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sammã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 阿拉汉 正自觉者 本文节选自《阿毗达摩轻松谈》 加纳卡阿毗旺萨尊者(Venerable Ashin Janakābhivaṃsa)【著】 英译:邬郭雷(U Ko Lay) 中译:王玉珠 审校:大越法师 Paramattha :究竟法 ·四种究竟法 巴利语 paramattha字面意思为究竟的真相,“究竟”意指那些不变异的。(parama+attha=不变异的+内在本质)。四种究竟法(paramattha)是:心(citta)、心所(cetasika)、色法(rūpa)和唯一的绝对真实 ——涅槃(nibbāna)。 · 它们是如何不变异 心所包括贪和瞋或愤怒。不论贪是在博学和德高的人心中生起,或是在恶人心中生起,或是在狗的心中生起,贪永不会改变其贪婪的本质。不论是谁心中生起瞋,瞋也不会改变其憎恨或恶意的坚固本质。应注意的是,其他的究竟法也以相同的方式,保持其固有的内在本质。 究竟法没有偏见或偏差,它们总是以其本质显露出来。如同这里所解释的,应诚挚地理解和了知事物的内在本质,从而知道他人以及自己的心理状态。 箴言: 1. 那些真正的本质,恒常、坚固、不变的性质即是究竟法; 2. 有四种究竟法,那就是心、心所、色法和涅槃。 Citta :心或心识 · 能识知到目标的是心识 我们经常识知到目标(所缘)。这种觉知目标的本性称为心识。在此觉知不表示以知识或智慧理解的意思。这〔仅〕表示通过感官〔直觉地〕领会目标的能力。 六种感官所缘,六种心识形式: 1.各种影像 =rūpārammana 2.各种声音 =saddārammana 3.各种气味 =gandhārammana 4.各种口味 =rasārammana 5.各种触感 =photthabbārammana 6.所有其他可认知到的目标 =dhammārammana 当看见时,眼识现起;当听到时,耳识现起;当嗅到时,鼻识现起;当尝到时,舌识现起;当触到时,身识现起;而当认知到这五种感官目标和所有其他可被认知到的目标时,意识现起。因此,能识知相关的所缘的能力就称为心(citta)。 心的本质 根据《法句经》(Dhammapada),“心可远行,亦只独行。心乃无形,常隐于窟。”其中所阐述的 〔意义〕,将详细说明如下。 ·心可远行 心不像人们走路一样有身体上的移动。然而,心可从你所在的任何地方,感知到远距离的目标,就好像是已到了那里一样。举例来说,当你人在曼德勒(Mandalay)而想到仰光(Yangon)的某事或某人时,你的心实际上并没有到仰光,而是记起了对仰光的认识,即便你人仍在曼德勒。因为心可觉察到在远处的目标,而说这是,“心可远行”。 · 心只独行 心识极迅速地生起和消失。在弹指之间,超过一兆个心识生起和消失。由于现起和消失是如此的迅速,两个或三个心识似乎能够同时生起并觉知到两个或三个目标。事实上,两个或三个心识从未同时出现。因为心识是非常快速地相继现起,在一个心识觉知一个目标之后,另一个心识才会生起并觉知另一个目标。 当我们坐在香床,边吃边欣赏歌者与舞者时,我们会注意到有五种感官目标出现,那就是:影像、声音、气味、口味、触感。此时心识并不是同时识知到这五种感官目标。只有在觉察到我们最喜欢的目标后,才会一个接一个地觉察其他的目标。因此,两个或三个或许多个心识不会同时出现。心识一次只出现一个,所以说 “心只独行”。 此外,“心只独行”的 “行”这个字,在这里并不表示真正的“四处走动”,而是说它可以触及远处的目标。觉察到一个感官目标时,单一心识并不足以完全理解这个目标,它需要很多的心识连续地相继出现。因为在一弹指间已有数十亿个心识在生起和消失。因此,当一看到目标时,我们就看见了该形体;一听到,我们就知道该声音;或者一嗅到,我们就知道该香味,或者一接触,我们就立刻感受到该触觉。 · 心无形体 心没有形体或形状。所以,我们不能说心是白或黑、胖或瘦。它只是觉察,及纯粹识知目标的能力。 · 隐于窟 眼识生起于眼根;耳识生起于耳根;鼻识生起于鼻根;舌识生起于舌根;身识生起于身根。虽然有些心识起于眼、耳、鼻等等,但大部分的心识则起于心室处。因此,象征性地说 “隐于窟”。 简言之,应注意到心识没有形体;心识可认知感官目标;心识具有识知目标的特质。在认知的过程中,心识并未离开心窝处,即使是极短的距离;但它却可认知到远处的目标。两个或三个心识不会同时生起,每个心识仅一个接一个连续地相继现起。 箴言: 心识可认知感官目标;心可远行,心只独行;不具实体,隐于心室。 · 好与不好的心理状态如何交织而生 因为心识的生起与消失非常地迅速,即使是在短暂的五分钟内,亦可交杂着好与不好、善与不善的〔心理状态〕。一大早起床,你礼敬佛陀,得到一个好的心理状态。就在那个时候,你听到有人约你去逛街购物,你开始有了贪婪。