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眩晕是老年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眩晕反复发作,有旋转感,呈阵发性,同时伴有情绪焦躁,失眠,呕吐,血压升高等,多是由于劳累或情志异常而发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薄腻,脉弱或细弱。临床研究用具有平肝定眩,舒颈醒脑功效之中药治疗老年性眩晕疗效好,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共治疗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60~79岁;病情:轻度14例,中度29例,重度7例。 治疗方法 处方:黄芪20克,山萸肉、石决明(先煎)、代赭石(布包先煎)、牛膝各15克,山药、生地各12克,杜仲、白芍、丹参各10克,升麻、巴戟天各7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服用,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头痛、失眠、心悸症状消失;显效: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上述症状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生活及工作受到影响;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 结果:痊愈16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为90%。 体会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肾脏的蒸腾气化功能减弱,造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留而成瘀,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老年性眩晕通常表现为眩晕感、平衡紊乱及失衡感,患者睁眼时感觉自身旋转、晃动,犹如坐车船一般,发作时不能站立,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出汗、心动过缓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有时达数天。中医认为,眩晕与风、痰、瘀、虚等因素有关,老年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病理多为虚实夹杂,一方面,肾气虚衰,精血不足,无以滋养脑髓,髓海空虚而作眩;另一方面,气虚无力,则瘀血内停,瘀阻脑络,脾虚运化无力则痰湿内停,痰瘀阻滞气机,清阳不升而作眩。本方是针对老年性眩晕的基本病理而拟,方中黄芪补气、行气通络,白芍柔肝养血,牛膝、巴戟、杜仲补肾强筋,补肝祛风,山萸肉、石决明、代赭石等有熄肝风降压平肝的作用,生地、丹参凉血活血,山药健脾,诸药合用可养血活血,行气通络,滋补肝肾,生精补髓,定眩等,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头痛、失眠、心悸等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
|
来自: 仁和堂老军医 > 《内耳眩晕症美尼尔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