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孙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丹阳,古称曲阿,又名云阳,云州、凤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三国名城。 这里是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境内有12座齐梁两朝皇帝的帝陵。吉尼斯世界纪录颁发证书:中国出皇帝最多的县。 丹阳夜景 齐梁石刻 在三国时代,这里还是孙权家族的故土和东吴霸业的发祥地。孙权父亲孙坚(吴始祖武烈皇帝)墓:东吴第一帝陵“高陵”在今司徒镇大坟村。 高陵现状(摄于2017年) 一、丹阳境内东吴历史遗迹 岁月荏苒,时光虽已过去了1800多年,但丹阳大地上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仍然留存众多三国东吴时期的历史遗迹与印痕,作为丹阳悠久传统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宝贵历史遗存以山川、井泉、祠庙、陵墓、城址、街巷、村落、地名等形式延续至今。 1、白鹤山,位于今司徒镇观鹤北路东侧。吴大帝孙权祖父孙钟汉末避乱迁居曲阿白鹤山,凿井开畦,以种瓜为业,死后葬于白鹤山下。《至顺镇江志》载:“白鹤三仙庙,在县西四十里钟离村。土人相传,孙钟设瓜之地,此庙最古。”“白鹤瓜畦”是古代丹阳八景之一,明吉梁(1488—1572)有诗云: 鹤去青山老,僧房树里开。 瓜畦草空绿,怀古独谁来。 2、灌瓜井,位于白鹤山三仙庙内,已湮灭,其石刻井圈至今仍在,保存在丹阳天地石刻园内。《丹阳县志》载:“灌瓜井,在县西十五里的白鹤山。山有三仙庙,庙前有井,相传为孙钟灌瓜井。” 3、孙钟墓,位于白鹤山,据清乾隆《镇江府志》卷3载:“白鹤山,在县西十里,孙钟墓在焉,前有枝子岗。” 4、东吴第一帝陵:高陵,位于今司徒村大坟自然村北侧。《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坚薨,还葬曲阿。”《吴志》载“孙坚击刘表于岘山,为黄祖射死,还葬曲阿。及子孙权称帝,追谥为武烈皇帝,墓日高陵”。唐许嵩《建康实录》:“(吴太元元年)冬十一月,幸曲阿,祭高陵。”元《至顺镇江志》记载:“吴高陵,在吴陵港。孙坚征丹徒,为黄祖所杀,还葬曲阿。后孙权称尊号,追谥武烈皇帝,墓曰高陵。土人至今称为孙坟,以其最大异于他坟,故又呼为大坟。” 高陵(汉孙坚墓)文保碑 5、吴陵港,位于高陵东侧,南连香草河与古破岗渎相连贯,北通古练湖。《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九十一记载:“高陵,在丹阳县西。《舆地纪胜》:在县吴陵港,土人至尽称为孙坚墓。” 6、孙策墓,位于高陵东南,今司徒村镇墩下自然村东侧。《丹徒县志》载:“吴长沙桓王孙策墓,旧志在城南”。据今人考察,司徒镇谭巷村地的吴王坟,即为孙策葬处。今此村民称墩下墩。墩高21.2米,呈馒头形,墩上面约四亩余。与高陵、孙钟墓呈三角排列之势。 7、孙尚香墓,位于司徒镇姚庄村西北500米处的丹徒高陵村姑娘墩,古属曲阿。2011年12月14日,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高陵村村民在修建田间道路时,挖掘出一尊高2米无首石人和一尊卧姿石马,均由青石雕刻而成,经江苏省市两级考古专家鉴定为三国时期皇家墓葬神道的石像生。该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复垦时也曾出土过各类青石台和石板,此次发现石人和石马更进一步证实高陵村确有东吴时期帝王或王族埋葬于此。 发掘出的三国皇族陵石像生 刘备入益州,孙尚香留守家乡一直生活在东吴, 刘备彝陵之战(猇(xiao)亭之战)兵败之后,时孙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尚论者作诗叹之曰: 先主兵归白帝城,夫人闻难独捐生。 至今江畔遗碑在,犹著千秋烈女名。 史料中没有记载孙尚香葬于何处。《江苏省丹徒县地名录》记载'传说三国时孙权的妹妹孙尚香葬于村西姑娘墩'。 流传为孙尚香最后归宿地的丹徒高陵村,与丹阳司徒镇毗邻。古代只有帝王的坟墓才能称为陵,高陵村也以墓为名流传至今。 高陵村里还有个年代久远的泊公庙,祭祀的就是孙权父亲孙坚,村里人都叫泊公大帝,不过有村人认为“泊”是“伯”的讹写。解放前庙里就有高大巍峨的孙坚泊公大帝塑像,还有两匹战马。