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坤鹏论:价值投资的假象——都以为自己在学巴菲特……

 坤鹏论 2020-09-02

和上帝一样,市场会帮助那些帮助他们自己的人,和上帝不一样的是,市场从不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巴菲特

一、投资哲学不是非此即彼

昨天,坤鹏论在《从猩猩到人类 巴菲特进化史》聊到了巴菲特投资哲学的进化历程,可以说,他如今的投资哲学有着其必然性,不管是格雷厄姆的用数学找确定性,还是费雪对企业的定性,再后来如商人般将优质企业收归所有,都与其天生的个性息息相关,所以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同样也只有一个巴菲特的投资哲学。

所以,我们在学习巴菲特的时候,要清醒地认知到这一点,就像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想要100%复制巴菲特,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自知自明,知己知彼,知己要摆在第一位,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个性,包括优点和缺点。

只要有投资哲学的严格指导,投资的成功之路并非只有一条,真的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价值投资、技术分析、投机都可以赢,也都可能输。

但是,如果想让胜负天平上的砝码更靠近自己的话,就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找到最让自己舒心顺意的投资哲学。

有句俗话说得好,千金难买愿意,做爱做的事,才会让自己觉得发自内心的舒畅,越做越顺手。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人生路好不好走,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你是极度保守的人,却非要学人家投机,必然别别扭扭,处处掣肘,这叫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强扭的瓜肯定不会甜。

之前坤鹏论曾列举过投资者的三种类型:分析师、交易者和精算师,最好在实践中找到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

二、你把投资大师视为什么

有人把投资大师当成超级偶像,无脑地认为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于是他们盲目追随,不管适合不适合自己,一味照搬,还经常用大师的名言警句佐证自己的行为。

坤鹏论在这里就只说一个可能很伤人的话:巴菲特身家855亿美元,请问你身家几亿?

掌握一项技能的最快方法确实是向这种技能的大师学习。

当年,《聪明的投资者》向巴菲特提供了他正在寻找的所有东西:一套投资哲学、一种有效的投资方法,一个久经考验的完整系统,他要学的只是如何应用它们。

但巴菲特并不甘心,他直接选择格雷厄姆成为自己的导师,向他学习,为他工作,成了他的“克隆”。

当然,世界上只有一个格雷厄姆,同样也只有一个巴菲特,最终巴菲特还是脱离了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

但是,通过模仿,巴菲特在通往大师境界的学习之路上飞跃了一大步,他曾这样回忆道:“在大师身边的几个小时比10年的所谓独立思考更有价值。

对于投资大师,我们应该视其为导师。

导师是什么?

导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你要明白,他教给你的永远是道理和经验,而不是实践,实践只能自己来,除非像巴菲特那么幸运的人,可以为导师工作,这样的机会绝对属于天赐,凤毛麟角。

不过,坤鹏论认为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更好地接近大师,那就是从精神层面。

在你尽可能地阅读和研究一切有关他和他的方法与资料后,当你面对一项投资时,在下注前,应该首先换位思考,也就是自问:“他会怎么做?

换位思考有助于你的潜意识接纳其他人的自然行为和特征,因为仅靠阅读和有意识模仿,你不一定能注意到这些。

正像巴菲特所说:“生活的要领在于思考你应该去做谁的球童。

而彼得·林奇恰恰用童年的轨迹验证了这句名言。

11岁时,林奇就在高尔夫球场开始了他的球童生涯。

球童相比报童不仅赚得多,还能接触到许多公司的董事长和股东,这些大人物经常会谈论股票投资,使得林奇早早就接受了股票市场的教育,知道了许多不同的投资观点。

虽然他那时并没有钱去投资股票,但通过听那些球手的聊天,使他开始对股票产生了兴趣。

14岁时,他立下志向,做一名投票投资者,并将其当成了人生之中最远大的理想。

后来,林奇在总结自己的这段经历时认为,高尔夫球场是一个仅次于股票交易所的最佳投资场所,特别是在客人打出一个左曲球或右曲球之后,他们会兴高采烈地吹嘘自己最近的成功投资。

