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一被管教就炸毛, 父母试着“诱导式规劝”, 才是有效教育

 湖南周慎 2019-06-19

单位一同事最近总在办公室吐苦水,说女儿进入叛逆期,已经到了难以说教的地步。

问题是,同事的女儿今年才7岁,要说叛逆到这个地步,似乎有些为时过早。

问题大概就出在她的性格上,她是典型的“大姐”性格,时不时就爱唠叨几句,对单位的年轻同事也喜欢说教。

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是:“听大姐一句劝”、“大姐是过来人”,其他同事也只能抱着“听听就好”的态度。

01教育者总是“当局者迷”

听到她说女儿叛逆的事,大家都觉得是“正常”现象,听多了说教,想不反抗都难。

但这位同事还是每天在纠结,总归找不出原因,这就好像人解不出来一道题,总想自己为什么解不出,而不去转换思考方式。

我尝试着告诉她:“想教育孩子可以,但方法别太死板,现在的孩子都喜欢新鲜事物,如果总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以为孩子听了大道理就能懂人生,哪有那么简单的事?”

同事听到这话似乎有些开窍,我接着说“老话说得好,寓教于乐,教育孩子也是一样,让孩子听话,首先得使用让他们快乐的、能接受的方式。”

02说教要让孩子快乐接受才有效

那么,快乐接受的方式是什么?

比如:妈妈想劝孩子多读书,对未来的人生有好处,直接这样说孩子当然难懂。

不妨试着这样说:读书有什么好处呢?当你看到了很美的景色,不会胸无点墨地说“我天,太美了吧!”还可以说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句子。

读书可以让人生更丰富,对人来说,在世上生存,精神上的富足和物质满足同等重要。

过去一个星期后,同事很开心地和我聊起女儿,她说尝试着转换教育方式,不对孩子说教,孩子确实更能接受。

同事还反思,以前总觉得对孩子用尽心思,可孩子根本不懂感激。

事实上,如果方法不对,所做的都只能感动自己,试着去理解孩子才是教育的真理,做父母也是件要多开动脑筋的事。

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在还没有批评之前,孩子就已经露出不耐烦的情绪。等到真正说教时,孩子的抵触情绪也很严重。

常常是家长说一句,孩子怼一句。别看孩子年纪小,但思想不见得就很稚嫩,有时口才不见得比孩子差。

03孩子易“炸毛”,多半是家长的说教方式出了问题

为何孩子一被教育就“炸毛”?是太傲娇,太脆弱?都不是,其实说到底还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中国家长最常犯的错误就是“直接说教”。比如“你这样做不对”、“你要听大人的话”、“你要喝热水,不要喝冷水”等……

家长恨不得每天给孩子灌输人生经验,可这样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看到孩子犯错,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告诉孩子这样做是错的,至于为什么错,错在哪里,家长也说不清楚。

孩子弄不明白,只听大人一遍又一遍的说教,这种方式用多了,孩子自然也就免疫了。

事实也是,没有人生经验,很多道理确实难懂。家长单方面的说教,除了给孩子徒增烦恼外,收不到实际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Lisa A. Serbin曾经在幼儿园做过一项实验,她将一群爱闹、在学校不听话的孩子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组孩子直接说教,对另一组孩子采取引导劝说的方式。

实验结果显示:被直接说教的孩子不仅没有改变坏习惯,反而变本加厉,情绪难被控制。被引导劝说的孩子,行为有明显改进。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知,“说教”不仅不能有效教育孩子,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坏”孩子会变得“更坏”,好孩子也可能被教育“坏”。

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世界上最没有用处的教育方式。

那么,孩子犯错后,该如何教育呢?

04 孩子一被管教就炸毛,父母该试着“诱导式规劝”

“诱导式规劝”是说话技巧中的专业术语,在育儿领域来说,就是教育孩子时,不要直接批评,要委婉说道理,让孩子去思考,感知自己的错误。

《像TED一样讲话:世界顶级大脑的九个演讲秘密》一书中,有过一项研究,研究者让一个人说故事,其他人听。在这个过程中,扫描参与者的大脑。

结果显示:听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人大脑形成了相同的镜像。

所以,用“故事化”的方式教育孩子,更能让孩子感同身受,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那么,用“诱导式规劝”的方式具体该如何实施呢?这里以“讲故事”为例。

05这样进行“诱导式规劝”,才是有效教育

一.首先要学会编故事

可以预料到,对大多数家长来说,编故事是件很难的事。

但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这不是要求家长编出很经典的故事,只要从生活出发,实事求是就可以。

外国一位老爸安纳·史可夫就用好故事,改变了孩子爱打人且屡教不改的行为。

后来安纳·史可夫给孩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脾气暴躁的小牛平常总爱欺负其他动物,因为这样,它从来没有拥有过朋友。一次意外受伤后,小牛失忆的同时忘掉了原本的坏脾气,变成了一只与人为善的小牛,之后拥有了很多朋友。

安纳·史可夫用把小牛变美好的故事,给孩子讲了四年。期间一直丰富故事,增加剧情。

原本习惯打人的孩子,在成长到6岁时,突然变成了学校里的朋友最多的人。可见,故事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孩子。

二.讲故事的语言要贴合孩子的心理

孩子的语言能力有限,不要文绉绉地讲故事,跟孩子说大白话就好。

在语言上,既要表达出故事的意思,又要简单易懂,最好是和孩子用聊天沟通的方式进行。

如果能行云流水地带过,尽量少让孩子露出困惑的表情,那就算成功了。

在语气上,不要用同一个声调讲完一个故事,孩子的集中力本来就不够,想让他们认真听故事,需要用生动、夸张的语言。

这样既能吸引孩子注意,又能表达得有趣,才能最终达到用故事教育的目的。

三.讲故事时要注意对孩子的引导和启发

很多故事讲得不错,孩子听得也很开心,可听过之后,并没有其他意义。

家长不要忘记,并不是为了逗孩子开心,才费尽心思讲故事,根本目的在于引导教育孩子。

比如:和孩子讲老鼠偷大米的故事,老鼠偷主人家大米,被主人追了半天,路上发生了好多有趣的事。

故事很有趣,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孩子懂做人要本分的道理。

教育孩子并不是件简单事,觉得易如反掌的家长,如果孩子不是天赋太高,就是自己根本没有入门。

想要让孩子听话不容易,不要想当然。很多时候大人对自己说的话也不一定能做到,何况是孩子。

家长要记住,不要总是说教孩子,用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多采用“诱导式规劝”的方法教育,给孩子思考的空间,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