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是让学生适应现实,还是摆脱现实的奴役?阳明心学拨开迷雾

 wenxuefeng360 2019-06-14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适应现实,还是摆脱现实的奴役?

面对今日教育的弊病,你依然朴实的心灵,有没有难以承受之痛?

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如果要摆脱现实的奴役,我们要怎么做?

链接中华文化圣贤,阳明心学为我们拨开迷雾,直击教育痛点。

阳明心学明快简易,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

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

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01

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

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王阳明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怎样才能成为圣贤。他给出的答案是:如果你的行为都能达到你自己内心良知的要求,即致良知,那你就是圣贤了。

很显然,他做到了,成为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百世之师。

他教书育人,门生遍天下,从其门人弟子辑录平日对话,语录、书信中,教育即致良知的箴言比比皆是。

教育即致良知,致良知就是目的,在致良知之外别无目的。

“教育即致良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懂得了“教育即致良知”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

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德育是要建设人格品质,而不是灌输规范;

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02

家训,各个民族都有,但其它民族的家训只言片语,不成气候。唯独中华民族,家训自成体系,独当一面,几乎能与任何传统文化分庭抗礼。

为什么要单独拿王阳明的家训来说呢?因为王阳明家训的全部内容中,有家训、有家书、有家规,以良知流行其中,更方便我们领会”教育即致良知“。

王阳明家训的内容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全出于诚。用王阳明的说法就是,写家训的念头就是教育家人致良知,致良知的目的是让你做个快乐的人,常快乐便是功夫。

他最希望的就是家人有社会担当精神,有独立的意志和灵魂。

但是,你也不能说王阳明家训就是对的,不胜枚举望子成龙的家长,根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社会担当精神和独立意志与灵魂。

所以王阳明的家训是这样一种家训:任何人都别指望从其家训中得到迅速成功的密码,因为它根本就没有。

不过,如果你想让你或你的家人拥有快乐的源泉和独立的灵魂,无疑,他的家训正是你要找的。

王阳明本人并未将他的家训如别人那样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严格意义而言,他的家训只有《示宪儿》一篇文章。

但是,他的家信和一些充满教育味道的布告以及条规等内容,也是家训的重要篇章。

正如他所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而这句话却出现在了写给儿子的家信中,讲学和家训,或许在王阳明看来,本就是一回事。

03

“致良知就是目的,在致良知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

人们即使似乎承认了“教育即致良知”,也一定要给良知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良知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

用功利目标规范良知,结果必然是压制良知,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致良知”。

良知本身没有价值吗?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史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冠。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灾,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再看当下,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

就算用功利尺度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

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04

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