而林奇就会借此机会,和他们交流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投资股票话题。

“我最初的股票知识,是从高尔夫球场上得来的。

这样边做球童边读书,林奇读完了中学,顺利进入了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在高尔夫球场工作。

三、对捡烟头痴心不改的投资大师

当然,巴菲特最终的投资哲学选择部分摒弃格雷厄姆,但这并不代表后者无效。

不断有投资者采用格雷厄姆的方法进行投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沃尔特·施洛斯,这是一位已故投资大师,2012年2月19日去世,享年95岁。

他一生都在践行着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痴心不改。

巴菲特赞誉施洛斯为“超级投资人”并这样评价道:“许多我所知晓、在投资上做得不错的人都没有进行分散投资。唯一的例外是沃尔特·施洛斯,他的投资非常分散,我管他叫诺亚,因为他在每个行业都会投一两家企业。

施洛斯投资生涯起初的经历和巴菲特相似。

他同样是在看了格雷厄姆的书后深度折服。

1940年,他选择进入纽约证券交易学院,师从格雷厄姆。

因为不是学校的正式学生,所以施洛斯只能选修格雷厄姆的夜间课程。

后来,他干脆辞去工作,直接效力于格雷厄姆。

1946年,施洛斯加盟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他工作的重点就是潜心寻找价格低于营运资本的股票。

非常巧的是,他还和巴菲特共过事,并因此成为了好友。

亚当·史密斯在他的《超级金钱》一书这样介绍施洛斯:

“施洛斯的投资组合极为分散,目前拥有的股票远越过100只。他了解如何选股,将价格远低于其价值者出售给私人投资者,这便是他所做的一切。他不担心目前是不是一月份,不在乎今天是不是星期一,也不关心今年是不是大选年。他的想法非常单纯,如果某家公司值1美元,若我能够以40美分买进,我迟早会获利。他便是如此不断地行动:他所持有的股票种类远比巴菲特的多,而且比巴菲特更不关心企业的本质;巴菲特对施洛斯似乎没有太大影响力。这是他的长处之—,没有人能够对他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1955年,在格雷厄姆解散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后,和巴菲特一样,施洛斯选择了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沃尔特·施洛斯有限合伙公司。

在之后近50年的投资生涯中,沃尔特为所有股东赢得了20%的年复合回报率。

在1955年至2002年期间,他管理的基金在扣除费用后的年复合回报率达到15.3%,远高于标准-普尔500指数10%的表现。

期间累计回报率更高达698.47倍,大幅跑赢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80倍回报率的水平。

也就是,如果你在1955年向施洛斯的基金投入1000美元,在2002年其价值将超过100万美元,1955年的1美元,2002年变成了1000美元。

被誉为“五十年常胜将军”。

施洛斯的公司没有证券分析师,没有交易员,甚至连个秘书都没有。

他几乎不与外界沟通,不去调研也不与管理层进行沟通,没有任何特别的信息渠道,他只是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话向上市公司索取财务报告,然后认真阅读,平均每两周寻找一只新的股票。

施洛斯认为,要想真正了解一只股票,唯一的办法就是去购买它。

由于他持有的时间一般是4至5年,因此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进一步了解这家公司。

施洛斯最大的“缺点” 是喜欢拥有大量的股票,最多时会有100只,不过往往最大的20只股票占了大约60%的份额。

有时候,他甚至会使用60%的资金来购买单只股票,这样的集中度一般是罕见的。

可以说,施洛斯的个性决定了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更适合他,他曾这样表示:

“我不是很擅长判断‘人’,我更喜欢跟数字打交道,除非上市公司离得很近,否则我不会去调研,我会从公司是否愿意分红,来判断管理层是否为股东利益着想。

“他(巴菲特)了解企业业务,我不了解。我们购买投资企业时,其实对企业的业务模式不是十分的精通。

“我和巴菲特都很理性,即使在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我们也不会很情绪化。

“如果股票的定价是合理的,我不太在乎收益,而把重点放在公司资产上。如果公司没有大量的债务,那符合条件的公司的股票价格就是合理的。

“我不会对公司盈利进行预测,而我买入的又是些二线公司,我知道这里面一定能出来不错的公司,但我并不知道是哪个,所以只能每个先买点。一定要买,哪怕只有一点点,这样你才会记住它。遇到真正喜欢的公司,随着股价下跌,还会继续买。

四、绝大部分价值投资者其实是在捡烟头

到此,相信大部分老铁已经和坤鹏论认为的一样,股票投资并非独木桥,确实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

所以,捡烟头不丢人,能赚钱,只要不违法,都是好样的,难道你担心,在花钱时,别人会问你这一百块是怎么赚来的吗?

看过巴菲特投资哲学的进化史,你会发现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他的价值投资有可学的,也有很难学得了的,但是,格雷厄姆的捡烟头策略谁都能学,但后面的费雪式估价法以及其特有的商人套路,知易行难。

“好企业,便宜买”,单单一个“好企业”就会难倒无数英雄好汉。

这就造成了一个客观现实,99%的价值投资者认为自己是在学巴菲特,其实不过是在践行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

去看看网上那些价值投资的文章,大家对PE、PB、PEG、ROE等总是乐此不疲,但真说到企业本身的时候,却往往一笔带过或是语焉不详。

这样的价值投资其实就是捡烟头法,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差得其实有点远。

而且,坤鹏论也不推荐你浪费时间去关注那些所谓的企业品质信息源。

因为,对企业进行正确评估绝对不是看财报、看分析师的分析,看网上文章能做到的,特别是在中国,这些全都能造假,而且在中国股市的造假成本极低,按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造个假顶多罚款60万左右,和造假后的收益相比,简直就是毛毛雨不值一提。

坤鹏论曾说过,只要制度有漏洞,不管是国家的,还是公司的,必然就会有制度食利者,所以中国股市的历史同样也可以书写成一部上市公司造假史。

而且,人家可都是专业造假,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券商等齐上阵,你说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哪里敌得过那么多专业脑袋瓜?

毕竟“谁给我面包吃,我就给谁歌唱。

所以,大多数人希望通过分析财报就能识假、避假,那绝对是个大大的Daydream!

另外,金融就是信息背着金钱四处游走,所以股市信息的主要载体——财经内容造假度极高,再加上如今信息造假的成本极低极低,所以说谎言泛滥成灾一点不为过。

你可能不信,如今的世道,一两千块钱就能让一篇文章散布到互联网中上百个知名网站。

还有那些个证券分析师,号称天天分析企业,并煞有介事地言必谈数据,文必有各种图表。

但是,他们所谓的企业品质分析与评估,基本都是从企业的公开数据进行分析,试问有几个人真的跑到市场做调研,和企业内部人士、竞争对手、供应商、销售商沟通聊天?

如果数据源都不真实,所有结论都不可能正确,再加上有些数据都是相乘关系,那错都会是乘数级的。

坤鹏论认为,其实真正遵循并严格遵守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并以其为基础与核心上发展出自己的投资哲学也不错。

下面提几个重点,供老铁参考:

1.安全边际

它是所有投资哲学的基石,把它的尺度放得低低的,甚至坚守保本也不为过,你要知道,其实投资大师的保本思维比任何人都要重。

并且,越是考察的指标多,越能够提高安全边际,如今股票价值投资指标唾手可得,为什么不多用它们来严防死守呢?

可能最终的结果少得可怜,但是,少,永都比错好!