1955年庙被翻建成粮管所,塑像全被敲碎沤田,现在该地又被还原成寺庙,并按照原型重塑孙坚和两匹战马像。村里还有柏子墩、枫树墩、鸦雀墩等十几个土墩,随着岁月的变迁,有些墩已经消失,不过村人挖到过不少三足、三耳的陶罐,他们常拿来装鸡蛋,喂动物,可见高陵村的历史久远。高陵村主姓为辛,村里有老人看过已被焚毁的家谱,说家谱里记载辛姓祖籍云南,是专门过来为孙姑娘看守坟墓,一代代繁衍至今。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爱戴手工编织的头巾,绣花围裙,挑花腰带,精美的手工编织品,的确颇具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孙尚香墓(姑娘墩) 8、刘繇城,遗址位于市区西环路一带,附近至今有“东国下、西国下、南国下、窑下”等老村名,疑是地处刘繇城城郭下及刘繇城下演化而来。公元194年,扬州刺史刘繇过江据曲阿始筑此城,为扬州州治所在地。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刘繇城,在县西南二百四十步。汉末,繇为扬州刺史,扬州旧理寿春,已为袁术所据,故繇来建城,号令江南,众数万人。后孙策东略,繇奔豫章。” 9、吕城,位于丹阳市东部,与常州市接壤,是丹阳四大古镇之一。因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在此屯兵筑城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吕蒙,字子明,安徽省汝南县富坡镇人,是三国时期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的第三位都督。东吴建安五年(200年),吕蒙在吕城屯兵筑城,垦耕农田,饲养军马,立下丰功伟绩。根据史载,城墙至元至顺年间(1330年左右)残垣遗址尚存。 10、庱(cheng)亭,是吕城的古称,古庱亭位于今吕城镇谭家塘村一带,因孙权在此射虎而闻名,《三国志·吴书》载:“(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於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建安二十三年(218)“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即此。东晋咸和三年(328)苏峻之乱,郗鉴于此筑垒,以分其兵势。 11、虎落里,位于吕城镇南二里,相传为孙权218年庱亭射虎老虎最终落毙之地,当地人为了纪念孙权为民除害的英雄壮举,将此地叫作“虎落里”,一直延传一千八年至今未改。 12、神亭,原属曲阿,三国历史上著名的“曲阿之战”古战场之一,位于今延陵镇西南茅山东麓(今属金坛)神亭岭上。《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故事就发生在此地。公元195年,刘繇与孙策在神亭岭对阵。孙策带十三骑探看刘繇营寨栅。太史慈欲擒孙策,不候刘繇将令,披挂出营。惟有一“小将”同行。太史慈与之战五十合,不分胜负,遂诱孙策至无人处,又战五十合,不慎都滚下马来。 13、破冈渎,这是一条梯级山地运河,起自句容小其(今江苏句容西南),横越高阜,东至云阳西城(今江苏丹阳延陵镇西),与通济河、简渎河衔接,沟通江南大运河,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加强首都与主要经济区太湖流域的联系,于赤乌八年(245)派校尉陈勋屯田兵三万,在茅山以北的丘岗地带开凿而成。其与原丹徒水道衔接,西连淮水(今秦淮河),直抵建业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 14、乔家巷,位于丹阳古城小东门桥东北侧,自西向东连接白云街。据传,东汉末年,孙策占领曲阿城,以曲阿为基业,东征西伐,一日夺取皖城,结识“二乔”。皖城百姓随迁入吴。乔家系名门望族,族人、侍役众多,孙策为乔家建宅砌屋。始为乔玄、乔阁老故宅。乔家巷地名,由此而来。公元198年,孙策在此正式迎娶大乔,周瑜娶小乔。同年,东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鲁肃也追随周瑜到达江东,举家定居曲阿。 15、韦昭贤祠,遗址位于今延陵镇东街。韦昭,字弘嗣,三国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东吴四朝重臣,是中国古代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唐玄宗曾尊其为“先儒之领袖”。