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手术入路通常很直接,能降低手术本身技术的难度。许多骨性标记很容易触及,位置表浅或位于皮下,使得入路简化。足踝手术的最大并发症是伤口愈合问题。
足踝部菲薄的皮肤特性需要仔细设计切口,保证最大可能地使切口完全愈合。因此,切口的设计应尽可能使皮瓣厚度变大,尽可能降低皮瓣被牵拉时所受到的力量––––所以,较长的切口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愈合,同时还能提供更广泛的显露。
体表标志:内踝、外踝。
切口:从踝关节近侧10cm开始,在踝关节前方做15cm纵切口。延伸切口通过踝中部到足背侧。由于前方血管神经束和腓浅神经非常贴近切口,只切开皮肤。
表浅解剖:前入路。
深部解剖。
体表标志:内踝是内侧入路的骨性标志。
切口:在内踝近端约5cm水平,以内踝尖为中心,沿胫前内侧面做长约10cm的纵切口。在踝关节下切口沿中足内侧缘向前,止于前方或远端大约5cm处。
切口。
深部解剖 在内踝连接胫骨干位置的前方关节囊做一个小的纵向切口。为了显露内踝后方,切开屈肌支持带,分离胫后肌腱,向后牵开。
在骨面上纵向标记有利于关闭伤口时纠正力线。内踝预钻孔和攻丝,之后可以用一枚或两枚螺钉固定。使用骨刀和(或)摆锯在内踝和胫骨干连接处斜行截骨。
利用前关节囊的切口检查截骨位置。做三角形截骨有利于内踝复位。向远端翻开内踝和与其相连的三角韧带,外翻足显露距骨穹隆和胫骨远端关节面。完整的腓骨会限制外翻。
完整的腓骨限制外翻。
有两个可供选择的内踝入路,它们主要被用于胫骨远端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内踝前方入路从内踝和胫骨的前缘进入,而后侧入路从内踝和胫骨后缘进入。
对于前入路,小心不要损伤大隐静脉和伴随神经;对于后入路,避免损伤后侧神经血管束。另一个可选择的显露踝关节后方的方法是后内侧入路。在内踝和跟腱中点进入,显露踝关节后侧软组织。
体表标志:外踝、跟腱
切口:始于外踝远端水平,在跟腱和外踝后缘中点向近端做10~15cm切口。
体表标志:位于皮下的腓骨和外踝、小隐静脉。
切口:沿腓骨后缘到腓骨远端,做一个10~15cm的纵切口,直到外踝尖远端2cm。
沿腓骨后缘到腓骨远端做一个长10~15cm的纵切口,直到腓骨远端下2cm。
体表标志:外踝、第五跖骨基底。
切口:起于踝关节近端5cm,在腓骨前缘前方2cm处,做一个15cm踝关节前外侧纵切口。切口在外踝尖内侧2cm处弧形通过踝关节,向下到达第四跖骨基底表面,第五跖骨基底内侧2cm处。
弧形切口向下贯穿踝关节,在外踝尖内侧2cm到足部,止于第四跖骨基底上方,即第五跖骨基底内侧2cm。
深部解剖 向内侧牵开伸肌显露胫骨远端前表面和踝关节。远端,剥离起于跟骨的趾短伸肌。切开时电凝跗骨外侧动脉侧支可以防止术后血肿。
将趾短伸肌筋膜、皮肤和皮下脂肪作为一个组织瓣,向远端和内侧牵开。分离跟骰和距舟关节组成的中跗关节的背侧关节囊。游离跗骨窦脂肪显露距跟关节。
保留脂肪垫可以防止空腔形成并有利于伤口愈合。切开所有显露的关节囊,通过跖屈内翻足部打开显露的关节。
切开一个或所有显露的关节囊,在跖屈位被动跖屈内翻打开关节囊。
体表标志:外踝、跟骨外侧壁、跗骨窦。
切口:起于外踝尖远端偏后侧,在跗骨窦表面,沿后足外侧向远端做弧形切口,再向内弧形切开,止于距跟舟关节。
起于外踝尖远端,略偏后,做弧形切口,到后足外侧,再到跗骨窦,最后向内止于距舟关节。
切口关节囊内翻足跟打开关节。
显露距跟关节后关节面的外侧入路
体表标志:外踝、腓骨结节。
切口:起于外踝上方4cm的腓骨后缘。沿腓骨后缘向外踝尖做一个10~13cm的切口。弧形向前通过腓骨结节平行于腓骨肌腱切开。
沿腓骨后缘到外踝尖,做10~13cm切口,而后弧形向前,过腓骨结节,平行腓骨肌腱走行。
一旦定位,横行切开关节囊,打开关节。
中足背侧入路
体表标志:第一跖楔关节、足舟骨结节、距骨头、第五跖骨基底。
切口:做一个背内侧纵切口直达需要显露的区域。这个切口能显露距舟关节、足舟骨内侧楔骨关节和第一跖楔关节,以及胫前肌和胫后肌腱的止点。
如果要显露跟骰关节和第五跖骨基底,在其表面做背外侧切口直接显露。如果需要显露内侧和外侧的跗骨,需要两个独立的切口。例如 Lisfranc骨折的切开复位。
做一纵行、背内侧切口,直达显露区域。
沿跟骰关节和第五跖骨基底表面做背外侧入路。
第二、三、四和五跖趾关节背侧入路
体表标志:跖骨头、趾长伸肌腱。
切口:平行受累跖趾关节的趾长伸肌腱,在其外侧做2~3cm纵切口。
趾蹼间背侧路
以趾蹼为中心做纵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