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中):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无奈“北伐”,赵云为何弃用?

 金色年华554 2019-06-18

01

公元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大举伐吴。次年,与吴军相持于夷陵,在猇亭大战,被吴大将陆逊击败(“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 。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

至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残旋涡中,次年去世。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夷陵战后,诸葛亮与孙权再度取得共识,蜀汉与东吴恢复了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后三国”时代也拉开了大幕。

此后,魏与蜀,魏与吴南北之间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互有胜败,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辅佐之,首先致力于治理蜀国,恢复经济民生。到了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蜀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享年54岁。

正始十年(249年),权臣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司马氏控制了曹魏大权。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人先后三次讨伐司马昭,均以失败告终。

02

夷陵之战,作为刘备人生的谢幕,也开启了“后三国”时代,自此,三国的烽烟似乎不那么浓烈了,人们能够津津乐道的主角们,也都渐渐远去。

不过,我还是想再谈一谈刘备。

现在,很多人三四十岁就觉得自己折腾不动了,开始向往“佛系”人生了。而在一千八百年前,47岁仍寄人篱下的刘备对诸葛亮说,自己“志犹未已”(见于《三国志》)。

我想,这就是英雄吧。尽管我对于刘备一向不是很待见,但是他的那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在那么多的挫折和失败面前,他从来不觉得时间太晚,也从来不骄傲也不气馁,时刻保持初心,不忘始终。

也许,曹操的一统北方也好,孙权的称霸一隅也罢,在刘备面前,都似乎显得不那么牛逼了。或许,这就是屌丝逆袭更加能够给予我们一种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吧?!

人总是在有条件,有选择的前提下,好像才能做好一件事。实际上,你若只剩下一条内裤,也一样可以满街走。刘备就是如此,自打其23岁在河北织席贩履开始,一直到流落荆州依附刘表。刘备除了关张别无长物,好几次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

但是,刘皇叔就是刘皇叔,一心就想着天下,从来没变过。赤壁一战之后,三分了天下。

有人也许会认为,刘备运气好,到底遇到了诸葛亮。你不要总是埋怨自己没有好运气,你若不时刻努力准备好,运气来了也会飘走。

而刘备为了这次“好运”足足准备了二十年,正是多年的风雨兼程和人生历练,才造就了历史的必然。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没有前面积累下来的因,哪有后来爆发的果?

对比一下现实中的我们,是不是干什么都三心二意,搞的自己总是七上八下,自以为人五人六,而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永远靠仰望别人而活的话,你成为不了一棵大树,顶多是荫凉里那一堆杂草之一。

刘备就是这样一棵大树,虽然也投降过袁绍,栖身过曹营。但是他才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啊!不论其“除贼扶汉”的口号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其不甘于人下,始终要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的意志与信念,值得钦佩。

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就注定了悲剧。我们永远心存侥幸,也就永远软弱可欺。刘备可能也是看清了这一点,总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再次击败曹操汉中称王,是他的巅峰时刻。

若相较于吕布的命运,更为让人唏嘘和感叹。乱世称雄,没有谁可以全身而退,只有坐江山这一条路,其他的则全是死路。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终于在成都称帝。《三国志》评曰: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两年后,刘备夷陵战败不幸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

03

刘备在三国时代可以算是一个名人,甚至风头盖过了曹操,压过了孙权。主要是因为罗贯中的大力、正面推广。但如果你仅是了解名人的姓名或皮毛,跟着人云亦云。这既是名人的悲哀,也是崇拜名人者的悲哀。

又比如,我若只是为了名利来写作,我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你若非要喜欢范冰冰,那么也只能让你越来越三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为道,亦为一种格局。

言归正传,刘备最终还是失败了,我认为就是输在了格局上。

每读《三国志》,我体会甚深。在其一生中,至少有三次充分暴露了其格局有限,最终导致在大好形势下,他和他的蜀汉却第一个败亡。一,识拔了诸葛,却一直不重用;二,得到了凤雏,却又让其丧命;三,不听赵云劝告,一意孤行伐吴败亡。

