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重开天地宽

 芙蓉书阁 2019-06-13

高考重开天地宽

——1977年高考琐忆

邓旺林

 前几天韶关师专77级物理班同学举行纪念入读师专40年的聚会。看了他们聚会中的部分照片和视频后,脑海中又泛起了对四十一年前参加“文革”结束后首次高考的模糊记忆。

 我是广东省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原称“三河公社梓里大队”)人。1977年9月29日,我与未婚妻陈利芬到公社民政处登记结婚那天,就已听说可能要恢复高考了,但当时并没想到这会与自己有关。我得知自己也有份参加高考,不可能早于10月21号——“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1]我的初、高中课本早已拿去供销社换饼干、花生等和朋友们一起“进口”了,以致当时为寻找复习资料费了不少的周折和时间。除了在韶关乳源县工作的亲人寄来的复习资料外,其他的复习资料是从哪里找到的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曾经跑到梅县松口去找亲友帮我借到了一些。

       当年有不少当民办教师的“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从稳扎稳打着想,为了早日跳出“农门”,利用民办教师可以报考中等师范的机会选报了中师。我不是民办教师,无此“优惠”,只能报考大专、本科,这就有些像背水一战了。
      我本想报考理科的,因为可选报的学校和专业都相对多一些,加上我对数学也比较有兴趣。但是,考理科要考物理和化学,而我在高中实在只读了两年时间,高中的课程并未全部学完;便是学过的,也已“丢荒”了十多年(从1966年“停课闹革命”算起)。要同时攻下数理化三科,压力实在太大;又自觉复习历史、地理比复习物理、化学会轻松得多,于是便选报了文科。
      那时是考前填报高考志愿。我是在11月13日填写《广东省高等、中专学校招生报名登记表》的。按该表的规定,可选报三间学校,每个学校可选三个专业。我的三个志愿依先后顺序是中山大学(①考古②历史③政治经济学)、华南师范学院(①地理②历史③中文)、肇庆师专(中文。当时肇庆师专可能只有这一个文科专业)。

       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领到准考证了。我的考号是“梅583393”(“梅”指梅县地区)。准考证的背面印着《考生须知》。《须知》中规定:“答题前先在试卷编号处写上自己的座位号码(即准考证号码),不准写姓名。”“实行开卷考试。考生只允许带初、高中课本和十一大文件,不准带其他笔记本和资料。”

 

 

12月11日(周日)上午考数学,下午考政治;12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史地或理化。报考外语专业的在13日上午还要考外语。上午是8点半考到11点,下午是2点考到4点半。考场设在我就读初中的大埔三河中学,我分在第7考室。

 数学总分是120分,其中20分属一道加试题。记得是一道解析几何题,关于椭圆的计算。这是我读高中时没有学过的(属于高三才学的内容)。出了试室后,和好几位考理科的考生说起,他们都说我关于这道题的解答是正确的。这让我喜出望外,也让我对这次高考增强了信心。

       从得知有份参加高考,到进入考场,不到52天时间。除去领取、填写报考表,领取准考证,寻找复习资料等所用时间的话,备考的时间实在不足一个半月。时间如此紧迫,考前确曾时生焦虑。考试过后,自觉考得还可以,便觉得先前实在是杞人忧天了。

       我估算了一下自己的考试成绩,认为各科肯定及格,平均分该有75分左右。上个月我通过学校办公室找出我当年高考的成绩单(即《初选考生文化成绩登记表》),才得知我当年高考总分是311.5分(政治71,语文76,数学91,史地73.5。史、地中历史34,地理39.5),平均分77.8多一点。可见我当时对自己考试得分的估计还是靠谱的。最近通过上网查询得知,1977年高考中山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为280分[2],说明我当年的高考成绩应该算是不错的。

