使不清楚日本佛画长什么样,这种笔法,我们也可从国内影响了日本奈良平安时期佛画的六朝样式绘画以及敦煌壁画中窥见一二。

特稿 | 樫木知子:笔下浮生窥伺梦魇无常

日本法隆寺,金堂壁画《小壁飞天图》,奈良时代初期,图片来自网络

特稿 | 樫木知子:笔下浮生窥伺梦魇无常

樫木知子,展览作品《祈求好运》,2017年

而她作品当中那些神情略带慵懒且姿态婀娜的女子形象,也被认为是在博士期间研究日本美人画,受到诸如上村松园(Uemura Syoen)一类日本美人画家影响的结果。

特稿 | 樫木知子:笔下浮生窥伺梦魇无常

上村松园《序之舞》,1936年,图片来自网络

特稿 | 樫木知子:笔下浮生窥伺梦魇无常

樫木知子,《默默地》,2006年

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樫木知子的媒材创新在于:用笔绘画的同时,使用打磨器(抛光器)不断在纸面进行打磨抛光,再绘画、再打磨,创造出极细腻和富有层次感的线条。其起因出于偶然:因为纸面凹凸不平很难钩画极为细腻的线条,于是樫木在导师的建议下尝试纸面抛光再进行绘画,最终这项技能成为了樫木作品的最大特点。

若即若离:日本文化的群体性暧昧

除了线条和构图,低明度高灰度的色彩则是樫木的另一大特点。雾蓝、灰白、暗黄的色调让人联想起日本画中名字优雅的传统色:伽罗色、唐茶色、水浅葱……但制造这种效果的是丙烯而不是传统矿物植物染料,这种模糊不清的色彩本身以及跨地域维度的形式表现反映出一种日本人固有的暧昧属性。

用荣格的话来解释,暧昧可以称得上是日本民族的集体潜意识而不仅仅是在审美方面。纵观日本近现代美术历史,自明治维新实施以来,以冈仓天心、桥本雅邦等人为首的“新派”先驱者经历了极其漫长而艰难的改革斗争,才逐渐将西洋绘画的空间表现、写实技法、透视明暗法等观念技法渗入到传统绘画当中。但观看菱田春草、速水御舟等受到新派评论家高度赞誉的艺术家作品时,我们能感受到所受赞誉更多来自通过技法所表现的,十分幽微朦胧的距离、空间和情感。

特稿 | 樫木知子:笔下浮生窥伺梦魇无常

速水御舟,《炎舞》,1925年,图片来自网络

特稿 | 樫木知子:笔下浮生窥伺梦魇无常

樫木知子,《无题》细节,2017年

可以说,绘画作品中的暧昧是日本传统美学语言(如“物哀”或者“侘寂(Wabisabi)”)的可视化体现。在诸如樫木知子一类的画家作品中,尽管有具象的物体和空间存在,却并不指涉具体故事,通过有意识地消解单一叙事,让平面的、封闭的、静止的空间成为背后巨大可能性矩阵当中偶然呈现的一瞬间:此刻的宁静在下一秒是否荡然无存?此时的欲望在某一个瞬间会成为现实还是消失?即所谓万物的“无常性”

和中国式审美所崇尚的对称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不同,日式审美是断裂的、偶发的、无常的,但同时又是缜密的:它试图通过审美断层来加入更多美学语言和单位元素,增加审美体验的密度和想象空间。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德里达所提出的“延异(différance)”概念,但真正的理论支持则来自日本史上最重要的两位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和九鬼周造所提出的“场域”概念和“偶然性哲学”。

特稿 | 樫木知子:笔下浮生窥伺梦魇无常

13世纪的《平家物语》,是揭露“无常”美学的代表作。

其开篇诗颇为知名:祗园精舍的钟声,奏诸行无常之响。沙罗双树的花色,表盛者必衰之兆。骄者必败,恰如春宵一梦。猛者遂灭,好似风前之尘。

从量到质:艺术家对“变易”的阐释

通过多次重复的创作过程:画布重绘、打磨进行场景叠加,樫木知子抹去了任何经历艺术家之手的提示或印记,只留下一个似真似幻的梦境印象。而创作手法的多重暧昧则让绘画对象和氛围环境的边界变得模糊。尽管画中人物通常被放置在辨识极高的室内空间——如走廊、柱子、窗户,但她倾向于描绘一个人“极度专注于创造某种东西,以至于身体真的融化”或者“汽化到了风景中”,从而使一种物质性的含混透明取代常规日常,创造出一个超现实的空间

例如《浴缸和沙》,在澡堂中,热气、水渍、女子的长发像织物一样交织在一起。画面的基调是唯美的,但也无不充斥一种随时可能被淹没被窒息的恐惧感。

特稿 | 樫木知子:笔下浮生窥伺梦魇无常

《浴缸和沙》,樫木知子,2011

而在《金鱼男孩》当中,一个看似日常的午后、被安置在教室中的午睡场景,却因充斥水草和金鱼呈现出大型溺水现场。这种恐惧感和擅长梦境描绘的达利作品有所不同。后者激烈且张扬,但樫木的画中却充满了日式审美的无常和偶然性。

特稿 | 樫木知子:笔下浮生窥伺梦魇无常

《金鱼男孩》,樫木知子,2018

尽管在画面上抹去了人为印记,但樫木知子曾在提到绘画创作的过程时说,“最初打磨绘画只是在课上,但不知不觉制作时间加长,后来连休息日也完全泡在制作室里了。有段时间和门卫的关系很好,有一天突然发现门卫要换了,那时候觉得时间真是寂寞(寂しい)啊。”这种诸事无常斗转星移的变化感,正是艺术家为观众编织的白日梦境。

撰文:令狐小

编辑:杨帆

特稿栏目丨招募撰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