韦昭生前为官时,曾在延陵的东街建造了一座府邸,后被改建成韦昭贤祠。 16、韦昭井,在韦昭祠内,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韦昭贤祠的主体建筑基本已经全废,韦昭井现仍完好保留,供应着附近许多户居民的生活用水。 17、韦昭墓,位于延陵“九女墩”,明隆庆《丹阳县志》载:“射仆韦昭墓,在延陵镇,刘宰碑尚存。”《延陵韦氏族谱》明确录:“昭公字弘嗣……狱死于天玺丁酉八月十六时年七十余岁,公体魄墓葬九女墩。” 18、屯甸,位于司徒镇境内,相传为为三国屯田遗址。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实行大规模屯田制,设置典农校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将屯田分为军屯田和民屯田两种,军民同耕食。军屯田设于边防要地,自长江中游的南郡至下游的吴郡,有军屯田20处,军队一面耕种田地,一面防守边境。民屯田是由南渡的北方流民和迁入平地的山越人组成,实行军事编制。屯田民众有数万人,民屯田主要分布在毗陵(常州)、曲阿一带。孙权“亲自授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 19、仁信育马场,位于丹北镇埤城集镇,埤城原名仁信,这里南倚丹北山地,北临长江滩涂,水草风美,为三国吴时孙权育马领地。 20、孱陵候庙,在吕城,为纪念东吴大将吕蒙而创建。 21、颜将军庙,在吕城,为纪念三国大将颜良而建。 22、练湖,东吴周瑜练兵处。 23、蒋墅,三国名人蒋干居处。 24、大华,诸葛亮后裔聚居地。 二、孙吴(三国东吴)简要 孙吴(吴国)(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吴太祖孙权像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公元222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我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 孙吴领有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吴”作为地理概念本来是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为区别于前12世纪至春秋战国之际存在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五代时期杨行密建立的吴国,史学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称之为孙吴。因其居于三国之东,而有东吴之称。 孙吴共有四个州,分别为扬州、荆州、广州、交州。孙吴的疆域范围,北至庐江郡(现江苏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达交趾郡(广西东部),东临东海,据《晋阳秋》记载,孙吴在公元280年(天纪四年),设4州,43个郡,313个县。 而据陈健梅的统计,孙吴在公元280年灭亡时共领有4州、45郡、2都尉、1典农校尉、2属国及328县。涵括我国现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省的完整地区,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省和重庆、上海市、还包括现今越南的北部地区。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三国区域划分 “江南三大名楼”中的黄鹤楼及岳阳楼均系孙吴时期所造。黄鹤楼始建于223年(黄武二年)。根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性建筑。岳阳楼则始建于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鲁肃的“阅军楼”,东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 黄鹤楼 岳阳楼 三、丹阳是孙氏鼎立东吴的根据地 孙氏建立东吴政权,丹阳有着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渊源。 孙氏家族金戈铁马,东拼西杀,是从孙坚开始。 