         参加高考前我曾经去学过裁缝。才学到会做衬衣、西裤的水平,远未出师。本来还要继续学下去的,有了高考的机会,便先专下心来复习备考。参加高考后,想到肯定能跳出“农门”了,也就没再去学裁缝,而在村里的小学附中当了一个月左右的代课教师。

       1978年1月上旬或中旬,初选入围的考生(据说是总分上了220分,或有单科满分的)集中到县城进行体检。我们村中报考大专、本科的有三人入围——李庆林(时为梓里附中公办教师。曾在三河中学当过高中教师)、卢淦泉(时任大队“赤脚医生”)和我。我们都是县重点中学的“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庆林与我同属1967届,他初中、高中在虎山中学(“文革”期间曾称红卫中学)就读;淦泉高一届,与我同在大埔中学(原称“广东省立大埔中学”。“文革”开始后列为大埔县面上完全中学,改名为“大埔县大埔中学”)读高中。我们都顺利通过了体检,就静等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了。
       记得是在1978年春节(1978.02.07)前后,一位大队干部对我说:“旺林,恭喜你考上大学了。”我说:“真的吗?我没接到通知啊。你从哪里得到的消息?”他对我说是上面来调查我和庆林的一些情况,有十几项内容,其中问到“有何特长?”“适应何种专业?”等。他说:“都问适应什么专业了,肯定上哪个大学都已经定了。”在通过了入围体检之后,听了他的话,对于能考上大学就更自信了。那时想的已不是能不能考上的问题,而是担心会被华南师院录取去呢。
       没想到,庆林和淦泉都已先后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庆林到华南工学院(即今华南工业大学),淦泉则到汕头医专(今称汕头大学医学院)。而我则迟迟没接到入学通知书。到了3月份,他们俩已经先后入学去了,取录到中专、中师的也都入学了,我仍未接到期待的消息。那种失望和苦恼真是难以言说。当时并没有想到1978年还有参考的机会,因此也没有再去复习备考,而是又准备再去学习裁缝了。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月的某一天,我接到了去大麻中学补填高考志愿的通知。到了麻中以后才知道有扩大招生的事。记得是叫我们在韶关地区师范学校大专班或惠阳地区师范学校大专班中选报一个。我因有亲人在韶关工作,便选报了前者。
        后来听说,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时,有人在会上提出,1977年高考中有不少考生,特别是老三届高中生,他们文化底子厚实,这次考试成绩也比较好,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录取,实在可惜。“后来,国家计委、教育部决定扩大招生,经过扩招本科2.3万人,各类大专班4万人,共扩招6.3万人,扩招比例达29.3%,”
[3] 还听说,当时中央考虑到教育战线师资队伍青黄不接,决定在部分中等师范学校开办大专班,把扩招的考生主要放在师范大专班去。当时梅县地区没有开办师范大专班,将本区的考生分送韶关地区和惠阳地区代培。后来又听说,惠阳地区不愿为梅县地区代培师资,于是梅县地区才又决定在梅县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升格为“嘉应师专”)开办大专班。嘉应师专1977级没有中文班,不知是否因为当时报考中文专业的大都被招到韶关地区师范大专班了。
       我于当年五月份被录取到韶师中文大专班就读(有同班同学回忆说我们是在5月21日报到)。韶关地区师范学校于1978年11月复办师范专科学校,我们便成为韶关师专复办后第一期的学生。韶关师专77级只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4个专业班,共210人左右,一半左右是梅县地区来的。其中来自我们大埔县的是10个人(物理班4人,中文、数学、化学三个班各2人)。我们中文班最初有48人(其中梅县地区来的刚好占了一半)。开学不久有2位已有公职的同学选择了退学;到第二学期开始时,又有2个原本报考英语专业的同学转到78级英语班去了。
       在被扩招到师范大专就读的近三年时间里,我在庆幸终于跳出了“农门”的同时,也曾怀有很强的失落感,并因此未曾用心攻读。最近从网络上得知,1977年全国有570万人参加了高考,“最后录取了27.8万人,按考生比例来算,是20.5∶1,录取率为4.9%。这是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4]“广东有53.02万人参加高考,当年全省高校录取新生8752人,录取率仅为1.7%。”[5]“首次恢复高考的招生初选入围人数是实招数的三倍,加上当时填报志愿和录取方式的不合理,使当年不少高分考生未能如愿入学。……由于是初次复办,各项录取工作进行得缓慢而凌乱。那批初选入围的考生在极度兴奋的漫长等待之中,高达70%的人直到1978年4月才确切知道未被录取”[6]我真没想到1977年高考录取率竟是如此之低。要是早知道这些,在师专时就肯定会好好珍惜读书的时光,而不会甘居中游,得过且过了。
         1977年的高考可说是我人生中最大、也是最积极的转折点。我们在1981年1月毕业分配工作。我被分配到省属普通中专韶关农业学校任教。1988年4月任语文讲师,1994年评为语文高级讲师(在此期间于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参加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起点3年制函授本科班学习),在2009年1月退休;我的夫人也在1986年“农转非”,1988年招收为学校打字员直到退休。这些可都是拜1977年高考所赐啊!
       最后让我用一首新韵七绝《忆恢复高考有作》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高考重开天地宽,旬年羁鸟入云端。杏坛濡迹三十载,风雨无忧享易安。

