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此作犯了写词大忌,被清代词人批得一文不值,却流传了千年

 昵称413468 2019-06-10

提到宋词,辛弃疾是永远绕不过的一座高山。因为他的存在,黄景仕的名句“百无一用是书生”成了无稽之谈。亦或者,一介书生不过是辛弃疾不得志时用来消遣的身份,大宋“第一古惑仔”才是他最本来的面目。

21岁始从军,22岁入几万敌军中抓叛兵,25岁任江阴签判,年少的辛弃疾就是大宋最闪亮的少年之一。原以为这样完美的开端,会成就他一生的征程,却不想羸弱的南宋朝廷没有给他这个机会,42岁他被罢了官,开始了长达20年的赋闲时光。对于辛弃疾来说这是他一生之痛,但是对于北宋文坛来说,叱诧风云的词中之龙一跃而起。

辛弃疾存世作600余首,频出的经典让他坐稳了宋词前三的交椅。在后世眼中,世间谁敢说辛弃疾的词不好!但在清代,偏有位名叫沈雄的小词人将辛弃疾的一首词批得一文不值,他说:“稼轩词亦有不堪者”,意思是你辛稼轩也会有如此不堪的词。到底是哪首词惹来他这么深的讥讽,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鹧鸪天·博山寺作》。

《鹧鸪天·博山寺作》

南宋.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这首词大概是最不像辛弃疾写的一首了。稼轩写文颇爱用典,但此词却完全不用,句句如白话文,不但通熟易懂而且连词的意境格调也不顾了,完全似信手拈来之作。难怪后世不少人都觉得这首词或许是史书误收,这样写词是犯了大忌讳了。但这又如何,嬉笑怒骂、可婉约可直白本就是辛弃疾的率性,不然怎么又会有“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样的千古名句呢。

词的上片写自己经常奔走于长安和山寺之间,让山寺都对自己心生厌烦。一生渴望精忠报国的辛弃疾此时却被闲置不用,心中的凄苦可想而知,他想归隐山林却放不下一腔抱负,于是在山水和长安间奔走。第二句“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是对人生的思考,人生之乐不过就是有味无味间,在材与不材间追逐,短短14字道出了人生真谛。

词的一片是矛盾下的司人,终于想通。“宁作我,岂其卿”,宁可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也不愿意为了名利奔波。看淡世情的他选择归耕,“人间走遍却归耕”看似洒脱,其实个人无奈可想而知。最后一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词人将平生之志寄托在松竹花鸟间,大有“穷则独善其身”的坚守之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