《三国演义》孙坚剧照 孙坚早年屯兵曲阿(今丹阳司徒的屯甸村)时,娶了吴郡太守吴景之妹为妻。孙坚是平民出身,原来在县里做小吏。东汉末年时,盗贼四起。孙坚在各地征讨盗贼,立了很多功劳,官职一步步上升,并且名声越来越响。中郎将朱俊征讨黄巾军、司空张温平定凉州叛乱,都请孙坚担任参谋。孙坚后来又担任长沙太守,周边数郡的叛乱都靠他平定。靠着这些军功,孙坚被封为乌程侯。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孙坚也有出色表现。孙坚多次打败董卓军队,还杀了大将华雄(《三国演义》中说是关羽杀的,不符合史实)。孙坚成了董卓最惧怕的人之一。董卓派人前去求亲,并以官职来拉拢孙坚,被严辞拒绝。孙坚后来又征刘表,打败了大将黄祖,包围了襄阳城。可惜在随后的战斗中战死,年仅37岁。他结婚生子最早的家,安在了丹阳。吴夫人和孙策属于随军家属(孙权则是出生在孙坚任下邳丞的苏北的下邳)。 孙策征战的兵源出自丹阳。 据《吴志》记载, 孙策与广陵谋士张纮商讨,说:“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袁术)求先君余兵,就舅氏于丹阳,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三国志》注引《吴录》)。张纮非常赞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阳,收会吴兵,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郡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恒文,岂徒外藩而已哉!” 孙策先从娘舅丹阳郡太守吴景处募得数百人,又于兴平元年(194年)往寿春见已割据淮南的袁术,领回父亲的千余旧部,拉起一支自己的人马。 丹阳是东吴兵马的训练基地。方圆八十里的练湖,是东吴名将周瑜操练水师的地方。而距练湖西岸七八里地的“马嘎山”则是孙策操练骑兵的地方。马嘎山蜿蜒起伏数十里,头在白鹤山,尾至丹徒的长山牧马口。那一路的高岗、陡坡、沟堑,是训练战马纵横驰骋的绝佳地。 丹阳是孙策、周瑜和“二乔”的安乐窝。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绍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举攻克皖城(今潜山县城)。在皖城东郊,溪流环绕,松竹掩映着一个村庄:乔公寓所,后人称之为乔公故宅(潜阳十景之一)。乔公有二女乃国色天香,又聪慧过人,远近闻名。于是,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安居在丹阳的乔家巷。孙策、周瑜把二乔藏于丹阳,或许是因为随军。但最根本的一点,是丹阳是东吴军队的根据地,这里安全。古人有诗为证: 曲阿西关乔家巷,青瓦白墙巷子长。 深院雪藏大小乔,霸业争雄斗志旺。 除此以外,东吴的文臣武将也多有在丹阳境内居住,如张纮在麦溪,陆绩在珥东,吕蒙在吕城,黄盖在河阳黄巷······等等。这些,在丹阳的姓氏宗谱里都能找到相应的蛛丝马迹。 综上所述,三国东吴的根在丹阳。在东吴六郡中,还有哪个地方比丹阳更是东吴帝业的根呢? 四、丹阳是东吴孙氏皇族(先期)的陵葬地 除了孙钟死后,葬于白鹤山,其子孙坚和夫人、长孙孙策,以及孙女东吴公主孙尚香皆归葬于丹阳司徒。 据《三国志·吴志》记载:“坚薨,还葬曲阿。”唐《建康实录》也记:“后(孙坚)征刘表于荆州,为江夏太守黄祖伏兵杀之于岘山,兄子贲于坚丧还葬曲阿,收其众归袁术。”孙坚墓称高陵,“吴高陵在吴陵港,武烈皇帝所葬……土人自今称为孙坟,以其最大异于他坟,故又称大坟”(《至顺镇江志》卷12)。 孙贲为何护柩葬曲阿(今丹阳),是因为孙坚投靠袁术后,其妻弟吴景被袁术表为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及江苏南京)太守,并一度在曲阿驻屯。父死后,孙策“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孙贲是孙坚同产兄孙羌(早卒)子,孙坚起兵后,孙贲追随从征。葬毕孙坚后,他统领旧部仍投靠袁术,被命为丹阳都尉。 孙坚夫人吴氏死后,也葬在高陵。吴夫人,钱塘人。建安十二年(207年),“太夫人吴氏薨,合葬高陵”(《建康实录》卷1)。 孙策(175-200),字伯符,孙坚长子。《吴志》说他:“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少年居舒城时,与当地豪杰周瑜相友善。