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具有影响力书画艺术家:祝英公|书画|影响力

 秦缘情 2019-06-18
【艺术简历】

  [艺术简历]

  祝英公,卧游山庄主人。1962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和北京画院,师从王镛、陈平、王文芳诸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研究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周口市委员会委员、中国民盟盟员,现居北京。

作品入选:

  作品

  被专业机构评为2015-2016年度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百位书画家之一。

博采众长,独立面目

  博采众长,独立面目

  ——祝英公书画观后感

  (文/邓福星)

  英公山水画从传统入手,初当取法于“四王”,又博采众长,独立面目。英公所画多为大山大水,布局饱满,用笔严禁,他以独创的“荷叶皴”描摹山之肌理,构成装饰效果,缩景物前后的距离,强化山峦的形式感,增加画面的视觉张力。从而画作整体更加聚拢,结实,气势充溢仿佛把景观自画内向画外推出,与古人山水画的所谓淡远,萧疏之风迥然不同。

  英公山水以山石为主,辅以山林。溪流飞瀑挂于峭壁;深潭静水藏于峡谷;闲云薄雾游荡于峰峦之间;茅屋草舍映掩于茂林之下。画家在荒野的深山幽谷中,营造了一处处世外桃源 ,确实令人心神向往。他用色力求淡雅。多用诸石,偶有花青或叶绿相辅,生出些细微变化。用色淡雅,既避免艳俗,火爆气之嫌又衬托出笔墨的情趣,可见出 作者的笔墨功力,且使画作 古意盎然,与画境相携。

  英公也擅书法,行草隶皆能,隶书似从石门颂脱出,开合不拘,意趣横生,行书仪态迷离,中锋运笔,如锥画沙;草书疏散灵动,如飞花乱坠,却无飘忽轻率,似得山谷道人之意趣。

  英公书画实可称道,当其时正值盛年,艺术探索精神正炙,且勤奋不倦,艺事发展,未有容期,其艺术前景,亦可限量。

风神秀发,骨气清刚

  风神秀发,骨气清刚——读祝英公书法有感

  任君伟

  祝英公与我相识,缘于在《中国书画》杂志刊发他的作品。那是三年前的仲春时节,龙口张峰兄向我推荐刊登祝英公画作,后来看到他的作品,发现他是一位勤奋而高产的书画家。他不仅能根植传统,而且能溶入自己的审美感知,作品颇多创新之处。在编辑他的专题时,更让我惊喜的是,他居然是扶沟人,作为同乡,我与他显得格外亲切,也对他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这两年,英公兄与我接触频繁,每每切磋艺事,可以说是长谈不倦,相契无间。英公性格温和,行事稳重,有自己的追求。我虽不娴斯艺,而独于其孜孜矻矻所以成就者,颇能知之。

  英公兄好读书,手不释卷,于艺事一丝不苟,对传统笔墨有精深理解,其书风迥拔于时下凡俗。由其念兹在兹,特重传统,甚至以“保守”、“老古董”自居。观其书作,精洁缜密,极见笔力。墨色既重而笔不没,章法曲折而神不散。而尤为感佩者,其所用古法,全以己意化之,时出新意,自具面目,能将笔墨功夫最终落实到书法格调的营造上。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所谓“创新”吧。

  细察其书法用笔,乃于“二王”一路特有会心,取其劲拔迅捷,融合个性审美因素,打造势劲力沉之书风。因此,他的作品用笔爽健,起止分明,无丝毫拖泥带水之感,自然中具抑扬顿挫之妙。若更具体言之,其惯用圆笔中锋,而近来方圆兼施,厚重中无板滞之迹,秀逸中无浮滑之病,时有横肆之笔,亦无拗戾矜张之气。线条挺拔,刚断直截,肥瘦停匀。唐代张怀瓘《书断》尝云:“书以风神骨气者居上”。怀瓘所谓之风神即指书法内在之气韵、格调,骨气则指书法之形质。

  英公兄之书重而秀,今以风神秀发、骨气清刚评之当十分贴切。能得此八字,谈何容易,这是其数十年苦练的结果。风神秀发,盖由师古人之功所致,他的书法洋溢着诗情,而又具浓浓的书卷气息,读者的亲切之感,油然而生。至于骨气清刚者,则更多的是他本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故能笔意静净,脱尽尘滓,而格调独高。

  英公兄从事书画创作二十余年,谦虚谨慎,屡屡提及与古人之间差距,努力将学习、生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使得其书法骨劲而富内涵,韵高而有情致。相信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日后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