罗贯中《三国演义》写的很精彩,刘备与诸葛亮二人“鱼水情深”,但实际上是比不上关、张的。诸葛亮在一直到刘备白帝托孤之前,都是充当着后勤部长的角色。

神马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等等也都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尤其是得了川蜀以后(此时庞统已亡,但刘备第二个信任的变成法正),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仍旧是个靠边站的角色,他能调动的将领唯赵云一人,后期再加上一个魏延。但是赵云无兵,魏后来独挡汉中,基本上也是“天高皇帝远”。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重用关羽而非赵云来镇守荆州,诸葛岂能不了解关羽(刚愎自用)?但是无力阻拦。最终导致了荆州失守,关羽也被杀,也直接导致了后来刘备伐吴之战,间接严重影响了当年诸葛亮的“跨有荆益,两路出兵”的宏伟战略。

这是其一,刘备的格局小,在于会识人用人,却不能真正的信任人,始终将实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可惜并无曹操那样的善于用兵的本领。

04

庞统是如何死于“落凤坡”的?也是罗贯中的杜撰。

实际上是,庞统在决意为刘备拿下川蜀的过程中,深谙刘备非成大事之人,但是自己却已是骑虎难下,且他的个性、志向又与诸葛亮不同,比较特立独行,所以战死在沙场上,完全是其自己导演的一场“意外”(个人观点)。但问题是,刘备竟然默许了,并亲自在庞统死后将其葬在了“落凤坡”。

可见,庞统其实还不如诸葛亮,刘备仅将其当做了一枚棋子,或者说助其拿下川蜀的利剑。并以其死,给了自己一个伐蜀的正当理由(可能也是庞统的意愿)。他完全利用了庞统建功心切,而又不惧生死的心理,完美的“卸磨杀驴”。

这是其二,刘备的格局小,在于为了自己的帝业,置下属的生死于不顾,并且是很短视的关注于一城一地之得失,所以不能真正与长久的赢得民心。就这一点而言,他不如孙权。

05

三国里面,尤其是蜀汉的所谓“五虎将”里,我最喜赵云。因为他虽说是诸葛亮的近臣,却感恩于当年刘备的识拔,所以一直对蜀汉忠心耿耿。

可惜,就连这样的一代名将,除了长坂一战,再无大的战绩。原因是,大部分时候无领兵权,被刘备“雪藏”了。

因为,赵云一而再再而三的触怒到了刘备。第一是在早期和诸葛走得近,刘备暗自提防;第二是刘备在东吴期间,一度沉溺,赵云曾以武力相胁;第三是在刘备决意伐吴之前,赵云多次劝谏言语辛辣(据《三国志》记载,当时无人敢劝,诸葛亮也是装糊涂,详见下文)。

所以,一直到刘备托孤以后,诸葛亮真正开始掌权了,赵云才封了一个正牌的将军,但是赵云那时候也老了。

这是其三,刘备的格局小,在于明知赵云是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忠义两全的大将,却仅因为自身的那点不足为外人道的好恶,而使英雄迟暮无用武之地。

故而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接连拿下荆州、四川、汉中,简直如日中天,疆域及实力一度均大过魏、吴。可惜,因为其格局的限制,和个人的性格使然,导致了其最终的失败。尽管,其最终托孤诸葛,但也是大势已去。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性格决定成败,但格局却决定了一个人成功的高度和程度。

06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今河北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投公孙瓒。期间结识了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

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一代儒将。

赵云去世后,于蜀汉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谥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在后世被广为流传。

“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

这是姜维对赵云的评价。但“五虎上将”没有赵云,令人叫屈和惋惜。也许你会说,怎么没有?《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但是史实是,直至刘备死后,诸葛亮才重用赵云的。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死,诸葛亮正式执掌蜀汉大权,以赵云、魏延、王平等人为代表的,出身寒微的中青年军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用。建兴元年,也就是刘禅登基的第一年,赵云被提拔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来了一个三级跳。此前,他都是杂牌将军。

07

赵云“单骑救主”的故事深入人心,事实上也确有此事,但当阳之战虽说是赵云借此垫定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但是从随后的“赵云拒婚”开始,我们慢慢的就看出赵云的志向和胆略了,也慢慢的可以发现刘备对其也开始渐行渐远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成都后,刘备打算赏赐有功之臣,赵云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直接反对的,他是这么说的: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

刘备听了这话是非常羞愧,于是打消了这个想法,赵云因为这事,也是很得罪了一些人的,但他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行为,真的令人敬佩!

