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分享:《城市建筑学》和《类型学建筑》 1

 hshshs 2019-06-23

读书分享:《城市建筑学》和《类型学建筑》 1

搜狐网

03-26 14:23

大家晚上好,本周领读两本书,分别是《城市建筑学》和《类型学建筑》。

《城市建筑学》(中文版),作者:阿尔多·罗西(意大利),黄士钧译,刘先觉校,2006年9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阿尔多·罗西简介:(Aldo Rossi,1931-1997)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出生于米兰,毕业于米兰工学院,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1966年发表《城市建筑学》。1990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当时,评委这样形容罗西:“一位恰好成为了建筑师的诗人”。

《类型学建筑》,本书作者:汪丽君、舒平,2004年2月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现代建筑思潮研究丛书第一辑》(共五册)中的一册,丛书主编:宋昆。

汪丽君简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科研方向-建筑类型学理论及其在历史环境再生中的应用、城市建筑与城市空间特色营造研究、当代建筑设计中材料的建构逻辑与艺术表现、基于BIM的低能耗地域乡村住宅原型设计与再生营建研究。

舒平简介: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院长,科研方向-紧凑住区与住宅设计理论及方法、建筑设计方法、建筑基础教育研究。

关于建筑类型学和罗西,之前尝试学习过,几次都是浅尝辄止。本次硬着头皮研读,到现在也只能懂一些皮毛。

这一次,我是先读的《城市建筑学》,摸爬滚打读到一半,越读越觉得不对劲:很难建立基本的、系统性地认识,如同囫囵吞枣。

于是,回过头来拜读《类型学建筑》,希望能够在类型学方面建立一些基本的认识,帮助理解罗西的文字。

鉴于此,本次领读拟从《类型学建筑》开始,先行领读《类型学建筑》的两个章节:

第一章--追求永恒的理性世界-建筑类型学理论发展综述

第三章--以类型从事建构-类型学设计方法及其创作理论探讨

然后,再领读《城市建筑学》一书,以及《类型学建筑》的第二章--历史性与共时性的交汇-罗西建筑理论研究)、第四章--阅读城市-罗西的创作理念解读。

《类型学建筑》

类型学理论的基础与起源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模子来复制一模一样的东西,这种“一模一样”用哲学语言说就是“具有普遍性”。……随着认识的深化,人类意识到不尽相同的一类事物也可能具有普遍性,这就是类特征。

分类意识和行为是人类理智活动的根本特性,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大约两千四百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通过对世界本质的思考,认为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我对上面那句话的理解是:“涉及分类的问题时,就会涉及到本质”)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类认识事物具有多维视野和丰富的层次,认识过程和艺术创造过程本身就是类型学的,由此产生了庞杂的分类途径……分类网架。凭着此分类网架,人类得以正确认识世界,并对经历和印象分门别类;凭着此分类网架,人类通过预期和矫正进行着艺术的创造活动。

自然科学中的分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分类学,而社会领域的分类行为则称之为类型学,二者既区别又联系。

百度百科对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分类学做如下描述:“生物分类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类群间的异同以及异同程度,阐明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基因遗传、物种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基础科学”。

但是,分类学往往对于“自然属性”进行探讨,类属间变化愈细微,限定自然类属的区别因素就越困难,所以分类学就越不胜任。

而类型学却可以用来研究可变性与过渡性问题,在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中,意义的区别并不像“属”与“类”这类概念那样具有分明的界限。(上面两句话涉及到了类型学的重要特征---“模糊性”)

尽管如此,分类学与类型学之间严格的界限也是不存在的。……分类学可以被看做限于条理问题的类型学。

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古而有之,因而“类型”这个词是有着久远历史的,但其含义却一直在变化。“类型”在现代词汇中更加强调其方法论的特征,是当代建筑争论中十分活跃的中心词汇之ー。

在许多文献中“type”、 “typological”、 “archetype” ……之类词汇出现频繁,与之相关且常常伴随出现的还有诸如“model”、“structure”、“species”、“system”……这些词汇的核心都围绕性质相同或极其相近而形成的组群。组群成为类型形成的前提条件。