1998年,巴菲特在年会上这样说过:

“我们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找到值得一提的股票了,我们要等多久?我们要无限期地等,我们不会为了投资而投资。我们只有在发现了诱人的对象时才会投资……我们没有时间框架,如果我们的钱堆积如山,那就让它堆积如山吧……别人付你钱不是因为你有积极性,只是因为你能做出正确决策。

和典型的基金经理不一样,投资大师如果认为持币观望是更明智的做法,他们都不会去购买“防御性”股票。

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一个道理,“总会周期性地出现你找不到好投资的时候,在这些时候,去海滩是个好主意。

另外,为了尽量排除造假的可能,坤鹏论建议一定要看五年的指标和数据,用时间挤水分,我们也只能这样了。

因为,人心尚需日久见,何况人心更多、更复杂的企业呢!

2.逆向选择

在股市逆向思维是个宝,做事,永远是坚持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投资,永远是坚持不投什么比投什么更关键。

比如,坤鹏论就有起码的七不投:

造假横向的行业不投——咱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本事;

周期性行业不投——考验投资技能,甚至是运气;

医药行业不投——水太深,怕淹死;

科技行业不投——科技永远是在为实业提高效率,利润只能且必须越来越低;

概念股不投——里面有大量高手的镰刀,我胆小,怕被割;

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股——因为关系到民生大计,国家不会允许它们攫取超高利润;

金融股不投——既属于周期股,又是风险最多的行业,再有中国的特色,难上加难,不碰;

新上市的公司不投——人都要久经考验,新股票更需要时间大神的验证。

3.坚守能力圈

不懂的行业全都闪避,就连巴菲特、索罗斯都坚守能力圈,谁给你的胆量,让你敢于在股市每个行业里面横冲直撞?结果可想而知,99%是碰的头破血流。

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比平均水平要优秀,这是一种谬误心理,在投资中一定要提防它出来捣乱,你宁可低估自己,也不要认为一切尽在掌握。

用巴菲特的话说:“关于你的能力圈,最重要的事情 不是这个圈有多么大,而是你划分的边界有多么合理。

有句话叫: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吃几两干饭,股市将给你最好的答案。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认为自己傻、不聪明,反而会让你更加努力、更加谨慎,甚至有时候,装装傻才是大智慧。

最怕就是真傻还要装聪明,这样的人不被收割才怪。

记得有人说过,当你敢于说不知道的时候,你就已经比许多人聪明了。

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4.好企业,口碑比指标更重要

坤鹏论常提“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既然我们难以做到像巴菲特、彼得·林奇那般考察和调研企业,企业的数据又可能造假,此时,老百姓的口碑反而成了值得我们信赖的最真实的参考,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里提醒大家,一定是要真口碑,比如:询问你的亲朋好友、在多个微信群里搞个口碑小调研,而网上那些所谓的有口皆碑的赞誉,不要信。

坤鹏论甚至有个标准,好到不真实的企业要远离,因为世界上就没有十全十美,不真实往往代表着完美的造假,甚至隐藏着会吓你一跳的大雷。

千好万好的白璧无瑕往往不是真好,大多好到不成样子的人其实就是个君子剑岳不群,要不然他早该上天了!

另外,为了把安全边际尽量放大,坤鹏论一般只选择行业的前两名投资,可能一时的收益不刺激,但要相信时间的力量,复利的力量,企业增长的力量,宁肯用时间换金钱,也不冒大起大落的风险,平平淡淡才是真,不信?那你去看看茅台和格力!

写了这么多,坤鹏论最终发现,即使做到以上这些,其实我们对于企业的认知依然很浅很浅,而巴菲特在投资前,都会有豪华专家团队对企业进行调研和分析,这个我们哪里比得了!

所以,归根结底,大多数价值投资者还是主要靠格雷厄姆的定量法选股,捡烟头的干活。

当然,投资完全以结果论英雄,能赚钱,捡烟头又何妨!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