可惜,刘备在想什么呢?真的要“匡扶汉室,至死不渝”?我看他不是不想当皇帝,至少在有了条件以后他也不是不愿贪图享乐的人。而赵云恰恰相反。

或许是他寒微的出身和征战的艰辛让其更加忧心天下大众之苦吧!可是刘备则不同,虽说是卖草鞋的,但是照样是大汉皇叔啊!而且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可是赵云没能跟上节奏,而且越来越跟不上。

08

刘备平定汉中时,赵云上演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战,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成语“一身是胆”。这个故事《三国演义》中应该记载得比较详细,唯一不太一样的是,事实是在黄忠劫粮失败,曹操大举进攻的时候,赵云当时只带了数十骑,没《三国演义》中说的那么多人,而曹军自相践踏,掉进汉水着实死了不少。

这一方面是赵云胆略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不是在曹军的心中,乃至于在曹操的心中,恐惧赵云尤甚关羽?

“汉水之战”后赵云仍并没有封什么官爵,所谓“虎威将军”,其实是由广大士兵自发送给赵云的一个绰号,并不是官称。

可见赵云在军中的威望之高。但是,这一点应该也为刘备所忌惮,所以,赵云一直受诸葛亮的节制,一直没有能够像关羽执掌荆州,张飞镇守阆中那样的独当一方的机会。

荆州失守,刘备准备伐吴。赵云上书力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言之凿凿分量很重,说的也很中肯透彻。然而,此时已是蜀汉皇帝的刘备不但没有采纳,相反对赵云更加产生了疑心,将其冷落一边,连南征这么重大的事都没有让赵云参加。其实赵云的力谏,也是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表现。

令人钦佩的是,遭到挫折冷遇的赵云并没有丝毫的记恨,反而在刘备惨败后,第一个迅速增援,一直将刘备平安护送到永安。这份心胸和气魄,真不是一般人有的。

诸葛亮同样未在刘备面前极力提拔赵云。当庞统嫌官小而抱怨,诸葛亮就马上向刘备反映,刘备立刻将其升官。但赵云一则从无埋怨,诸葛亮二则也从不主动进言。这位名将直到70岁时仍得自告奋勇,请求随诸葛亮出祁山北伐,冲锋陷阵。

在诸葛亮执政后期,在孟达被杀、街亭已失的颓败局面中,赵云再次被任断后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但他不但圆满完成任务,还不损失一兵一卒。可叹他一生虽有名将的风范和能力,却真的是被耽误了。

究其深层原因,除了刘备集团核心圈子的论资排辈和诸葛亮的政治权衡以外,我想,这更多的还是因为很多时候当才干不能为人所信任和重用的时候,越高尚的品质越容易被质疑。这就是传统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你不忠诚于任何个人,至少在君主或上司眼里是这样,而只忠诚于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愿景或大目标时,所有人都会觉得那不够现实,不会真正的信任你。

其实,这挺悲哀的。但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也有着这样的局限性,比如,荆州到底该由谁来镇守最为合适?当然是赵云,但是历史是不能“事后诸葛亮”的。我们也就只能假设和慨叹一下吧!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应流百世芳”(见于《三国演义》)。

09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211年),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三策”,刘备用其计。进围雒县(今四川成都)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刘备追赐统为关内侯,谥靖侯。

庞统的死,说来是很令人诧异的,一个军师智囊领军去攻城死于阵前,这好像不是他该干的事,死得也很冤枉。

庞统这人脾气很臭,说话很直,这一点与诸葛亮不同,但是,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深谙迂回之道。所以总有“事后诸葛亮”这么一句俗语。在周瑜死后,在柴桑奔丧的庞统再次大放厥词,诸葛亮看中了这是个机会,于是果断向主公刘备推荐了他。

实际上,在此之前,刘备娶孙尚香之后,周瑜是有意扣留刘备的,并且还有一揽子计划,这其中庞统也可能掺和了(此前庞统与鲁肃是好友,但是孙权看不上他)。所以,刘备得知了此事后,与庞统之间是有芥蒂(不能放在明面上讲)的。

但是周瑜早亡,刘备又急于入川,可诸葛亮担负不起这个差事,因为他真的不是一个军事家。这就要仰赖庞统了,但是庞统深知刘备的城府,他不效命没有好结果,帮刘备拿下四川也不会有好结果,因为诸葛亮才是后蜀汉时代的真正的“主公”。

