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人的境界多高?或许你很难想象

 伟天英 2019-06-27

《论语.子罕》九章四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绝了这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主观臆断;没有必定实现的愿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以为是的私心。

孔子的修养和境界,由此可见一斑。

圣人的境界多高?或许你很难想象

什么是境界呢?简而言之,就是很大的空间,比“宰相的肚子”大多了。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齐天并地了。因为只有境界才能随时随地直通天地,其它都是时断时续。

因为空间很大,就无法密闭,而花盆鱼缸,小院高墙,一关就闭,一闭就密。

只有圣人才能被称为有境界的人,境界也是做人的最高层次了。那些修养,涵养,素质,肚量好像都是在通向境界的路上。

人一旦成圣了,就不需要人间律法的约束了,但圣人还是需要有人“管治”的,因为圣人的特点是:能大能小,能坏能好,而且还不是假装作秀的。他们好像不论遇见什么人都能平易近人,似乎不分好歹。因为圣人的思想情感已经像阳光像水了,已经不该属于某一些人私有了,如果没有人管理他,他们好像也能温情泛滥,很容易被某些人包揽霸占,严重影响对广大人民的普渡普照。

妖怪都想吃唐僧肉就是这个意思,说明圣人也是能好能坏的。但这也是符合天性的:阳光照好人也照坏人,水,什么人都喝。

圣人的境界都是相似的,因为天地只有一个。人间各地的经典巨著和正宗宗教,内容教义都是相通相似的,差别只在崇拜人的心态,方法和仪式上。

圣人的境界多高?或许你很难想象

圣人为什么常常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呢?

父母对儿女的任性往往甘愿认怂,这种怂态就是若愚的。其实,爱心不甚,是不会有境界的,达不到境界就不会若愚的,小巧可以玲珑,尾大往往难掉啊!

父母对儿女,天地对苍生。而圣人又是直通天地的。

对于都是一览众山小的人来说,英雄所见往往略同。可是面对庐山中的人,不管怎么论辩都好像挂一漏万。这也许就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原因吧!

圣人厉害吗?已经厉害到看不出厉害了。

圣人伟大吗?已经伟大到渺小了,无孔不入了,润物无声了。

圣人刚强吗?已经刚强到柔弱似水了,似水无能了。

圣人的气更盛,但不凌。情更热,但不灼。大可无边,小可不显。可以入海飞天,也能随方就圆。儿童乞丐在他面前也能理直气壮,甚至肆无忌惮:《两小儿辩日》《孔子绕城》《一年几季》《西游记》盘丝洞那一回:那么多小孩用蜘蛛丝牵着唐僧……这些都能看出圣人们谦卑至极的修养和随方就圆的境界。

为什么天叫人亡先叫人狂呢?这也是天地随方就圆的特性:看人跳崖也不会拉一把,还“帮忙”推一下。天地虽然爱惜生命,但也会无限纵容。唐僧把猴子赶回花果山就是这个意思。

一位高僧救了一只蝎子,被蝎子蛰了一下,下次他还救,小和尚不理解,问其故,答曰:蛰是蝎子的本性,爱惜生命是佛家的本性,不要企图改变本性。适当给邪恶留一片天地,善良才能更持久的正义。

圣人的境界多高?或许你很难想象

什么是臆断呢?通俗的讲就是瞎猜。

可以猜,但不能瞎猜。《哥德巴赫猜想》就不是瞎猜。

为什么会瞎猜呢?一句话:有目的,没方向。好像庐山中有人迷路了,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不猜不行了。可是没方向的猜只能是瞎猜,没有高人指点,你是此时此地唯一的主人,那也肯定是纯粹的主观。

圣人为什么不会迷路呢?因为他境界高,因为他随时随地都能站在庐山上,所以从来不会迷失方向。可是这里的方向不是指江西庐山的东南西北,而是指人生的东南西北。

圣人知道自己不可能行行都是状元,处处都是专家,所以他处处谦卑,时时警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实圣人的心很简单。大道至简,心随天转。

其实圣人的心很柔软。随方就圆,可塑非凡。

因为心存天地,所以不会迷失自己。

因为不迷,所以就不需要“臆”。

看来不是不能臆断,而是争取不需要臆断。这样才能从源头达到“子绝”的境界。

圣人的境界多高?或许你很难想象

这应该才是《子绝四》中“毋意”的本意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