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歌说庐陵(21)】李梦星|“鹅颈大丘”在哪里

 elabman 2019-06-08

李梦星/文


泰和马市镇南溪村萧氏宗祠本始堂

在明初连续数十年的“江西填湖广”浪潮中,吉安一直有个谜团至今无法解开。就是近些年西南各省,尤其是湖南、广西好多人来吉安寻找祖籍,都说原籍叫鹅颈大丘(邱),或鹅掌大邱、鹅形大丘、鹅颈头、鹅颈塘等,但都说不出古代属于哪个乡或都,更说不出村。湖南许多族谱里都有相似的记载,如永州唐氏谱说先祖在明代建文年间“卜居于江西鹅公大丘”,胡氏谱载先祖出自吉水鹅颈大邱,湘乡邓氏谱载其祖来自泰和鹅颈大丘,武冈邓氏谱载其祖来自泰和梅子坡鹅颈大邱,张氏谱载其祖凰公迁泰和,与陈氏合葬鹅掌大丘。还有李氏、刘氏、肖氏等大姓和人数较少的古氏、益阳邹氏以及湖北部分刘氏,都谱载祖先来自鹅颈大丘。虽然字的写法和称谓有所不同,但“鹅颈”这个中心词基本一致。这么多移民是从这里迁出的,是千万移民后裔魂牵梦绕的地方。

可是,这“鹅颈大丘”到底在哪里?属于吉安现在哪个县哪个乡?湖南、湖北等西南各地姓氏为此煞费苦心,可寻遍有记载的古今地名,去疑似地点探访,都没法确定。还有的学者做了专题考察,也说不出个结果,成了他们寻找祖源无法破解的难题。我国古代几次声势浩大的移民潮中,如山西洪洞老槐树、麻城孝感、广东的珠玑巷、湖北人说的瓦屑坝,都是重要的移民集中出发地,也是灵魂深处的故乡。这些地方现在都还有基本明确的地点,可就是吉安往西南大量迁民的“鹅颈大丘”,却至今不知在哪里,的确令人困惑不已。

有的学者认为,“鹅颈大丘”并不是哪个具体的村名,可能是朝廷安排的某个移民集聚地,大家都从这里出发去湖广。这地方估计在赣江边或那条支流旁,一定交通便利,而且较为开阔,能容得下大量移民的短暂居住,地形可能比较狭长,像鹅颈,地面又比较宽,叫大丘。这都是按字面意思推测,也可能这个地方原本就是这地名,后来改变了名称,又没任何记载。因为不太可能有那么多不同姓氏的人全部聚居一个村,而吉安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大村地名和居住点至今基本没多少变化,可“鹅颈大丘”却不见官方和谱牒任何记载。据熟悉当地情况的一位先生介绍,泰和县有两个地方叫鹅颈大邱,一个是禾市镇的禾院村,一个是在灌溪镇,可经考察观察,这是村上的小地名,水路交通也不是很便利,容纳不下这么多移民。听说蜀水下游苏溪镇有个叫鹅颈丘的地方,我陪同寻根的湖南客人兴致勃勃去那里看,却很是失望,那只是村人对一大块山脚农田的称呼罢了。据查,泰和县东南沙村附近有个山岗叫鹅公脑,山下不是很开阔,又在赣江东岸,大量的西岸移民不太可能过江跑到那里去集中;还有早禾渡及其梅子坡、中龙乡等地也有鹅颈大邱的地名,今属万安县枧头镇有个地方也叫鹅颈头,但这些都是个小山头或一片田地的小地名,没留下大量移民的任何印记,也不可能是古时移民们的祖居地。还有人觉得,泰和早禾市一带可能是移民集中点,古代从赣中去往湖南,要么是坐船溯禾河而上经永新县到茶陵、攸县;要么是弃舟上岸走陆路经宁冈往湘南炎陵、桂东方向进发,要经过罗霄山脉的鹅岭。这鹅岭与“鹅颈大丘”也许有关系。可上述都是推测,没哪个地方有可信的证据。

后裔们弄不清先祖原籍是哪个村落,只笼统地说“鹅颈大丘”,我分析有三个原因。

一是不少移民离开家乡时还很年轻,到了新的地方必须艰苦劳作才能安生。到了成家立业后,可能会向子女说过起老家在某某地方。过了五六代甚至十几代,分成多个家庭,人丁兴旺了才会修族谱,可原籍故乡在哪里?可能弄不清了。上辈人的口口相传,说得最多的是集中出发的地点,于是就把“鹅颈大丘”当作原籍了。

二是当初移民估计大多数没什么文化,也不会把原籍的地名写下来记在哪个地方,只是告诉子孙故乡是某某府或某某县,至于是属哪个乡或都,自己也不太清楚。到三四代后,可能连是哪个县都没记住,只知道府名和集中出发地。

第三,据说当时官府下令,所有移民到湖广新的居住地后,严禁用文字记下故乡的村名,也不准互相传播,违者严惩,只准说移民集中迁移点,为的是稳定民心,怕他们思念故乡跑回去了。这种说法不知是否真的?还没找到史料证据。

上述浅见,有待方家指正。

“鹅颈大丘”到底在哪里?无数的人还在苦苦寻找,盼望有新的发现来证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