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老医案(二十五)|阳虚湿热案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1-02-21

阳虚湿热案

焦某,男,46岁,1997年3月10日初诊。

患者于2月初从乐山开车回蓉,回家即感舌耳麻木,听视不清楚。次日清晨出现心悸,眩晕,口干,鼻干,心烦,小腹胀痛,舌质略红而胖,苔白厚干,脉浮细。处方:

青蒿30g  黄芩15g   法半夏20g  陈皮10g     

茯苓20g  甘草5g    枳实10g    竹茹10g      

青黛10g  滑石20g   蝉蜕10g    远志10g     

石菖蒲10g 麻黄5g   生石膏15g  杏仁10g      

木通10g三剂)

97年3月13日二诊:进前药,小腹胀痛减轻,又出现盗汗,午后发热(体温正常),阴囊潮湿,尿道分泌物增多,舌淡红而胖,苔白,脉沉。处方:

制附片30g  白术20g   白芍20g  茯苓20g      

生姜15g    萆薢30g   黄柏5g三剂)

97年3月17日三诊:症状同前,苔白厚腻。处方:

草果10g  槟榔15g   厚朴20g  知母10g     

黄芩10g  白芍10g   甘草5g    柴胡15g       

桔梗15g  枳壳10g三剂)

97年3月20日四诊:痛减,感疲倦,舌脉同前。处方:

制附片30g  白术20g   白芍20g   茯苓20g      

生姜10g    萆薢30g   黄柏5g   黄芪30g三剂)

97年3月24日五诊:症状改善不明显,舌暗苔白满布,脉沉无力。处方:

   制附片20g  麻黄10g    细辛5g   桂枝20g       

   白术15g    泽泻20g    猪苓20g  茯苓20g    

   柴胡15g    白芍15g    白参须10 川芎15g      

   生姜10g 三剂)。

97年3月27日六诊:诸症明显减轻,阴囊潮湿、午后发热亦改善,舌淡苔白,脉沉无力。处方:

制附片30g  白术20g   白芍20g   茯苓20g      

生姜10g    麻黄10g   细辛6g 三剂)

97年3月30日再诊:诸症悉除。平素时嗳气、口淡无味、纳食不香,病人提出服药调理,舌、脉同上。处方:

制附片20g 白术15g   白芍20g    茯苓20g      

干姜10g   桂枝20g    泽泻20g   猪苓20g      

紫苏15g   藿香15g    白参须10g  砂仁10g      

法半夏15g三剂)

按语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脾胃如常,清浊气判,则阳气通过在上的眼、耳、鼻、舌、口出气,阴气通过前后二阴排浊。反之则水谷不别,清浊不分,三焦相溷,变证蜂起。此案患者平素即有嗳气、口淡无味、纳食不香等中阳不运、清浊不判的病理改变。初诊出现舌耳麻木、听视不清楚、心悸、眩晕等症当是浊气在上,浊阴上干的表现;次日出现口干,鼻干,心烦当是阴据阳位,郁而化热所致;小腹胀痛,及二诊出现的阴囊潮湿,尿道分泌物增多,当是清气不升下行,即仲景所说的“阳气前通”。

一诊使用蒿芩清胆汤通利三焦、分清泌浊后出现盗汗、午后发热等症乃是热越,正气抗邪,湿热外达之象,但正气不支,舌脉转入阴证,故用真武汤助阳托邪外出。三诊,症虽变化不大,但苔见白腻,邪气外达,故用达原饮,继续温化三焦湿浊。四诊,患者又感疲惫,仍是正气不支,故又用真武汤并加入黄芪。五诊,症变化亦不大,但苔上有见邪气外出之象,且舌见暗,故守方加入五苓散,并合上行气活血补气之品。六诊,诸症明显减轻,阴囊潮湿、午后发热亦改善,但脉仍沉无力,故继续助阳透邪,方选宣上温下汤(编者注:请参《中医治法与方剂》)。七诊,诸症悉平,虑其平素中阳不足、清浊不分,以真武五苓加味善后。

陈老此案有两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1、脉证并治:二诊时证虽是阳,但舌脉已转入阴,即仲景所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此时万不可大意,稍有不慎即会引邪深入,邪气内陷。2、助阳透邪:此案虽然几诊症状皆无缓解,但陈老始终以真武汤为基本,灵活权变,乃是深刻了解患者体质,洞察病机后成竹在胸也!这也提示后学,阳虚之人,透邪务必助阳,助阳务贵守方

医案|席大章

按语|李   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