【注】

1.见百度百科《恢复高考》(https://baike.baidu.com/item/恢复高考/450203?fr=aladdin

2.新快报记者 罗汉章《1977年考生忆首份“广东卷”  直言“以不变应万变”》(载201663日《新快报》A09版)

3、4.刘海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授)《77、78级大学生的命运与作为》(载2012年07月25日《光明日报 》第14 版)

5.南方日报记者姚瑶、吴少敏《恢复高考40年:4位考生讲述“高考故事”》(2017年6月5日 08:18 南方日报)

6.《1977恢复高考 改变的不仅是一代人的命运》(来自中山市档案馆 编著《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山纪事》)见搜狐网http://www.sohu.com/a/147240060_507391

2018.5.28

【作者简介】

邓旺林(1948.12—  ), 男,广东大埔县人。韶关技师学院退休语文高级讲师。曾任广东省中专语文教研会理事、韶关中专教育研究会理事、韶关农校教务主任、韶关电大外聘教师。著论文集《引玉新编》(2014年5月出版,韶新出版字第00286号),合作编著《大埔进士录》(执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书号ISBN978-7-50346424-9)

【说明一】

1、本文是应作家杨雪舞先生(长篇小说《千古枭雄朱元璋》的作者)约稿而写,入编其主编的《百姓故事 之 共和国的公民们》P315—318。

《百姓故事 之 共和国的公民们》:团结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全国新华书店经销,书号:978-7-5126-6900-0

2、所有注文及正文和作者简介中带下划线部分均被该书编辑删去。

3、第一段最后一句中“参加'文革’结束后首次高考”原写作“首次恢复高考”。“首次恢复高考”的提法是不合适的。写作本文时网上看到有此提法(现在也还有。见下),未多加思考就采用了。

       我为首次恢复高考批卷[文/邹文秀(辽宁)]

http://www./a/202008/198654.html

   

       【大揭秘】1977年中国首次恢复高考,作文题是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85029736/

  4、在本文第一自然段至第二自然段之间,原写有4个自然段的内容(见附录),因约稿方对文章字数有一定的要求,乃压缩为现在的第二自然段。

每想到当年的高考,我就会想起雄嫂叫我去她家看报纸,让我知道有机会参加高考的事。在雄嫂家看了报纸后的第二天还是第三天我就和我的妻子上松口去找爱华姑借书。我非常感谢雄嫂对我的关心。如果不是她及时通知我的话,那时消息闭塞,肯定要迟好几天才会得知有份参加高考;那就又要耽误几天的时间。我也非常感谢爱华姑对我的支持。原来写那么多,也是想向雄嫂和爱华姑聊表感激之情。为此,现将原来所写附录如下:

   【附录】

我是广东省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原称“三河公社梓里大队”)人,是大埔中学1967届高中毕业生。自1966年下半年取消高考后,我最早听说有高考,是在1977年9月29号。那天,我与未婚妻陈利芬到公社民政处登记结婚。我的好友、也是小学同学李庆林(时为公办教师,在梓里小学附中任教)也带其未婚妻谢丽芳去登记结婚。因为时间还早,我们便先到二楼找公社武装部肖敦强部长聊天。我在1975—1976年1月在公社文艺宣传队(写作演唱材料和二胡伴奏,同时还主编公社农建团的《简报》)。时肖部长兼任公社农建团政委。那时我与其接触较多,关系也不错。我们到肖部长办公室不久,有人来找他,说到今年可能会恢复高考。肖部长便问我和庆林:“可能会有高考了,你们现在还去登记结婚吗?”他肯定是没有想到结了婚还可以去考大学,所以才会这样说。我说:“我们都快三十岁了。这高考与我们无关了。”听我这样说了以后,他便派人拿了大队给我们出具的证明到公社民政那里帮我们领取了结婚证。因此我们也就没去公社礼堂开会接受诸如勤劳致富等的思想教育,也没有去领(实际上是买)锄头等劳动工具。

恢复高考的消息不久也就传开了。比较年轻的高中毕业生们已经开始复习备考了。那时我还不知道恢复高考会与自己有关。有朋友的弟弟来向我借初、高中课本时,我自己拿不出(那时我的初高中课本早已拿去供销社换饼干、花生和朋友们一起“进口”了),也不知道自己也要用,还积极的去向别人借了来转借给他。

 我确切地知道自己也有份参加高考是在同生产队的雄嫂给我看了她家订阅的一份报纸以后。雄嫂名叫陈苏珍,是比我年长不多的知识女性。她是邓世雄老师的夫人。按辈份我该叫他们夫妇为叔公、叔婆,但我一向都分别叫他们为“雄叔”、“雄嫂”;就是他俩在一起时我也是这样称呼他们,而他们也不以为怪。世雄师当时在大麻中学任教(我在埔中读书时,他是学校图书馆的负责人),雄嫂则在家务农。记不得是哪一天的上午,我在门坪里听到有人叫我。一看,是雄嫂在她屋门口向我招手。她住的地方离我家不过一百五十米左右。我赶紧跑去见她。她说:“旺林,你有份参加高考了。”我说:“我都三十岁了。哪里还有份去考大学。除非考研究生。但我只学了两年俄语,早都忘得干干净净了。”她说:“你真的是有资格去考大学的。报纸都登了。你看了就知道了。”我一听,心情非常激动,赶紧随她进屋去看那份报纸。她有文化,家境又比较好,所以家中订有报纸,记不得是《南方日报》还是《羊城晚报》了。看到报纸上说“老三届”(即1966届、1967届、1968届)高中毕业生无论婚否都可以参加当年高考。那篇报导还没看完,我就高兴地说:“太好了!有出路了!”我匆匆谢过她以后,即马上跑去我岳父母家把好消息告诉我的妻子(那时我们虽然正式登记结婚了,但因为还没有摆酒宴客,因此尚未迎娶过门)。一路上心情舒畅,兴奋异常。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诗句接二连三的涌入我的脑海。

“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由此看来,我在雄嫂家看报的那天很可能就是10月21号。得知自己有机会参加高考后,才来想方设法找复习资料。除了我在韶关乳源县工作的亲人寄来的复习资料外,其他的复习资料是从哪里找到的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曾经跑到梅县松口去找世雄师的妹妹爱华姑。我和爱华姑同校读初中,她比我高一届。她初中毕业后到梅县华侨中学读高中,后来嫁到松口。爱华姑对我参加高考非常支持,积极的帮我借到了一些课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