而所谓类型思想,即在文艺思想上崇尚古典、重视理性判断、迷信规则,则一直被认为是古典主义文艺的重要原则,维特鲁威是将类型说移植到建筑学的始作俑者。(这里给出的是古典类型学的定义。)

维特鲁威提出建筑是“模仿自然的真理”,并将模仿归结为人的本性和行为。……因为建筑本身属于一种几何性抽象艺术,如果它是一种模仿,作为模仿物的建筑与模仿对象之间只能维持一种比拟关系。通过与人体的类比,建筑构成要素被纳入性格类型中。同时,他着重分析了起源于模仿人物性格类型的三种神庙及具体做法:

多立克式神庙“显出男子身体比例的刚劲和优美”;

爱奥尼克式神庙“显示窈窕而有装饰的匀称的女性姿态”;科林斯式神庙“模仿少女的窈窕姿态”。

以这三种性格类型的神庙为基本框架,维特鲁威构筑了建筑类型学。

张婧雅在《身体与建筑到底有什么关系?》(ⅵ)中这样描述这三种类型:

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有着男性粗壮、刚劲的比例,充满力量感。它的特点是粗大雄壮,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装饰,柱底没有柱基。当时的希腊人通过测量得出,男子的脚长是身长的1/6,就把这一身体比例用到了多立克式柱上。也就是,按照柱身下部粗细尺寸的6倍举起,作为包括柱头在内的柱子的高度。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即采用的就是多立克柱式。

多立克柱

帕特农神庙

多立克柱

后来,希腊人又想到了女子的窈窕身材和修饰风格。按照女性的身体比例,希腊人首先把柱子的粗细做成高度的1/8,使柱子显得高挑、窈窕。然后,在柱子的下部安置像靴子状的凸出线脚;在柱头上设置左右下垂的像女子头发一样的涡形装饰。这样,一种窈窕均衡的具有女性姿态的柱子-爱奥尼克柱式(Ionic Order)-就产生了。爱奥尼克柱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和伊瑞克提翁神庙。爱奥尼克柱式的风格也反过来启发了许多其他领域(如时装)的设计。例如下图的,迪奥1992年春夏高定系列:

爱奥尼克柱式

雅典卫城胜利女神神庙

迪奥1992年春夏高定系列

第三种,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是模仿少女的窈窕姿态而创造的。 因为少女年幼弱小,肢体更加纤细,科林斯柱式的比例比爱奥尼克柱更为纤细,柱头是忍冬草形象(或说用毛莨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它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的科林斯式柱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安德里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最早试图对建筑进行系统分类研究。作为现代建筑类型学遥远的先驱,他在1570年写下了第一部用类型学观点写成的建筑学巨著《建筑四书》(I QUADRO LIBRI DELL’ARCHITETTURA)。”(ⅶ)

《建筑四书》

“《建筑四书》的内容大致如下:第一书,对建筑基本元素进行了基本分类,包括台基、柱、门窗、梁楣、屋顶;第二书,确定了帕拉第奥式建筑的范式,描述了他设计的9座府邸和22座别墅,这些由帕拉迪奥提炼希腊-罗马建筑元素精华而确定的原型,具有严格的范式,被后人称为帕拉第奥式建筑;第三书,对道路和桥梁做了分类,并对比了希腊式和拉丁式巴西利卡的平面差异; 第四书,对他考察测绘过的26座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遗迹进行了分类和总结。”(ⅶ)

到了近代,黑格尔基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美学观,将建筑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种类型。

在黑格尔看来,理想的艺术是理念与感性形式的完全契合。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于是就有意义低于感性形象的象征型,意义和形象平衡的古典型,以及精神超出形式的浪漫型之分。

典型的象征型建筑有石柱、方尖碑等;典型的古典型建筑是古希腊和古罗马以柱式为基础的建筑;典型的浪漫型建筑有哥特建筑。

埃及方尖碑(象征型)