正如某人来找你并说了挑衅的话,你会生气。 即便当你带着贪欲从事买卖,如果你刚巧联想到布施,那就是一种有信心(saddhā,对布施的有益结果有信心)的良善想法。当你生气某人或某事时,若你刚巧想到你老师的忠告或警告,那良善的念将再次生起。 当丈夫和妻子在心怀情欲的闲聊中,他们可能会因某些误会而生气。当一方抱歉与提出和好时,心会变得柔软,而情欲也会再次生起。由于心识的改变非常快速,不管好与坏的心念在什么时候生起,你都应该小心地识别它们,并且试着培养更多有益的善心。 ·正如物质的形态各不相同,心也各不相同 就像人的形体或外貌彼此不同,一个人的心也不同于他人的。就像一个沉闷、笨拙的身躯十分不同于一个活耀、生气勃勃的身躯一样。一颗愚钝、无动于衷的心亦十分不同于一颗活泼、跃动的心。有些美丽可爱的人,他们的美丽与魅力胜过他人。丑陋的情形也一样,有些丑恶的人就像饿鬼或恶魔一样。有关良好与敏锐的心的类别,从平凡到卓越有不同的阶位。同样的,有关不好或邪恶的心理状态,也有不同程度的邪恶、卑鄙的愚行。正如具有各等优雅体形的人中之巅,将获得顶戴美丽和魅力的桂冠,而饿鬼与恶魔则位在不同程度的丑陋中的最底层。同样的,有不同等级的善心种类,范围从一般状态到具有极锐利智慧的最高贵心灵,并且也有不同层级的不善心种类,从邪恶的、坏的、令人厌恶的类型到最最卑鄙的愚行。 · 心可被驯服 如果有人在乡下出生和长大,后来模仿城市风格的生活方式和时尚,并训练自己的身心,在一两年,他会成为时髦有格调的人,他身体的外表(rūpa)也会改变,连旧识者也认不出来的。因此,如果连缓慢变异的身体都可以改善,那么为什么不能驯服那快速改变与容易改善的心呢?如果一个人真地想增进心的素质的话。假如一个人每天能觉察和驯服自己难驾驭的心,他会很快地成为一个值得尊敬而拥有高尚心灵的人。 为什么心要改善 为什么我们应改善我们的心,有很多的原因。我们本身最知道自己的心的弱点和癖好。虽然有些邪恶的人在世俗里得到较高的声望,但由于他们品性卑鄙或低劣,来生将再生于较低劣的生存地。由于这个缘故,他们应改善心的素质,使成为高尚的心。 邪恶的人会丧失自尊。他们的兄弟与姊妹,丈夫与妻子,他们所供养的比丘(bhikkhū)以及密友们将不会爱护、尊敬和重视他们。为避免被亲友们看不起,他们应该〔尽快〕改善心的素质,使之变得纯洁、诚实和高贵。 此外,邪恶的人即使布施、持戒(sīla)和禅修(bhāvanā), 人们也不会相信他们是真诚与衷心的。由于他们的邪恶,他们所造的业不会带来裨益。因此,由于害怕得到不良后果,他们应该改善心的素质,使成为纯洁、诚实和高贵。 并且,邪恶的人不但在现世是邪恶的,而且在相续的许多来生中,邪恶的本性也会持续地占据着他。因为他们的整个身心相续流已经充满了邪恶,对他们来说,要累积获得充分的美德是不可能的事。因此,由于害怕波罗蜜(pāramī,巴拉密)无法成熟,他们应即刻调伏那邪恶的心。这些就是为什么人们应该改善心的素质的原因。 · 弥兰达王如何训练他的心 弥兰达(Milinda)王在问过那先尊者(Venerable Nāgasena)一些问题之后,想再继续追问更多在佛陀的教法(sāsana)上至关重要的问题。然而,他延迟了七天并且先训练自己的心获得定力。这是一个值得高尚者仿效的好例子。 他如何准备自己 他一大早就起床,洗了澡,穿着染黄的衣服,头发用头巾包起来像是剃了发似的。换句话说,他把自己穿扮成像一位比丘,虽然他不是比丘。而在整个七天里,他严谨地遵守下列的八个原则: 1.七日内我不去执行帝王的日常职责; 2.我会约束自己远离贪(rāga); 3.我会约束自己远离 (dosa); 4.我会约束自己远离痴(moha); 5.处理我相关的议题和朝臣时,我会谦恭与谦虚,并且约束自己远离自负; 6.我会小心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7.当看到、听到和经验到感官目标时,我会遏制我的感官冲动,即眼、耳等等,以避免有害的心念; 8.我会对众生散播慈爱。 他遵守这八个原则七天后,在第八天,他很早就起床,带着愉快、冷静和镇定的态度,才去询问那先尊者那些深奥的佛法问题。 ·良好的示范 追随弥兰达王的榜样,优秀的人应时常练习约束自己的心,即使是一或两天或只是一个早上,让习惯生起的不善念头不再出现。经由重复练习来约束自己的心,会使不善心念渐渐减少,而且随着信心与智慧的开展,他们的品德会变得高贵与高尚。而那些习惯上经常出现的不善心念,将会一连好几天不再出现。 心导引着世界, 心带领着世界, 所有众生必须屈从于心的意志。 箴言: 就像在拍照之前你会恰当地打扮自己,以便拍得一张好看的照片一样;你应该控制自己日常一连串的心念,正如你准备到安详的王城(Royal City of Peace)——涅槃的行程一样。
|
|
来自: qsa789 > 《安般念(般若)安那般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