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模仿只是赶超之路的起点 从动车制造看中国工匠精神

 铁血老枪 2019-06-21

中国制造业,从建国初期引进苏联技术开始,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引进到模仿、从模仿再到创新自研的艰辛之路。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它更是国家的脊梁,它关系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国家安全。今天从中国的动车制造,为您展示中国制造的工匠精神。

模仿只是赶超之路的起点 从动车制造看中国工匠精神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动车有很多被冠以”和谐”二字,可是你知道和谐二字的由来吗?原来是中国铁道部把所有引进国外技术、联合设计生产的CRH动车组列车均命名为'和谐号'。

模仿只是赶超之路的起点 从动车制造看中国工匠精神

中国已经能够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动车,但是在一些核心零部件上,还是依赖着外国。中国的企业有一个信念,那就是首先老老实实从学生做起,一丝不苟地模仿,接着灵活运用,再然后创造性地优化它、改进它,最后就是创新。

模仿只是赶超之路的起点 从动车制造看中国工匠精神

在中国的唐山动车制造厂里,所有的工序都有一套标准的操作程序。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中国从德国西门子学到的第一门功课,经过中国工人创造性地实践,已经融入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中。

模仿只是赶超之路的起点 从动车制造看中国工匠精神

一,铝合金焊接是制造动车一项关键技术。动车车厢的焊接,必须是零缺陷焊接,一点差错就是最严重的后果。动车制造离不开大量手艺精湛的焊接工人。中国赴德学习人员不但学到了德国一流的焊接技术,更重要的是带回了德国制造那种严谨的制造态度。至今,留德学习人员,已经为中国培训了大量国际焊工,并把严谨的制造态度传承下去。

模仿只是赶超之路的起点 从动车制造看中国工匠精神

动车车厢铝合金焊接

二,一列动车会用到100多种线材,5万根线,10万个接头,线路相加约有400公里长。要把这些线路安装进动车车厢,德国的做法是使用资深技术工人才能安装,而中国工人却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操作手册。把复杂纷繁的工序化整为零,细分为无数个细致的步骤,并规定了具体到每个线头的操作动规范。德国西门子的技术指导人员看到了这个手册,眼里只有两个字:服气。他向中国工人要求送他一本,他要拿回德国去,给德国的工人看看。

模仿只是赶超之路的起点 从动车制造看中国工匠精神

三,引进精益求精的理念,还是不够的。有的技术必须自己去摸索、创新。动车的制动管加工技术,一直是由德国工厂加工完成,他们不愿意向中国转让此技术。每列动车有1000多根制动管,平均每根制动管有6个弯,中国工人采集了世界所有制动管材料数据,并做了4500多次试验,得到第一手的12000多个经验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套制动弯管的加工软件。从此再复杂的制动弯管加工,在中国工人手里都如同拉一条面条一样简单。

模仿只是赶超之路的起点 从动车制造看中国工匠精神

中国的工匠精神,就是善于学习、善于实践、善于创新。

中国制造如今已经日益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从模仿起步,向着更高起点迈进。中国制造没有终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