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想杂谈】生态景观图式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布局形态解析

 涤砚堂 2019-06-09

作者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黄源成,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许少亮在《规划师》2018年第1期撰文,作为传统村落社会历史文化现象的表征与独特的地域性符号体系,景观图式以其典型性和模式化特征,蕴含了传统村落深刻的人文社会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的营建理念,可为探索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提供一个新视角。文章以福塘村为例,从生态景观图式的研究方法体系出发,诠释了福塘村在基地选址与规划布局的空间形态特色,以期为探索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生态景观图式;语汇;语境;语法;规划布局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1-0139-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C

[引文格式]黄源成,许少亮.生态景观图式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布局形态解析[J].规划师,2018(1):139-144.

  传统村落布局形态研究的缘起

作为聚落的一种基本类型,传统村落是指由长期聚居在一个边界清楚的固定区域生活、繁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福建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村落与民居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类型,其营建智慧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源泉,尤其是村落规划布局所蕴含的空间组织与生态理念,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新思路。

当前,对传统村落规划布局形态的理论研究视角呈多元化。其中,以形态学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是传统研究的主要代表,包含基于视觉感知的静态描述性研究与基于形态生成的动态机制研究。随着学科的交叉融合,基于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和旅游学等学科的研究思路陆续出现,研究的主要内容从传统的历史研究转向当代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研究,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基于新技术以定量研究为特色的研究思路的出现。此外,随着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与传统村落研究理论的拓展,一种具有较好可读性、传播性的研究方式值得期待。在此背景下,生态景观图式作为一种研究传统村落规划布局形态的新视角被提出。

   生态景观图式作为研究视角的探索

对于空间规律性较强的领域而言,图式语言是可以探究其图式类型和空间耦合关系规律,并将这些规律继承、发扬、创新开展空间塑造的一种方法工具和新视角。客家传统村落具有的地方特性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传统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图式语言,所呈现的空间形态和组合特征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格局。在与村落景观空间长期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稳定性、概况性和可重复性的一种经验结构和整体认识因此可将传统村落景观图式诠释为一种独特的人类认知图式类型。

传统村落的景观图示,根据认知视角大致可以分为宇宙、地景、聚居、建筑和用具五个尺度,不同尺度下的具体研究对象也有所不同。生态景观图式是一种基于宏观地景尺度视角的认知方式,以村落整体空间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涵盖了村落的生态环境、基地选址及规划布局,体现了农耕时代文明下传统村落人与土地结合的生活空间图式。

一  村落规划布局的构成要素与生态景观图式的语汇

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形元素,生态景观图式的语汇能对景观环境的空间特征、过程模式、认知结构等内容加以明确表达与描述,从而架构起景观环境与景观感知的沟通桥梁。正如语言学中的词汇、句子、段落、篇章的层级与组合秩序一样,村落的各种形态元素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与排列方式组织在一起,形成整体性的村落空间规划布局。作为具体、客观的现实存在物,生态景观图式的语汇是一种用于交流信息的符号,可以理解为一种“编码”与“解码”双向思维的物质基础。

二  村落规划布局的生成背景与生态景观图式的语境

语境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包含时间、空间、对象和上下文等因素,语言的词汇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内涵。正如生态景观图式的语境,村落规划布局的生成背景也是多元复合的,如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技术环境。只有把握这些背景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村落规划布局的特征。

三  村落规划布局的演化机制与生态景观图式的语法

语法是对一个语言单位中各种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功能类型等的抽象概括,包括词的构造、变化规则和组词造句规则。语汇唯有在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下才能良好地传达视觉审美信息。语法的各种规则来自于对无数具体“句子”的抽象总结,“句子”是无限的,而支配“句子”的组合规则却是有限的,因此生态景观图式的语法具有抽象性与稳定性的特点。传统村落规划布局的空间语汇丰富多样,需要通过一定的语法进行组织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特定意义的空间形态,同时逐渐构建起独特的村落景观图式语法体系。

基于生态景观图式的福塘村规划布局解构

形成于明末清初的福塘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西南部(图1),是地处闽粤交界的偏远山村,其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充分体现了客家民系的生存智慧,是当地先民对基地环境的认知与利用的成果。基于生态景观图式的方法,福塘村规划布局解构体系如图2所示。

一  语汇

(一)构成元素语汇

福塘村生态景观图式语汇的构成元素主要有山林 ① 、水体、田地和建筑四部分:①山林,福塘村山地东西狭长、南北窄,形成了一个围合的内聚性的不规则带状盆地空间;②水体,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多雨特点加上东高西低的地形,使福塘村的水系呈现出“一主多从”的格局;③田地,田地主要分布在平地和坡地,位于平地的田地大多形成较为规整的网格状,而位于坡地的田地则顺应地形呈现出近于平行的自由曲线状;④建筑,位于平地的建筑布局方式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大,位于坡地上的建筑布局方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形态上既有组团式也有散点式(图3)。

