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下青年书家,不能只关注技法问题!

 白鹭吟 2019-06-25

张天弓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湖北省书协副主席

从文化自信来看十二届“国展”的定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重铸书法审美理想,二是强化艺文兼备,三是推动五体兼善。现在书法作者们都集中于准备十二届“国展”的投稿,这里从学术的视角,结合当前的热点和现状,就这三个创新点谈一谈我的想法,与创作者交流。

一、重铸书法审美理想。书法审美的理想是传统书法的核心,我们书法人应该传承,与现代要求结合起来,应该有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崇德尚艺。近期举办的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论坛,一是探讨二王学,二是探索学术与当代书法创作如何对接,提出重铸书法审美理想,关系到书法的发展繁荣,这理所当然是十二届国展的一个主题。

张天弓 凤鸣龙起联

遗憾的是,时下一些书家非常关注技法的问题,尤其是青年书法才俊。怎么看“技法”,怎么看“国展”投稿作品的技法?无须讳言,技法的分量是很重的。与这些年轻书法朋友交往,对比看这次绍兴论坛中展览的作品,得出了基本判断,青年朋友对技法认识的主要来源:一是冲刺国展班关注的技法,二是心仪的评委、获奖大户的技法,经常讨论这些技法,凝固成定势。他们也临王羲之、名碑名帖,但这种定势对他们理解古代碑帖的技法是有很大影响的,以致出现文化、审美与技法两张皮的问题。再加上现在还有一种很时髦的说法——对古代的技法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实质上这全是现代的理解。笔者长期研究书法史、古代书学、书法审美,深知理解古代碑帖必须要回到当时的语境,了解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书者,首先是要理解古代书学。这与我们从通常所说的技法是两码事。简单地说,我说的“技法”与人的审美、文化、精神世界是相通的。

张天弓 徐凝庐山瀑布

二、强化艺文兼备。“文”是说要有文化、要有精神、要有人生境界。十二届“国展”对书法作品的文本提出鼓励自作诗文。那么艺、文怎样结合?追溯源流。《书谱》是词藻、音韵、书法的“三流合一”,笔者认为其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重视文的“起兴”作用。孙过庭认为读王羲之书法名迹有“起兴”,“兴”就是表现书者的情感。二是表现书法作品的文“意”,这个“意”(兼有文本之意、书法之意)既“承载道德、纪纲万事”又连接章法:“(文字)灿矣成章”“分间罗行”“分白赋黑”。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炼字》说“缀字属篇,必须拣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诡异”就是奇字怪字;“联边”就是偏旁相同的字,如“江河”“笔筒”;“重出”就是重字;“单复”就是笔画多与笔画少的字。这四种字需要妥善处理,这是讲作文,也是讲章法,就是词藻与字势用音韵来统一。我们现在讲“章法”就是“艺术形式”,就“完全形式化和抽象化”了,好像章法就是左右摆动,“文本”没有了,文意没有了,情感也没有了。理解古代书学、文论中的这种“章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书法创作的“章法”是极为重要的。

张天弓 苏轼诗

结合这次参与审读“源流·时代”的当代篇——“我书我心”当代书家的文本表现展览作品的自作诗文,为备战十二届“国展”的书法作者自撰诗文,提出几点建议:(1)要表达真情实感,避免空泛,不可看起来像语辞的堆砌。(2)要把握古今文体,避免无体无例。可多读一些明清的小品、随笔,以此汲取写古文的语感和方法。(3)写文言文要琢磨字句,写白话文则要注意行款、虚词的处理,皆要做到文从字顺(韩愈语),表达真情实感。

三、推动五体兼善。从改革开放开始的第一届“国展”,一直到现在正在征稿的十二届“国展”,都是篆隶楷行草五体,但比重不一。以十一届“国展”的书法作品为例,王羲之帖学一路的楷行草就占据全部作品的半壁江山,一种书体、一件作品反反复复打磨,毛病都改掉了,但个性、情趣、自然书写也改没了,最终千篇一律。一句话,作品中的“人”没了。所以,十二届“国展”首次提出来,每个作者都可以投篆隶楷行草五体,只要写得好,可投5件以上作品(包含篆刻、刻字作品)。作为书法人,致力长期的书法创作,要有二体作品、三体作品乃至五体作品之想,必须溯源开流。

供稿:2019《书法报》第2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