古罗马斗兽场(古典型)

巴黎圣母院(浪漫型)

这就是说理念与不同的形式结合,会产生不同的艺术类型。黑格尔的建筑类型说背后,有一条理念逐步上升的红线,即: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在西方文艺发展的不同进程中,甚至同一时期不同艺术理论家之间,类型观并不尽一致。这正是类型学难点之一。

但是“类型学”方法的推广应用时间并不长。英语中“ typology"(类型学)一词在一般字典中并未出现。而《牛津字典》亦是把“类型学”作为做生物学的词汇来解释的。

直到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在语言学和逻辑思想的影响下,类型的观念在思想界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中心地位。那时产生的“类型学”是非常抽象和一般的类型理论,并在诸多不同领域,如古生物化石学、心理学、医学、语言学和社会学,中形成了系统。

让我们通过几个时间点、一个危机、两个问题来了解现代建筑类型学的兴起。

现代类型学的兴起

1.几个时间点

“19世纪上半叶,德??昆西沿袭法国学者喜好编纂百科全书的传统,出版了两部辞典:《方法论辞典》与《建筑学历史辞典》。两部辞典均收录了一个词条--'类型’(type )。” (ⅸ)

“1962年,意大利艺术史学家卡洛??阿尔干根据德??昆西的词条对类型做了解释。阿尔干在《论建筑类型学》中,将建筑学中的类型学与具象艺术冲的圣像学做了类比……在德昆西的理论基础上,阿尔干进一步提出,'类型’应当被理解为形式的内在结构,或者是某种原则,它包含了无限种可能的形式变体……” (ⅸ)

1966年,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一书出版。

1967年,阿兰??柯尔孔在一篇题为《类型学与设计方法》的文章中,对现代主义抛弃类型学方法进行了批驳,将类型推向可操作性理论。并指出:“类型不仅仅是分类的系统,也是创造性的过程。”

2.一个危机(ⅲ)

海外学人沈克宁说:

“随着现代主义或功能主义出现危机,人们对类型学重新开始重视,这就是类型学的复兴。对类型学的重视也是现代主义之后更广泛地对建筑'意义’的追求的一部分。因为类型与历史建立了联系,人们日益认为,与历史建立了联系,便是在一种特定文化内赋予建筑以合法性的必要步骤。”

“在讨论城市形态学时,人们认为类型具有创造一种合法又合理的城市主义的内在能力。可以用于对抗以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城市思想。”

“结构主义为类型学的复兴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作为结构主义基础的符号学理论,在任何符号系统中,符号传达意义的能力有赖于特定系统中约定俗成的关系结构,而不在于符号与外在的先存在,或与外在现实的某种固定联系上。”

“建筑与语言相似,在这两个领域内,历史呈现的过程不是那种一个阶段彻底抹去前一个阶段的过程,而是每个阶段都有遗痕留存,这些不同阶段的痕迹又保持在今日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上。”

“类型犹如语言总是先存在于个人的或团体的语言能力之前。建筑的系统总是先于个体建筑师和某个建筑历史阶段之前,正是由于先前存在的类型使得该系统得以传输意义,类型与历史中任何一个时刻呈现在建筑面前的任务互动而形成整个建筑系统。”

“类型学不是从纯形式或纯语言学角度入手的,而是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角度入手的。类型学并非一种新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前工业社会或传统社会中的惟一设计方法就是类型学方法。类型学的生命力在于它永远是更新和发展的。”

“但是,在现代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忽然开始鄙视类型学设计方法,甚至根本不谈类型学,只重视形式语言设计方法。现代运动中的建筑师和理论家们认为类型学是前科学的,是受习惯势力影响的。他们认为,在工业和科学社会中要有与科学技术思想相适应的新设计方法。但是,现代主义抛弃类型学的实践最终是不成功的,自20世纪6O年代中期开始,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建筑设计需要类型学方法。”

3. 两个问题(ⅸ)

同济大学的江嘉玮、陈迪佳说:

“第一类问题关于设计的方法论,其中典型代表是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这一理论将设计视为形式与环境之间的纽带,研究设计方法论的目的是寻 找生成设计的机制。模式语言下的设计行为对功能需求进行综合,并用形式来满足这种需求,它指向一种划分层级与穷举个例的类型学。阿兰??柯尔孔在《类型学与设计方法》中指出,在缺乏有效的分析与分类工具的情况下,当建筑师处理不了负责的问题时,他们倾向于借助之前的范例来解决新问题。这提供了一种类型学的解决思路,将其视为一种直面设计问题的手段。”

“第二类问题关于城市重建或新建中的历史向度,与场所和集体记忆有关。20世纪50年代,在意大利北部,以卡洛??阿尔干、穆拉托里、艾莫尼诺、格里高蒂、阿尔多??罗西等为代表的学者圈将类型学发展为一类进行城市建筑调研与 设计的方法,并借此表达城市历史研究的立场。他们对类型的理解各有差别,但共同点是,'类型’概念或多或少带有理想化的特征。这一种类型学思考指向建筑的本质问题。”

类型学是什么?

1. 百度百科关于“类型学”的定义:

类型学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类型的各成分是用假设的各个特别属性来识别的,这些属性彼此之间相互排斥而集合起来,却又包罗无遗;这种分组归类方法有助于论证和探索,因为能够在各种现象之间建立有限的关系。

2. 沈克宁关于“类型学”的定义(ⅲ):

“类型学可被简单的定义为按相同的形式结构对具有特性化的一组对象所进行描述的理论。”

3. 九樟学社王开关于“类型学”的定义(ⅶ):

它是对事物带有逻辑地进行分类的科学,而这种分类过程,又常常伴随着对含义的比较分析和定义。

4. 本书作者的描述:

建筑上的类型学理论,首先是一种认识和思考的方式。把一个连续、统一的系统做分类处理的方法用于建筑,因而有了建筑类型学。

5. 关键句

建筑类型学就是对建筑进行类型划分和形态划分的学科,是一种理解建筑本质的方法论。

“对类型学的重视也是现代主义之后更广泛地对建筑'意义’的追求的一部分。因为类型与历史建立了联系,人们日益认为,与历史建立了联系,便是在一种特定文化内赋予建筑以合法性的必要步骤。”

“类型学不是从纯形式或纯语言学角度入手的,而是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角度入手的。…类型学的生命力在于它永远是更新和发展的。”

“模式语言……指向一种划分层级与穷举个例的类型学。”

“类型学思考指向建筑的本质问题。”

注释及参考文献:

(ⅰ). 《城市建筑学》,(意)阿尔多??罗西,黄士钧译,刘先觉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ⅱ).《类型学建筑》,汪丽君、舒平,天津大学出版社《现代建筑思潮研究丛书第一辑》(共五册),丛书主编:宋昆。

(ⅲ).《重温类型学》,沈克宁,建筑师2006(12)。

(ⅳ).《罗西与<城市建筑>》,童明,建筑师2007(10)。

(ⅴ).《拉菲尔??莫内欧的类型学思想浅析》,吴放,建筑师2004(2)。

(ⅵ).《身体与建筑到底有什么关系?》,张婧雅,芭莎艺术,http://luxury.huanqiu.com/collection/art/2017-01/9952539.html。

(ⅶ).《阿尔多·罗西逝世20周年 | 建筑类型学的源与流(一)》,王开,九樟学社,http://www.sohu.com/a/200818353_737538。

(ⅷ).《建筑类型学的源与流(二)》,王开,九樟学社,https://www.sohu.com/a/219011785_737538。

(ⅸ).《战后“ 建筑类型学”的演变及其模糊普遍性》,江嘉玮、陈迪佳,时代建筑2016(3)。

(ⅹ).《斯德哥尔摩城市图书馆的类型学分析》,李沂原,华中建筑2010(07)。

今晚的领读就到这里,大家晚安!

本期书籍城市建筑学、类型学建筑

领 读 侯勇军

编辑发布 吕 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