(二)组合类型语汇

《周易·系辞上》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万物无非阴阳两类,而阴阳的矛盾斗争、相互运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仿生象物的营造意匠正是通过对天地万物的模仿,诠释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福塘村生态景观图式语汇的组合类型是在自然基底上通过对建筑的巧妙布局,建构了象征宇宙符号、具有太极图意象的典型文化特征形态(图4)。

(三)特点规律语汇

福塘村生态景观图式语汇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规律:①具体性,生态景观图式的语汇所对应的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有自然、半自然环境要素,还有人工建筑物;②同构性,不同语汇在不同空间层面存在重合,如山林与田地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同构性,坡地上的梯田既是田地的组成部分又是山林的组成部分;③耦合性,生态景观图式的不同语汇存在远近、深浅及显隐的相互联系,如山林与梯田、山林与建筑、水系与建筑、水系与田地等都存在空间边界、形态规律方面的秩序。

二  语境

(一)自然语境

1.地形语境

(1) 总体格局:山林与水系的天然框架。

以地理环境为核心的自然本底对文化景观的产生起到了限制作用,地理环境主导了村落的选址、建设、生产及生活,奠定了村落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村落未来的发展。福塘村总体呈现为由一条自然水系主导、山林与水系交相呼应的带状格局,其建筑、田地等布局大多顺应地形,依山就势(图5)。

(2)敏感地段:“攻位于汭”及生态退让。

“攻位于汭”,即福塘村的村民建屋于河流环抱的凸岸处,即“汭位”。《说文·水部》云:“汭,水相入也”指当河水转弯时,水流受物理惯性和向心力的影响,在内湾凸岸处流速会变慢,水位降低,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大大减弱,于是泥沙在凸岸处逐渐固积,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多,且富含大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适合农作物的耕种。福塘村的古驿道便位于“汭”位,在客观上具有交通优越性,其南侧布置了密度较高的民居建筑群,而在北侧河流凹岸处则留出一定的退让距离作为天然的湿地与稻田,这种布局方式正是基于生态安全的科学考虑。

2.气候语境

(1) 建筑朝向:朝向与景观的弹性取舍。

在传统村落中,建筑朝向其实并没有固定约束,仅有基本朝向的设置,最终朝向的选择与建筑所处气候环境有关。在福塘村中,位于水系北侧及平地上的建筑布局以坐北朝南为主,以顺应南向日照与地形等高线变化,而位于南侧山腰上的建筑布局则为坐南朝北,一方面呼应了南高北低的地形,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北侧景观的考虑。

(2) 降水考虑:集水与排水的有效组合。

福塘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但分布不均,旱涝压力并存,不利于农业灌溉与生产,因此有效的集水与排水是村民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村落生产与生活的必要元素与保障,水系兼具生产灌溉、防洪防灾、组织给排水、改善微气候及美化环境的功能。雨水一部分被山上的天然风水林所吸收涵养,成为山泉水的持续水源;一部分通过水田进行储存,当水位上升到一定位置漫过田埂时便流入水渠,流向溪流。这种集水与排水的天然模式,既可以有效收集雨水用以农业灌溉,又能及时排出过量的雨水避免洪涝灾害。

3.资源语境

传统村落的资源配置模式反映了“人地平衡”的理念,可追溯至《礼记·王制》所述“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古人把所处的生活空间划分为邑、郊、牧、野、林五个层次 ② 分明的活动圈层,拥有良好的整体生态规划意识。在福塘村,其规划布局追求生态与生存的耦合对于早期移民而言,村落选址首先考虑农业生产的可行性与生存发展自给自足的可能性,其中涉及最重要的要素是水源、土地和山林,在地势上充分考虑安全、防灾;其次,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子孙的繁衍发展,周边需留有可扩展的生产空。村落北侧中部较平缓的土地被开垦为田地,以供生产与居住,山脚与山腰也被开垦为层层梯田;山上森林资源保证了村落的水源;一条贯穿东西向的主要溪流“滋养”了村落的生活与生产;村落的核心区位于几何中心地带,其东西两侧皆留有可适度拓展的空间。

(二)社会语境

1.安全防御语境

作为因战乱和灾害而南迁的民系,客家族群在迁徙与定居过程中对安全防御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从福塘村的规划布局可见,福塘村位于由四面山体围合的带状盆地中,建筑背靠山体且以对面山体为屏,形成对景,地形东西长南北短,三个出入口均位于两座山之间的小开口处,由此形成相对隐蔽、利于防御的格局(图6)。

2.社会秩序语境

(1)围绕祠堂 — 同姓族群的团结。

传统村落一般聚族而居,虽然同一氏族拥有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但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难免会产生矛盾,且受农耕文明时代注重安全防御的影响,传统村落的建筑往往围绕着一座祠堂而布局,体现了鲜明的聚集性和秩序性;同时,祠堂作为村落的精神防御系统,便于同族人之间的交流,以增进团结、化解矛盾。因此,祠堂是家族联系与价值认同的物质符号,是同姓族群面对潜在的破坏力量时重建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

