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在历史里的村庄——丁村【身临其境,仿佛穿越】

 里雪城 2019-06-10
丁村
丁村地处晋南,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二族以至尧舜禹古代帝王在此创建耕文明,古来即有“金襄陵、银太平”之誉,足见物产丰饶。

丁村内遗存有明、清时代的民居院落40多座,是中国北方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
文、图 | 海风
留住手艺:liuzhushouyi


汾河从襄汾县城穿行而过,滚滚南流不到十里,往东一拐,又向南弯去,东湾里甩下一个村庄,就是丁村。

丁村内遗存有明、清时代的民居院落40多座,是中国北方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

走进村庄,古朴的四合院一座连着一座,这些古院落以村中心的观音堂为中心,分为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四大部分。四个部分的房屋因建造年代的不同而风格迥异。明代房屋的装饰以彩绘为主,风格古拙稳重;清代房屋的装饰以木雕为主,雕工精细,造型优美。

穿过岁月,历经风雨,这些老院子仍然显示着曾经的富贵荣华。

丁村地处晋南,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二族以至尧舜禹古代帝王在此创建耕文明,古来即有“金襄陵、银太平”之誉,足见物产丰饶。

明清时期藉汾河水运与驿道之便商业迅速发展,“一肩挑南北,一省富天下”,形成极有经济势力的晋商,其中“太平帮”有一支来自丁村的丁氏家族。丁氏在清初已成为村中第一大姓,经商致富后建筑高大森严的宅院,并重视教育与兴学,“勤稼穡,敦仁义”是传世家风。

这座进,那座出,蛛网般的巷道连缀着几十余座院落。而且,房舍肃整,北房是主房,高超;东房、西房和南房是次房,低矮,体现了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走进任何一座院落,那精细的构件都让人赞不绝口。一流的木雕、砖雕,将照壁,将廊柱,装点得引人注目,难以拔步。

这里的每一座民居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他们静静地屹立在那里,为每一位来访者讲述着丁村曾经的故事......

璞玉浑金,静静地屹立在那里,坦坦荡荡。

这里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庄园的活化石。

≪舌尖上的中国≫里,真正的丁村酪饼。

织布机早早开始忙了,当地的土布织造传承久远。


1260根线,不能错位或打结,一丝不苟。

几百年的房子,依然在住着那些丁家的后人......

丁家的后人,自豪的讲起了他们家的历史,仿佛讲述的是昨天的故事。他们就像是住在历史中的人。

司牧。当年里面是养牛的地方。

哞~ 仿佛能听见这院子里的声音。

子孙虽愚经书不得不读!

凝瑞

桃园结义庙。元代始,历代重修。

一方池。观景台前的一段故事,那些孩子在聆听。

由斯道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乾隆爷御赐匾

据说,墙厚约一米,青砖里藏着大立木,稳固。

古老的依然在使用的手编藤篮,今已不多见

每家每户的墙上几乎都会有砖雕匾额题词,词义隽永,书法精妙。

流传下来的织布机

陈列的前人使用的农具

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精雕传神。

守护家园的石雕狮子

几百年来这些房子一直静静的在这里,没有伤害,没有破坏。

放在角落的农具,明年依然要继续使用

这些匾额,记述着丁村曾经的辉煌。

“中国纹样”。最早晋商的家园。

特别鸣谢:故乡车站

留住手艺

现代对话传统
设计留住手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