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是治“膀胱蓄水证”吗?

 朱1971 2019-06-23

       五苓散一方在《伤寒杂病论》中多次出现,总计十一条。从出现条文可见“小便不利”、“发热”、“水入口则吐”、“烦”、“口渴”、“痞”、“脐下悸”、“吐涎沫”、“癫眩”、“脉浮”皆是五苓散的适应证。然中医讲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仅知晓在外的症状尚难准确辨治,认清病机才能洞见制方之神韵,实践之中才可临事不惑。

      此方由桂枝(去皮)、泽泻、猪苓(去皮)、白术、茯苓 五味药所组成,至于具体药量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尚不一致,但药物之间的用量比例却一致,都是2:5:3:3:3。黄煌曾提出对待经方的绝对剂量不可执守,但相对剂量却不容忽视。对此方之诠释,自古不乏高论,但是否为仲景原意也难有定论。五药之中至于君药为何,除白术之外皆有所言,亦是自圆其说而尚无定论,只因泽泻量为最大,言其为君尚成共识。然陈潮祖教授曾指出方剂学不宜过分强调君臣佐使,故本方君药之辨也就不做纠缠。

桂枝

泽泻

猪苓

白术

茯苓

      条文中言口渴虽甚,但全方几无滋阴生津之功,可知津液不亏,乃阳气虚而不化津液之故。此方调节治理了全身水液代谢,不可只理解为“太阳膀胱”。黄煌对此认为“膀胱”代指一身津液运行,绝不只是膀胱一腑。否则六经辨证则同脏腑辨证无有区别。关键是全本《伤寒杂病论》涉及五苓散的条文从未有过“膀胱”、“下焦”这样的字眼!

      在临证中此方对于水肿、汗症、贫血、便秘、斑秃、假性近视等等疾病只要病在太阳(或兼太阴之虚)符合气化不利,邪水滞留,真水不运的病机都有使用的价值。不必纠结具体病位,“太阳”就是以阴阳立法确定的病位,所以仲景的六经辨证不受脏腑经络名相之束缚,只在阴阳上把握,有如九方皋相马不辨毛色公母之境界,乃是直取其内核,把握神韵耳!

编辑 : 兔叽

文字:王也民

图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