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核心:圣人。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物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这是《鬼谷子》首篇《捭阖》篇的第一句。《捭阖》篇是全书的纲领,而这段话又是纲领中的纲领。 如果再简洁概括全书,就两个字:圣人。“圣人”是全书的最最核心的关键词。可以说,《鬼谷子》全书讲的就是讲“圣人”要干点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而干? 粤若,语气词。 稽,考察,探究。 古,古代。 稽古,考察古代的真实历史和人物。稽古,这两个字传达了一个重要思想:踏实,真实;这是在告诫我们:要脚踏实地干实事。鬼谷先生不搞空洞迂腐的理论,这是在指出,本书的内容是根据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是可操作的实用的结论。 “圣人”,这个词是用来称呼那些完美的伟大人物的。诸子百家对“圣人”的定义有所差别,而且基本是些零碎的感受性的描述,几乎找不到系统的定义。 《老子》对“圣人”也有很多描述。从领导这个角度去描述的,主要有两句: 1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2大上,下知有之。 这就是说:圣人是百姓喜爱的给百姓带来好处的领导,而且,还不会烦扰百姓更无心让百姓记得自己(一心为民,不求名利)。 鬼谷先生对“圣人”下了一个非常具体而系统的定义: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物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这一段话,系统详尽地说明了“圣人”的地位、职责、能力、使命、目的以及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具体的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圣人是领导者,不必是第一领导,但一定是付诸行动为百姓谋福利的(隐士不算)。 (2)他具有一定的好素质:包括品格、健康、智慧和精神。 (3)他具有一定的理论(辩证法)修养。 (4)他有使命:救亡图存(为百姓谋福利)。 (5)他有高明的谋划、策略、方法和技巧。 (6)他特别具有说服别人的技巧和能力。 (7)他具有变化无穷(因应变通),各有所归(有条不紊)而自我稳定的性格和定力。 我们把《老子》的描述和《鬼谷子》的定义结合起来看“圣人”,那么就有很完整的概念了。以下,我们对“圣人”的定义,逐条解释: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这个“先”字很重要,我分析如下: 1 这个“先”总体意思是:先知先行。这是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的基础。 在学识上,他必须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知众人所不知,能够引领和指导众人。在思考力上,他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务中抓住关键,厘清矛盾主次,分清轻重缓急,做到有条不紊。 在观察力上,他具有见微知著的预见眼光,能捕捉住事物变化的细节并把握住发展趋势。 在谋略上,他有长远而缜密的谋划,不管时势如何变化,始终有一整套完善可行的应对方案,计出必成。 在行动力上,他能把握住事物变化的先机,先于众人采取行动,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在思想上,当团队得意忘形的时候,他能独自保持冷静;当团队垂头丧气的时候,他能保持积极乐观,引领团队走出低谷;营造出良好的团队氛围,维持住最佳的工作状态。 在表达力上,他总能清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指令,把自己的理想转化为团队的共同奋斗目标。 这些是圣人的内在软实力,也是获得众人追随并能影响众人的内在基础。 2 这个“先”还说明了圣人具有领导地位,他的地位在众生之前(上)。领导,顾名思义,引领和指导。也就是说:他不但具有获得众人追随的能力和无可替代的影响力;还必须具有一个忠心耿耿的得力团队和一个足够坚实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职位),以调动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实现自己的使命。这个可以说是硬实力,多半是以软实力为基础的(那些平庸的帝王和贵族后代,也可以轻易获得这个舞台;不在此列)。 3 这个“先”也说明了圣人只是一群人当中带头领先的人。圣人,不是高高在上的什么神仙超人,他也是百姓中的一员。这就告诉我们,:“圣人” 不是天生的,只是他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思考,抓住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而已。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 观,观察。 观察的方法: 1向内观,相当于内观返照,内视自身的内心,反省。 2向外观,这是我们普遍理解的观察,观察外界的人和事物。更多的时候,向内观比向外观更重要,也需要更高的智慧和定力。 阴阳。 这是中国哲学的专有名词。最简单来说:阳就是正,阴就是反,也就是辩证法—---矛盾的对立和统一。阴阳矛盾论是高层次的哲学理论,它指导着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历史观等。 开阖。一开一合,简单地理解,就是:变化。 阴阳之开阖。简单地讲就是:世界上一切人和物象的变化。 命。两层意思: 1 命名。 2 命令,引申为运用,役使。 观阴阳之开阖。 简单地说,就是:观察世界上一切人和物象的变化。目的呢?是得出规律,遵循规律,应用规律。所以,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圣人需要了悟自然万物和人事的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内观(内求),也要外观(外求),而且是积极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总结,去运用。从更高的角度理解:悟道,践道(体悟和实践大道)。 《鬼谷子》对领导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一个好的领导人,首先要是一个具有辩证哲思的悟道者和践道者。然后,才能遵循自然规律来办事,造福百姓。 