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隰县记忆——打土墙、盖瓦房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6-17

很久以前,隰县农村就开始了打土墙盖房子,并一直沿袭下来,直到八十年代末才逐渐被石木、砖混等新型建筑结构所替代。

打土墙盖房子是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传统经验和作法,这是他们传下来的财富。这种建筑房屋的技术已被乡亲们熟练的掌握。在隰县乡村建筑土墙房子,一般都是讲究“明三暗六”,外观三间, 内套隔墙成六间,房子的开间和进深都较大,这样使房子宽敞明亮。一般进深老尺二丈四以上,开间至少是一丈二尺。这种土墙瓦房住着舒适,冬暖夏凉,倍受住者喜欢。建筑这类房子,师傅较多,多数农民都学到这门技术,全把式的称“院匠”师傅,哪家需要建房,筹备工作就绪后,就把“院匠”请到家里搞设计,农民俗称“掌作”的,寓意负责建房的质量技术。

盖房子的“黄道吉日”择定后,开始打驳岸,随之挖根脚,砌大脚,万丈高楼从地起,农民特别重视大脚工程,水泥灌浆用不起,就利用坚硬的大石头砌大脚,砌平地面后,砌小脚,农民称其为“子脚”,这样土墙就压着“子脚”向上垒。

盖房子过程中,乡亲们非常注重和讲究“架板、过门、上梁”三个程序。 “架板”时要请阴阳先生选吉日,“架板”从大门左边开始,门槛下压一块大石板,叫做“海底石”,它一是保证门蹬门槛的平稳,二是美观牢固,踏脚平坦,至于风俗习惯的其它讲究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打墙不坏头一板,所以,“院匠”就要亲自动手操作,大线照住、墙板垛正,一挂大鞭放过后,就把墙板架起来开始打墙,于是,你就会听到“嗨哟星嗨哟!嗨得曼嗨呀……!”的吆喝声,十分动听,悠扬委婉。乡亲们说:“快活不过打墙的,糟业不过喝酒的”,既使再累,打墙吆喝声此起彼伏,唱个不停。打墙的板是夹起来垛上墙的,墙板是用木板加工制成的,长约五尺,高约一尺二,墙板的前面叫狮子头,呈井字形的隔板穿过两块墙板,形成了狮子头状,墙板的中间用木条斜夹着,下插黝子眼(黝子杆横担在墙板下),顶端穿一根木横担,上下固定(墙打完毕后取出),墙板的尾部无挡板,用竹篾筐堵着墙土,一般情况下,一板墙倒三槽土,一槽来回打两次,三槽反复打来回,即可取板。调头再打下一板时就不用篾筐挡土了。打墙的杵是半圆锥形的,安上小木柱再加一个横杆把,就可以双手紧握横杆把打墙了,打墙由两人组成,第一个打的窝,第二个必须紧跟着原窝打下,否则,不合符质量要求。缮(拍)墙的也是两人,墙里墙外各一人,用木拍把将墙体拍实,缮周正,然后用刷子浇上水,再拍光亮。挖土、上土、挑土的小工越多越好,要想赶进度,全靠小工们的速度决定。

墙体打到规定的高度后,就“过门”。用硬杂木制作的“门过桥”架在墙上,垛板打墙,就叫“过门”。这也是讲究的日期,择日放鞭,贴上对联。门的迎向方位必须定准,乡亲们说,一个大门管一栋房子,迷信的说是管家运。堂屋的中线,门的歪正直接影响到房子的迎向和家运好坏,人们就是迷信:“坟对凸,房对凹”,是吉利的象征。至今,我对这种迷信的作法不得其解。可我无法否认这种信仰。

土墙打平盘以后,歇几天板,就开始打山尖墙。“上梁”就更加隆重了,梁树是经过木匠师傅精挑细选,平水放线制作成平面长方形,架在堂屋的脊梁上,梁树正中间写上“福”字,左右写上对文,比如“上梁正逢黄道日,福地恰遇紫薇星”等之类的吉祥对文。上梁时,师傅嘴里不停地咕噜着听不懂的话,上罢梁后喊一声: “放鞭庆贺”。讲究的,还在脊檩上写着“吉星高照”四个大字,之后的工程就是上檩子、钉椽子、盖土瓦。至此,一栋崭新靓丽的土墙瓦房告捷完工了。

在乡村,“架板、过门、上梁”是吉庆的日子,乡亲们分别三、五成群的来庆贺,提着烟、酒、蔬菜等之类物品,恭贺主人家,他们亲切的称之为“送菜”。人的一生能盖几次房子?能住几次新房子?所以,乡亲们的亲情特别重, 能帮工的尽量帮工,能帮忙的尽量帮忙,能打杂的打杂。周边的左邻右舍全都“送菜”,不缺一家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