孙坚战殁时,孙策年仅十七岁。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自吴(苏州)率军西上,先击广陵太守陈登。在丹徒西山突遭原吴郡太守许贡家客的伏袭,面部中箭,创重而亡,年仅二十六岁。孙策死后,归葬于曲阿父孙坚墓旁。 孙尚香又名孙仁。孙仁是孙坚庶子孙朗的别名,见于《三国志·吴书·孙坚传》裴松之注引《志林》:'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 而《三国演义》 则说,孙坚和吴夫人生策、权、翊、匡, 与吴夫人之妹,生一子朗,一女仁。 历史上关于孙尚香的记载不多。但在司徒下邳村和丹徒上会高陵村之间,有一座夯土陵墓。据丹阳、丹徒的地方志,均载为孙尚香墓。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后 ,在建邺(今南京)设都。其身后以及孙亮、孙休、孙皓四代东吴皇帝才在南京鸡鸣山建陵。 孙钟葬于白鹤山,孙坚葬于高陵,其子孙策、女尚香死后同葬曲阿,是在情理之中的。 2018年12月14日,龙门孙氏(孙权)后裔、古玩收藏、考古专家孙志忠先生来丹阳考察司徒高陵、高陵村等地,结合史料、现场、出土文物等综合分析,提出丹阳司徒周边区域即为东吴早期皇家陵园的观点。期待能进一步研究和发掘。 五、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 孙坚(155-191),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生于汉桓帝永寿三年(155年)。东汉末期著名将领。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 孙坚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将领,他为三国东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孙坚勇猛果敢,骁勇善战,吕布曾败于孙坚之手。纵观孙坚的征讨生涯,他讨伐董卓,斩杀了华雄,打败了吕布,立下了赫赫战功。 孙坚多次成功平定汉末叛乱,又随朱俊征讨黄巾,立下许多功劳,中平四年(187年)被东汉朝廷封为长沙太守、乌程侯。 后董卓乱政,孙坚联合袁术,参加了诸侯联军,征讨董卓。被袁术表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其后在阳人(河南临汝)之战中大破董卓军,阵斩都督华雄,继长驱直入京都洛阳,修祭汉室陵庙,逼使董卓西逃长安,时天下皆知孙破虏,名噪一时。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袁术以孙坚为先锋征讨荆州刺史刘表,刘表派遣大将江夏太守黄祖和孙坚开战。黄祖不敌孙坚,屡次战败。孙坚在追击黄祖时,中了黄祖的埋伏,被士兵乱箭射死,孙坚享年三十七岁。结束了自己灿烂而又短暂的一生。 公元229年,其子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三国志·孙坚传》评论孙坚,说他“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裴松之也说他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纵观孙坚一生,这些评价中肯切实,洵非虚语。 孙坚的历史评价: 陈寿:“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 董卓:“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 刘艾:“坚虽时见计,故自不如李傕、郭汜。”“坚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坚前与羌战於美阳,殆死,无能为!” 陆机:“权略纷纭,忠勇伯世,威棱则夷羿震荡,兵交则丑虏授馘,遂扫清宗祊,蒸禋皇祖。……忠规武节,未有如此其著者也。” 王夫之:“孙坚之始起,斩许生而功已著,参张温之军事,讨边章而名已立,非不可杰立而称雄也;奋起诛卓,先群帅而进屯阳人,卓惮之而与和亲,乃曰:‘不夷汝三族悬示四 海,吾死不瞑目。’独以孤军进至雒阳,埽除宗庙,修塞诸陵,不自居功,而还军鲁阳。当斯时也,可不谓皎然于青天白日之下而无惭乎?故天下皆举兵向卓,而能以躯命与卓争生死 者,孙坚而已矣。其次则曹操而已矣。” 