为此,《鬼谷子》之《持枢》篇说: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这是在强调:领导人在为人处事的时候,必须遵循自然万物和社会人心的规律,不可妄为。 体悟自然万物之道,不是结果,只是一个必须的开始。圣人要运用阴阳之道(规律)来辨别万事万物个体上和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异,给这些事物分门别类并加以命名,以方便众人学习掌握;还要根据规律来运用万物使唤万物,让万物更好地为人类所用,从而为百姓谋求福祉。这就是“命物”。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这段话,是对上面这段圣人定义的补充,指出: 1圣人在天地之间为人处事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是“道”,也就是自然万物和社会人心的规律,并对“道”的运用形式进行描述。 2 圣人要守司门户还必须凭借一定的媒介,也就是人和物。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道。自然万物和社会人心的变化规律,也包括圣人的为人处事的方法。 一。就是同一的,唯一的。 本句的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自古到今,所有圣人所掌握运用的“道”都是一样的,“道”也是唯一的。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就是说:这些圣人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的;但是,这些千变万化的方法背后都是遵循“道”归于“道”的,是有条不紊的,是有内在规律的。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这是承接“变化无穷”对“道”的进一步解说。“道”的表现形式和运用方式是变化无穷的:可“阴”可“阳”可“柔”可“刚”,可“开”可“闭”可“驰”可“张”,是随情势变化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对具体事物的处理原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事情具体应对。 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这句是讲如何运用人力(也包括物力)的,这是用人(和用物)的总原则。但是,在用人(和用物)上是需要根据情势来决定的,所以,在解释上也要考虑“情势”这一潜在含义。我先从字词来分析。 审察。 审。审问,审视。 察。考察,观察。 先后。有三层意思: 1 事物存在发展的先和后的时间顺序,和,处理应对上的时间顺序。 2 人才,在才性和谋略上的先和后的任用选择顺序。也就是:根据目前情势,什么样的人才或谋略是比较适合或次等适合的,哪些是不适合的; 3财物,在材性上的先和后的优劣顺序。 度权量能。这组词意义很丰富,我们分别来解释一下: 度。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考虑,打算。 权。秤锤,是测量轻重的工具,衡量。还可以解释为: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有利形势;权变,谋略,变通。 量。确定、计测东西的多少、长短、高低、深浅、远近等的器具,量具;估计,揣测。 能。才干。 从用人的角度讲,“度权量能”解释为:详细全面考虑人的权谋策略,仔细估计人的才干。从用物的角度,就是:全面考量财物的才性和特点。 校。比较;查对。 伎巧。技巧,所掌握的技术和机巧。 “校其伎巧短长”:比较人所掌握的技术和机巧,哪方面比较擅长哪方面比较弱短。目的是:用人(或物)所长避人(或物)所短,争取人(或物)的最优化使用。 本句话的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有轻重缓急之分的,要根据情况权衡利弊,有重点有计划有先后顺序地去应对:该先处理的先处理,能缓一缓的先缓一缓;该重点处理的就重点处理,无关紧要的就先放一放。处理策略制定了以后,再选择最合适的人动用最合适的财物去具体实施。在人才的任用上,要根据人的才性和谋略等,结合具体情况,运用在适合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扬长避短(物的运用,同理)。 鬼谷先生强调人人皆是才,万物皆有用;关键在于领导怎么用。在识人用人上的讲述是贯穿于《鬼谷子》全书之中的,用了大量的篇幅。而在《捭阖》《飞抠》《中经》等章节讲述的相对比较集中。识人用人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们回头来看看鬼谷先生对“圣人”的定义: 圣人—管理者,用辩证法的理论和技术来管理人、事、物。换句话说就是:管理者依阴阳的辩证理论、捭阖的技巧去管理、处置、整顿、统御、调控一切人、事、物,达到救亡图存。 最后,我们讲一讲“圣人”对于这个领导地位的取舍问题。也就是圣人的切身利益问题:是否出山?何时出山?选择辅助谁?如何取得施展才华的舞台(领导地位)?何时离去?等等。 关于“圣人”的去就遇合,也是贯穿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方面内容在《捭阖》《内键》《飞抠》《忤合》等篇章中讲述的比较集中。 圣人,自身必须有德有才,但是,光有德有才是远远不够的,不然,也只能平淡一身,默默无闻地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黄石公的《素书》有一段话: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明重于后代。” 这段话讲了圣人的两种结局:遇与不遇。对于圣人,不能遇合而默默一生,是非常残忍的事情。 《鬼谷子》更加积极一些,鬼谷先生提出:圣人要主动寻求合适的君主并取得君主的绝对信任(取得平台),以求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造福百姓。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不是谁说了算的。我也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我得寻求最适合自己的舞台。即使我选择了为你服务,我也是可以随时离开的。 另外,在《抵戏》篇中鬼谷先生认为:在适当情况下,可以“抵而得之”,还列举了三王事迹(商取代夏,周取代商)作为论证。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造福百姓,可以取代原来的君主,自己成为第一领导人。这个思想是对儒家道统和封建王朝统治的一个猛烈冲击,也是被后代腐儒批判的主要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