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汉语言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开始的象形文字,到后来的篆体,慢慢最后成了现在的样子。每一个文字都是经过精挑细琢,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每一个文字都有造字的依据和附带的含义。就像是“田”字,它就和真实的土地很像,因为田都是一垄一垄的。 为了更形象地描述一件事物,汉语里出现了比喻这种手法。就像是古代,我们用“龙”来形容真命天子皇帝。平常我们写文章也会经常用到比喻,诸如我们用“父爱如山”来突出伟大。在古代,有很多有意思的比喻,就像是“豆蔻年华”,通常就拿来形容女子十三四岁的样子。 我们都知道,女子在古代的地位很低,通常都是扮演社会下层人的角色。但是,古人为了方便描述女子的年龄,炫耀自己的智慧,不知道谁发明了这些词语。十三岁就说“豆蔻年华”,十六岁用“破瓜之年”。这些我们都在高中语文里面学过,但是究竟为什么要这么用呢?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 为了更深层地了解这些,我们先看看这个“豆蔻”的来历。唐代大诗人杜牧在《赠别诗二首之一》里面说道: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诗人的文采是没话说的,开头两句就描写了一位十三岁娉婷少女婀娜多姿,第一次用“豆蔻”这个词用形容女子。后两句稍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诺大的扬州,再也找不到像姑娘这么美的的女子了。这句话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杜牧用这样一首情诗来撩妹,我想没有人可以抵挡得住。此后也有很多人开始用“豆蔻”一词来形容年轻的女子,这也是对杜牧这一创举的肯定。为什么大家都那么赞成杜牧的这个比喻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豆蔻这种植物。 豆蔻是一种草本植物,大概有三四米高,叶子和芭蕉差不多。产地基本都是在南方,多生长在阴凉的地方。种子可做药材,带有香味。看过照片之后,大家瞬间明白了。自古以来,我们常用花朵来形容美人,而豆蔻这种花更加形象,含苞待放,饱而不破。这个样子正是女孩子十三四岁的真实写照,在古代这个年纪刚好面临出嫁。 看过照片后,网友们纷纷感叹:太像了!这真的是个神级的比喻,搁谁那里都会叹服。 杜牧虽然遇到的是一个歌妓,但对她可能是真心喜欢,不然也不会用这个开创先例的比喻来形容。我们在感叹杜牧文采飞扬的同时,你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话已经到了嘴边,正准备来吐槽一下这位千古奇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