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导 读 经常看到来诊的宝宝脖子上围着个小围兜,上面有湿漉漉的斑迹,嘴角边还挂着一股「清泉」,对于这样的现象,你有困扰吗? 对于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家长已经司空见惯,但还是会有一部分家长觉得这是个困扰,因为要频繁地给宝宝擦拭口水并且更换脖子上的小围兜,而频繁地擦拭口水以及宝宝下巴长时间地在湿漉的小围兜上摩擦很容易出现口周潮红,糜烂。 小儿流涎 中医称「滞颐」,「滞」为停滞,「颐」为面颊、腮,最早文献记载见于《诸病源侯论》:「小儿滞颐者,流涎出而渍于颐间也」,民间俗称「流口水」。 口水在医学里的学名叫唾液,是口腔内三对大唾液腺,即腮腺,下颌腺、舌下腺及无数散在的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具有湿润和溶解食物,帮助吞咽,引起味觉,清解口腔的作用。 生理性与病理性流涎 宝宝常常垂涎欲滴,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个小吃货哦,而是因为他们的唾液分泌过多,究其原因又分生理性与病理性,即正常的与非正常的。 ◆生理性流涎(正常)◆ 1.食物刺激 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每昼夜约50-80ml。3-4个月大时唾液分泌量开始增多,每昼夜约为200ml,在前4-6个月,宝宝多数母乳喂养为主,此时宝宝嘴巴里没有牙齿,舌头短且宽,两颊有较厚的脂肪层且面部肌肉发育良好。而4-6个月之后,单纯母乳喂养已经不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开始添加辅食,食物对神经、唾液腺的刺激较强,唾液大量分泌,常从口中流出。 2.长牙刺激 大多数宝宝在4-7个月大的时候会慢慢开始长牙,乳牙萌生时会对牙龈感觉神经产生机械性刺激,使唾液腺分泌更多唾液。 以上两个生理原因加之小儿口腔较浅,不能容纳过多唾液;吞咽反射不灵敏,不能及时将过多的唾液吞下,便导致唾液在口腔内不断蓄积而外溢。此时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宝宝吞咽口水,并且随着宝宝乳牙的萌出,唾液量分泌逐渐转为正常,加之腭部慢慢增高,口腔底部逐渐加深,能够容纳更多唾液,流涎遍自然停止了。 ◆病理性流涎 (不正常)◆ 1.喂养不当 很多宝妈总担心宝宝吃奶量不够,即使宝宝已经将奶头吐出或已经吃饱想要玩耍的时候,仍然向宝宝的嘴里塞奶头,让宝宝再吃几口;有些宝妈只要孩子一哭闹就用奶哄,导致宝宝频繁吃奶;还有些妈妈觉得母乳喂养好,迟迟不给孩子添加辅食。 各种喂养不当,都会损伤宝宝脾胃的功能,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脾胃功能受损,失于调摄,故而流涎。 2.腮腺机械性损伤 有些宝宝的父母或亲友出于喜爱,经常捏压孩子的面颊部,这种做法容易造成腮腺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唾液分泌量大大超过正常生理情况,从而出现流涎。 3.上呼吸道或口腔炎症 如果宝宝平时流涎不多,突然流很多,且总爱张开嘴巴,则要注意可能宝宝感冒了(上呼吸道炎症),因为鼻塞,只能以口呼吸,影响了吞咽,不能及时将唾液吞下;或者是口腔有溃疡或炎症,很多口腔炎症如卡他性口炎、细菌感染性口炎、疱疹病毒引起的口炎均可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而导致流涎。常伴发热、烦躁不安、拒食等症状。 4.神经系统疾病 唾液腺由交感神经和舌咽神经支配,主管它们的神经中枢在人体的丘脑,因此丘脑的各种损失和病变都可能导致流涎,如一氧化碳中毒、脑炎等;一些患有面神经麻痹的宝宝由于局部神经功能减退或消失,影响到唾液腺的分泌调节能力,也会出现流涎。 5.先天性疾病 一些先天疾病,如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正等,也常有流涎现象,同时伴有智能地下、反应迟钝、目光呆滞、哭闹无常、舌头深处口外等症状。这是因为主管支配唾液腺神经的中枢神经受损,而出现流涎。 对 策 对于病理性流涎,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吞咽口水,可以有意在孩子面前喝水,并且做吞咽的动作,并让孩子看着你,这个训练如果由爸爸来完成再好不过,因为他们的喉结足够明显,便于宝宝的观察,看过2-3次后,还可以把宝宝的手放在爸爸的喉结处,感受爸爸吞咽时喉结的上下起伏,这样训练几次后,宝宝流涎的症状会得到改善。 而对于病例性流涎,我们力所能及的可以处理的就是第一种,因为喂养不当,脾胃虚弱而导致的流涎,首先是要纠正既往错误的喂养方式,其次再辅以可以健脾和胃的小儿推拿手法,坚持做上1-2周,宝宝流涎的情况便可得到改善。 ◆健脾和胃方◆ 顺运内八卦 清补脾 揉外劳宫 推四横纹 推上三关 摩腹 多了解孩子的日常知识 让孩子少生病,推拿效果翻倍 |
|
来自: 为什么73 > 《正an个人收藏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