(2)设立庙宇 — 异姓族群的团结。

作为一种公共符号,庙宇吸引着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走出自己的小共同体,塑造着村落的秩序空间,形成集体的“神圣的约定”。福塘村现居住着朱、杨、曾、林、李等姓氏的族群,其中朱氏为福塘最大族姓。如何维护不同族群之间的团结也是维护村落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福塘村设立了普济堂与民安宫等庙宇,在日常的民俗信仰尤其是村落特定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中,增强了异姓族群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团结。

(三)文化语境

1.太极图的理想范式

在古人漫长的营建实践过程中,《易经》的世界图式及其义理被融会贯通于建筑营建之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鲜明的民族特色。福塘村的总体布局极具特色,在遵循传统风水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地形进行了适度优化,使总体布局呈现为太极图式(图7),表达了与宇宙和谐统一的理想:一条河流由东向西以“S”形蜿蜒穿过,村庄由此自然被分为南北两部分,恰似“太极两仪”,同时在溪流南北侧两个半圆的圆心“鱼眼”之处,分别建造了聚奎楼、南阳楼两座地标性的巨大圆形土楼,整体形态格局犹如一幅太极图,意寓“依太极图形,取不败之意”。

2.最佳村落选址的环境观

在农耕文明时代,基于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古人制定了村落选址的原则:立足整体、适中合宜;观形察势、顺乘生气;因地制宜、调谐自然等,如“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首发,水须围抱作环形……”。福塘村的选址便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理论与原则,建构了一个源自于山—水—田—村的优美景观格局:村落位于盆地,五凤山与秀峰山南北夹峙,南北侧山峰海拔为600~700m,互为靠山与景山,东西两侧山峰海拔为450~550m以作次峰;四周山上有风水林可涵养水土,一条宽约 5 ~ 15m、长约 3000m 的溪水在农田、自然村之间蜿蜒曲折。这种四周山峦环护、地势北高南低、负阴抱阳的内敛型盆地被认为是藏风聚气、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

三  语法

(一)秩序的从属与协调语法

村落最佳空间关系即由南至北分别为景山、流水、村落、次峰、主峰,福塘村空间的整体关系也从属于这种模式。除了从属关系外,福塘村还存在一种协调机制,即根据具体的场地特征进行合理的调整以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福塘村北侧的建筑布局大致遵循最佳空间关系进行规划,但由于地形的因素,不同地段建筑的布局有所偏移,以适应等高线的分布特征;水系南侧的建筑布局与水系北侧的建筑布局形成一种空间图式的镜像关系,景山与次峰、主峰的关系互换,构成近似空间资源共享的模式(图8)。

(二)修辞的强调与隐喻语法

修辞一词来自于语言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艺术效果规律的科学,是设计师运用符号赋予作品意义的方式,其重点并非关注事物“表现了什么”,而是“如何表现”。强调,指在关键的位置通过某种手段的处理,突出整体的特征。隐喻,则指参照某种已有的结构来成象、成形、形成概念,借助超现实的隐喻来获得强烈的印象。在福塘村,其规划布局通过聚奎楼和南阳楼两座圆形的土楼,在“S”形曲线的基础上强化了“阴鱼”与“阳鱼”两个点的位置;且在“S”形曲线和“阴阳鱼眼”的基础上,并没有进一步划定一个圆形的实体边界来建构一个完型的太极图,而是留给参观者一个隐喻的想象边界(图9)。

(三)尺度的转换与嵌套语法

尺度是人(包括肢体、视觉和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关系的一种准。尺度转化是指同一内涵或特征的图式根据不同的场景尺度进行转化,同时保持原有特征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尺度嵌套指的是在某一尺度下融入不同尺度的同一类型图式。在福塘村的规划布局中,太极图作为一种宇宙尺度的图式被转换为了地景尺度的图式,且在太极图地景尺度图式下还可以发现建筑尺度的太极图铺地与阴阳井(图10)。

结语

运用生态景观图式研究传统村落的规划布局形态,有助于追溯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本源。从各具特色的不同地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看,总体呈现出的显性空间格局与隐性人文历史内涵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笔者以福塘村为例得出以下结论:从福塘村的规划布局形态上可以提取山林、水系、田地和建筑四种生态景观语汇,并整合为一种基于仿生象物的太极图组合类型;通过生态景观图式语境的视角,可以解析福塘村的自然、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基于秩序、修辞、尺度三方面的生态景观图式语法,可以诠释福塘村规划布局形态的演化机制。

本文所述的生态景观图式是基于传统村落规划布局二维形态基础上的“平面图式化”分析,只是基于二维空间视角与地景尺度的初步探索,面对传统村落空间多维与尺度多元的现状,如何全面诠释其空间形态特征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来源:2018年01期《规划师》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