于是,庞统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虽然屈身事备,但是,最后他精心导演了一场“自杀式”的战斗(本篇不赘述,详见拙文《三国·番外篇》)。

10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蜀汉·诸葛亮《前出师表》(节选)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后三国”时代(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情怀。

每读《三国志》,都会感慨于诸葛亮的《出师表》,余亦不禁“临表涕零”。然而,再好的战略与计划,缺少了信任和执行也是白瞎了。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11

在夷陵战败刘备托孤之后,孙权得以巩固了荆州,独霸一方开启了守成时代。而魏、蜀两方的战与和则成了后三国时代的重头戏,实际上也演变成诸葛亮和司马懿一决高下的时期。

当然,最终诸葛亮败了,“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最后病死于五丈原,令人痛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啊,比如首次伐魏痛失街亭无功而返,但是,很多历史事实的结果看似偶然,实际是有着它的必然性。有的时候,错过了时势,大业难成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这一切后果,我在上文也提及,重点原因与刘备生前一直不完全信任诸葛亮有关。

刘备之所以不信任诸葛亮,第一,是由于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看好。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出奇招、险招。刘备求功心切,不欣赏这样的谋士。所以刘备把他定位为相才,而不是帅才。正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说:“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第二,大约是和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官居要职有关。自建安二十年,孙权派诸葛瑾到成都来讨荆州,从此以后,直到刘备逝世,刘备就再也没有给诸葛亮布置过军事方面的任务,使他远离了政治核心。

第三,我想借用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的观点来说明这个问题:“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汉的,一定要灭曹的。不交结东吴,则要受东吴的牵制而难以兴起北伐之师。……而先主的心志则与此不同了。先主开始时想自强,后来则想自立为王,这种雄心不改,便与关羽合拍了。”

此一点是核心原因,但是为什么刘备在死前还是托孤于诸葛亮呢?这是大败绝望后的警醒,一半是无奈,一半是禅让。刘禅这个名字我觉得也起得好,实际上是把蜀汉“禅让”给诸葛亮了。因为,从此后少了一个权欲膨胀的帝王,而多了一个北伐中原的忠臣。

12

诸葛亮和鲁肃一样均为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但独军事上都是软肋。不过,孔明我以为至多是在一线作战上可能欠缺一些,但是其智谋和治军上是不弱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司马懿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被迫退军后,巡视其营垒评价道:天下奇才也!所以,我们不要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政治和军事都是互为表里的。

司马懿在军事上,擅长防守,但是也有谋略。不过,他的理想和目标与诸葛亮完全相反,他是根本没想着忠于大汉和曹魏政权的,他的几十年的韬光养晦和拒诸葛于陇西,实际上是在不停的积累政治资本和等待时机。

终于,西风压倒东风,这哥俩虽在历次交战中势均力敌,但是历史的大势,还是大势啊!在一步步的导向曹魏,确切的讲,是在导向司马家族。

三国这个时代看似不过是东汉末年政治腐朽,群雄逐鹿中原的时期,但是其中的玄机却深藏不露,这可能也是曹操虽实力最强,但到死仍没有称帝的原因。

从大历史观来看魏晋这个历史时期的话,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三次严重的大分裂时期的中间这一次(五胡乱华)的前奏,曹丕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刘备则紧随其后,但都失败了。最终三家归晋,这就是大势。

诸葛亮没有能预见到这一点,或者说他可能也预见到了这一点。但是时势下的华夏大地已经暗流涌动,诸葛亮无力抗衡,所以只能为战而战,以战养战,苟延蜀汉国祚,亦不过是在为司马氏做嫁衣罢了。

那么司马氏就笑到了最后吗?也没有,西晋不过存续了几十年,此后“五胡乱华”再无什么君臣大义、华夏正朔。直至隋文帝统一天下,才真正开始了诸葛亮、荀彧甚至是曹操所期望的天下大治。但这是诸葛亮死后,三百余年后的事了。

所以,这么说吧,有帝王之志的人生不逢时,想建功立业的人时势不允。所以,天下能三分实际是必然,而司马代曹所谓的“一统天下”实际上也就是个过渡罢了。

所以,没有谁比谁更胜一筹,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英雄还是难以真正左右时势的。但是,不管你是崇尚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还是钦佩司马懿的老谋深算,都终将在历史的洪流中成为沧海一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张锋编撰 己亥春写于启东翠彧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