裴松之:“孙坚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若得汉神器而潜匿不言,此为阴怀异志,岂所谓忠臣者乎?吴史欲以为国华,而不知损坚之令德。如其果然,以传子孙,纵非六玺之数,要非常人所畜,孙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玺,而宝藏传国也。受命于天,奚取於归命之堂,若如喜言,则此玺今尚在孙门。匹夫怀璧,犹曰有罪,而况斯物哉!” 孙元宴:“委存张公翊圣材,几将贤德赞文台。争教不霸江山得,日月征曾入梦来。” 罗贯中:“谁道江南少将才?明星夜夜照文台。欲诛董卓安天下,为首长沙太守来。 六、东吴第一帝陵:高陵 高陵,是吴大帝孙权生父孙坚之墓,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其墓在丹阳司徒大坟村。清代光绪年间,《丹阳县志》关于对孙坚墓的记载:孙坚墓底面直径大约为30米,封土高为15米,基本保存无损。 高陵规划图1 高陵规划图2 高陵规划图3 公元191年,孙坚在讨伐刘表之时,刘表派遣大将黄祖和孙坚开战。黄祖不敌孙坚,屡次战败。孙坚在追击黄祖时,中了黄祖的埋伏,被士兵乱箭射死,孙坚享年三十七岁。孙坚死后归葬曲阿,公元192年,在丹阳县西处修建了孙坚墓。《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初平三年,(袁)术使(孙)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初平三年当为公元192年,又据裴松之注《吴录》:“坚时年三十七。”根据古人以虚岁计算年龄的制度可以推算出孙坚生于公元156年。然而,裴松之在为后面的《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作注时引用了《吴录》中孙策被封为吴侯时的表文,其中有“臣年十七,丧失所怙”一句,即孙策在17岁时丧父。根据《三国志》不同人物传记的相互考证,可以推算孙策卒于公元200年,时年26岁,可推算出孙策生于公元175年,而孙策17岁时应为公元191年。因此,裴松之在作注时写道“本传云孙坚以初平三年卒,策以建安五年卒,策死时年二十六,计坚之亡,策应十八,而此表云十七,则为不符”,认为此处的记载与孙坚的本传记载不相符合。接下来裴松之又提出了在其他史料中得到的数据“张璠《汉纪》及《吴历》并以坚初平二年死”,也就是在《汉纪》和《吴历》这两种史料中都记载孙坚卒于公元191年。因此,裴松之得出结论“此为是而本传误也”。根据裴松之的推断,不难推断孙坚的生卒年为公元155年至公元191年为比较可靠的数据。至于陈寿在本传中的记载,可能是一时疏忽导致的错误。而至于《英雄记》中孙坚卒于初平四年(193)之类的记载,可信度极低。】 《三国志·吴书第一·孙破虏讨逆传》 “坚薨,还葬曲阿。” 《吴志》载“孙坚击刘表于岘山,为黄祖射死,还葬曲阿。及子孙权称帝,追谥为武烈皇帝,墓日高陵”。 唐许嵩《建康实录》:“后(孙坚)征刘表于荆州,为江夏太守黄祖伏兵杀之于岘山,兄子贲于坚丧还葬曲阿,收其众归袁术。” 唐许嵩《建康实录》:“(吴太元元年)冬十一月,幸曲阿,祭高陵。” 《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九十一记载:“高陵,在丹阳县西。 《舆地纪胜》:在县吴陵港。土人至尽称为孙坚墓。” 元《至顺镇江志》还有相关记载:“吴高陵,在吴陵港。武烈皇帝所葬。孙坚征丹徒,为黄祖所杀,还葬曲阿。后权称尊号,追谥武烈皇帝,墓曰高陵。……土人自今称为孙坟,以其最大异于他坟,故又呼为大坟。” 孙坚夫人吴氏死后,也葬在高陵。吴夫人,钱塘人。建安十二年(207年),“太夫人吴氏薨,合葬高陵”(《建康实录》卷1)。 《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记载:“孙坚墓(司徒镇大坟村北偏东 高陵·三国吴·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正史和地方志上都有明确记载。有文史专家指出:丹阳与三国、孙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值得好好挖掘,当前首要是加强文化遗迹的保护和环境整治。 本文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吴志》、《建康实录》、元《至顺镇江志》、清乾隆《镇江府志》、光绪《丹阳县志》、《司徒乡志》、《司徒镇志》、《丹徒县志》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