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子核物理

 昵称38966662 2019-06-30

1895年,1896年和1897年相继发现了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三大发现揭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序幕,物质结构的研究进入了微观领域。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

截止2017年底,包括人工制造的不稳定元素,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为118个。2012年IUPAC批准了FI为114号,Lv为116号元素。2016年11月发布了4个人工合成元素,分别是Nh113号,Mc115号,Ts117号,Qg118号。

1911年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是由集中了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电子是由英国汤姆逊1897年发现的,带负电。电子的电荷量=1.602×10-19C,质量=9.109×10-31kg。原子核的质量远超核外电子质量,线度只有几十飞米(1fm=10-15m=10-13cm)密度高达108t/cm3 ,放射性现象主要归因原子核。

核外电子看成沿着一定轨道运动不过是一种近似的模型。实际上,电子在核外空间呈一定的概率分布,但在一定的“轨道”出现的概率大而已。最靠近核的一个壳层为K层,往外依次为L壳层,M壳层·····以此类推。通常用n(n=1,2,3·····)表示K,L,M·····壳层。每个壳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除了K壳层外,其他壳层还存在支壳层,支壳层的数目2l+1个,其中l=n-1。

电子先充满低能级,但当原子收到内在或外来因素的作用时,处于低能级的电子就会被激发,或者直接电离出原子壳层以外。这样,低能级处会留下空位,更高能级的电子就会跃迁到这个空位,同时释放能级之差的能量,一般情况下是发射一个光子,成为 特征X射线。Ex=E1-E2=hc/λ  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6.626×10-34J*s,c=2.998×1010cm/s,E1,E2 分别是跃迁前后能级之差。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随后海森堡立刻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和质子的质量相差不大,分别为

Mn=1.00866492u 

Mp=1.00727646u

其中,u为原子质量单位。1960年国际上规定把12C原子质量的1/12定义为原子质量单位。用u表示。

1u=1.6605402±0.000001×10-27kg=931.494013MeV/c2

任何一个原子核都可以由AZXN来表示。N表示核内中子数,Z表示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A表示质量数。实际上只要写成AX足以代表一个特定的核素。235U,238U都是铀元素,只相差3个中子,它们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特性几乎相同,但它们是不同的核素,核性质完全不同。

(1)核素

核素是指核内具有一定数目的中子和质子以及特定能态的原子。208Ti,208Pb是独立的两种核素,它们具有相同的质量数,不同的质子数。60Co,60mCo也是独立的两种核素,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但它们所处的能态不同。

(2)同位素和同位素丰度

具有相同质子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1H,2H,3H互为同位素。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子数百分比称为同位素丰度。16O,17O,18O,它们的同位素丰度分别为99.756%,0.039%,0.205%。

(3)同质异能素

寿命较长的激发态原子核称为基态原子核的同质异能素。87mSr称为87Sr的同质异能素,半衰期2.81h,同质异能素所处的能态称为同质异能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