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四句诗啊,其实非常简单。我这么一念,大家这么一听,基本上也就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句是说从古至今,这个“今”当然指的是从古到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大家都说,秋天是一个非常萧条悲凉,令人感到有无限感慨的这样一个季节。“"我言秋日胜春朝”,我偏偏说秋天比春天还要美好,为什么比春天还要美好呢?因为“晴空一鹤排云上"! 这仙鹤破云直上,跟刘禹锡有什么关系啊?它就把刘禹锡的一股诗情,一股豪情也带到了青天之上。四句诗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这还真说的是事实。像三曹父子当中的曹丕,他曾经在诗中就写“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本摇落露为霜"啊,秋天ー到,秋风一起,天就凉了,整个一片肃杀的景象。草木纷纷地摇落,然后呢,早上起来你就发现露水很重;晚上的时候,你就发现霜气也很重。 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远在四川,遥望自己的故乡,又正是秋天这个时节,让他分外地增添了几分悲凉的意味。所以说"万里悲秋常作客"啊,这个悲秋,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情绪了。 还有李煜的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秋天对于李煜来讲也难熬啊,“寂寞”梧桐”"深院”,呆在这院子里头,锁的还有什么呢,还有郁闷、不得舒展的这样一种烦乱的心境,连秋天都给它锁住了。所以作者在这样一个秋天里,他的感受就是一团乱麻,这乱麻乱到什么程度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所以你看,“自古逢秋悲寂寥”是对的。中国古代诗人逢到秋天,那肯定就是一个悲秋的主题非常地鲜明。从古到今,只要写秋天的景象都是很悲凉的。可是今天我告诉你们,我要写首诗,我这首诗专说“秋日胜春朝”。我笔下的秋天、我眼中的秋天、我心中的秋天,那是天高气爽,万里晴空,比春光明媚都好比,比万紫干红都好,比你这种春风浩荡都要好。 其实啊,我们知道春夏秋冬各有各的好,至于秋天在你心中总是悲凉,只能说你心里头悲凉。春天是这么的明媚,只能说你心里明明媚。那现在人家刘禹锡说了,他眼中的秋天比春天还好,就说明在他的心里边,他对于秋天的感受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这就是后边两句他要说的。 看着万里的晴空,秋高气爽啊,这时候有一只白鹤,拨云而上,你想这鹤够厉害的。其实我们能够听得出来,这鹤呀,只是一个假借的意象,也许当时真的有一只鹤就这样扶摇而上九霄青天。但当时也许真的没有这么一只鹤,这只鹤是作者心中的一只鹤,这代表着他的心情。他总不能说,自己排云而上吧?那就有点悬了,那他就成仙了。他不能这么写,所以我认为这个鹤,在这儿呢,是代表了作者的一种心情,为什么非得拔云而上呢?他不说秋高气爽吗?那必须得有云,为什么呢?这云代表着困难。按理说,如果有这云遮挡着,那这鹤要往上飞,那得穿云而出,得费点劲,可是这鹤他成功了。 所以作者在这,写的时候是下了功夫的,是用了心思的。这只仙鹤拔开这个云雾的阻隔,然后直上晴空,它倒是上去了,刘禹锡怎么办?刘禹锡说“便引诗情到碧霄。"我看到这只鹤排云而上啊,我诗情勃发,我豪情勃发!我们都知道刘禹锡有一个雅号,叫什么呢?一一“诗豪”。这说明他的性格是很豪迈的,他的兴致是非常高的。正因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怡恰说明,这个鹤呀,的的确确是一个意象的象征。写的多好啊,看到一鹤排云而上,诗人诗情勃发,兴致极高啊,激发了无限的诗情,飞向了万里的晴空!写得确实好。这是其一,重在抒情。你注意,他表达的是一种激情,一种非常开阔的胸襟,一种非常高扬的精气神。 但是,不是说还有第二首?第二首的重点啊,跟第一首就不太一样。但是呢,依然豪情不减。他说"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这诗也非常简单。 “山明水浄”,这是秋天嘛,“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明水浄夜来霜",到了晚上啊,天气凉了,已经有霜了。有霜了,我们都知道啊,“霜重色愈浓",很多树木的叶子就由绿开始转为黄,由黄又转为橘黄,橘黄又转为红色。枫叶不就是这样吗?所以“数树深红出浅黄”,看到好多的树木啊,那叶子由绿色的都变为了什么呢?一一黄颜色的、浅黄色的了,但是特别有那么几棵树的树叶,变成了深红色。 这让我们想起了晚唐大诗人杜牧说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个意思。本来有霜,本来都变冷了,作者主要要突出这“深红出浅黄”,唉,要的就是这么出挑的颜色。那为什么非得要这个红啊?这点红,就是作者在秋天的这点豪情啊! “试上高楼清入骨”,这什么意思啊?我登上高楼,四望清秋,感觉到秋高气爽,为什么说“清入骨”呢?这个清啊,指的是清寒,是指秋天已经走向了肃杀的天气的那种清塞,但同时不也意味着它那种非常清白的风骨吗?这跟红色就相对应起来了。没错!秋天是有点冷,秋天是有霜,登上高楼,还有那么点清寒。但正是因为有这么点清寒,让我感觉到这秋色比春色更好。因为春色太温暖,这春色容易让人发狂容易让人迷醉。它不像秋色,让我们感到更加的思想沉静,头脑更加的清醒。这颜色呀,看上去更加的闲淡高雅。它没有那么繁华浓艳但足以使我们更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你说这诗写得多好啊,写得这么好,刘禹锡心情不错!他心情怎么能好呢?我还没给你说,他写这诗的时侯啊,正是被朝廷贬谪到了朗州做司马。朗州在哪?朗州就在现在的湖南常德。 刘禹锡年轻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后来呢就参加了以王叔文的改革朝政的运动,可是呀,时运不济,政坛的变化那是波云诡谲。在他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因为政治上的变动,他遭到了朝廷的贬谪,就被贬谪到了朗州。当时他才三十四岁啊,一待就将近十年。后来又被贬谪到了遥远的连州。总而言之,就像他在给白居易的诗里头写的一样,“"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我这离开朝廷,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就被朝廷抛弃了,他写这诗的时候是抛弃的开始。 你想一个在政治上已经被朝廷定了罪的人,一个被贬的官员,远离了长安,经济社会发展都比较落后,怎么办?到了这儿就是垂头丧气,到了这儿就是天天的怨天尤人,有用吗?刘禹锡的回答是:没有用。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只有自己振作,只有自己给自己打气,只有自己依然坚定地对生活的这种信心,你才能够顽强的活下去,你才能够无比的健康地面对着这个世界。 所以这《秋词》,它写得好在哪呢?就是虽然诗人深陷苦难当中,但从来没有放弃对于生活的理想,对于生活的美好的向往。他觉得虽然它待在这个地方,不像京城那么舒适,前途也没有那么光明,但对他来讲,起码眼前的这个秋天比春天感觉更加明媚,更加的富有风骨,也更能够激发起他的无限的诗情。 所以我们说啊,这诗人写的诗呢很多,但是像刘禹锡这样能够在生活的困苦当中展示自己的豪情,能够展示自己的信心,能够展示自己对于生活的无限希望,这样的诗啊,还是有点少。也正因为如此,刘禹锡的作品在唐代的诗人当中是显得那么的有特色,他本人的个性也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也正因为如此,这《秋词》流传至今,我们依然一唱三叹,反复吟赏,依然觉得它有无穷的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